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金花 《南方论刊》2013,(5):106-107
本文通过对文化贫困和家庭文化理论的探析,对家庭文化贫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家庭文化的贫困在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质量、家庭氛围方面的表现,并对家庭如何进行文化扶贫提出了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
孙哲 《理论界》2009,(2):164-16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困差距的战略进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关注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收入水平或生活水平,能力贫困和文化贫困才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使所有这一切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贫困文化.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能力贫困的角度,以福利经济学"权力体系"的分析方法探寻贫困文化是如何桎梏西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首先应完成“扶贫攻坚”计划。而欲达此目的,必须对贫困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定,对解决方法进行合理的选定,对“扶贫计划”进行利弊得失的评估。其次,应走东西部共富、反贫困、可持续发展新路。一是进行有中国特色的中、西部开发。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调整农业的单一生产结构;立足本地资源,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多元所有制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加速资源开发;建立市场经济中介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探索异地扶贫;探索扶贫贷款资金的有效使用方式;处理好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三是转变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和作风,加快脱贫步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进入后精准扶贫时期,乡村贫困问题开始出现转型,通过对转型的乡村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是解决后精准扶贫时期已转型的乡村贫困问题的一条思路.通过对数字艺术的阐述,梳理目前国内外数字艺术乡建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数字艺术介入乡建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后精准扶贫为前提,提出数字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原则,探讨数字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构建机制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城市化扶贫的条件和动力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西部地区的贫困是生态性贫困 ,西部地区应走城市化扶贫之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扶贫的条件作了探讨 ;提出西部地区城市化扶贫的动力结构由政府推动力、经济推动力、素质推动力和环境推动力构成  相似文献   

6.
贫困文化的性质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兆萍 《社会科学》2005,(4):125-128
贫困文化具有以下性质:它在我国是一种传统文化,但不是反文化,具有社会性、相对性。作为一种文化,贫困文化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须把它放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要看到贫困文化使穷人陷入“自我设限”的藩篱,扼杀了他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同时也应看到其积极的方面,贫困文化作为贫困人口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穷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是平衡理想和现实的调节器。此外,贫困文化还能够导致文化贫困。  相似文献   

7.
“红色经典”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和学术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再解读”“文化研究”解构了“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消解了“红色经典”的意义。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研究,因为“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是真实的,“红色经典”无论是对于生命个体还是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对“红色经典”进行文化诗学研究。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本批评阐释的原则和方法,与“红色经典”研究是契合的,也是为“红色经典”研究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文化诗学研究,才能使“红色经典”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参与到我们生活世界意义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8.
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唐钧 《江苏社会科学》2003,17(2):126-133
本文以缓解城市贫困为目标,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城市扶贫”和“可持续生计”。围绕这两个概念,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一是承认“非正规就业”的积极作用,二是依托社区组织做好贫困人士的工作,三是以“小额贷款”的方式发展贫困人士的可持续生计,四是创办创业中心帮助贫困人士创办小企业。最后的结论是:建立一个以社区为依托的城市扶贫和发展可持续生计的社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是城市反贫困取得根本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西部文化转型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中心是要打破传统“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现代化的西部文化。西部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西部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西部和谐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建构一种“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贫困度量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贫困线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昕 《天津社会科学》2011,(1):56-62,65
由于贫困是一种具有社会建构性的概念,如何度量贫困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学界和扶贫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基于"生计维持"和"基本需要"的概念,"绝对贫困"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度量的概念基础,其度量程序首先是衡量物质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最低水平,然后测定维持这一水平的生活所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然而,贫困具有相对性,即贫困者在物质和社会生活的条件上处于一种相对于他人的匮乏状态。相对贫困的度量大多采用平均收入比例法,即当地民众平均收入之下的一个比例。无论是基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概念,中国的贫困线都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1.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之间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传达不同的信息。因此,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时应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走进交际的误区。我们不但要承认差异、理解差异,还要学会逐渐地适应差异,将对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母语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3.
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乡要统筹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齐抓并举。贫困山区物质生活条件差 ,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加强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刻不容缓。因此 ,积极探索 ,寻找对策 ,努力建设农村先进文化 ,是一项紧迫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体验和未来想象中形成的"文化安全"命题,将是民族国家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对"文化安全"战略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因为最强势的文化才是最安全的文化,而强势文化是通过文化自信、开放、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获得的。文化安全不只是对于本土文化现状和当下价值的保护,更是对于文化未来发展潜力的坚信和发展方向选择的认定。文化安全是在不断接受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冲击的"不安全"的境遇中,不断发展自身而实现的;所以,维持现状的文化安全战略,只会成为自我封闭乃至保护落后的挡箭牌。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体系对世界的影响力以及世界性的认同程度,"中国模式"最终应该是一种思想文化模式。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不只是弘扬传统,而是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融合;同时,不能缺少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必要环节。通过"文化立人"——以文化"立"人、以文化"化"人,提升民族的思想质量,扩大人类的思想容量,是增强文化安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一切"安全"和"实力"都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扶贫攻坚战阶段性任务即将告一段落,燕山-太行山片区的“2020后”减贫战略定位和治理体系如何确定,思考“2020后”的减贫战略方向和工作重心的变化趋势,文化扶贫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燕山-太行山片区的扶贫应以文化扶贫为抓手,剖析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多角度、深层次关系,从文化本源重新认知扶贫文化和扶贫文化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内涵。在发展路径上,应构建经济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市场化扶贫、文化化扶贫、“文化+”扶贫、精准化扶贫等方面的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片区文化扶贫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并流区是我国多种类型贫困的重叠区,该区域是我国限制开发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平衡区。由于区域的特殊性,三江并流区的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率高、致贫因素复杂等因素贫困程度比较高。针对其致贫因素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通过采取培育制度安排、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乡村能人、发展乡镇经济等内生增长方式对该区域构建特色反贫困机制。  相似文献   

17.
贫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在今天,物质财富仍然是难以替代的超强力量。只要私有制存在,世界上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平等占有财富的大同。现在贫富差距扩大是世界性现象,高科技产业和经济全球化使财富积聚更便利。中国现在不是富人太多太大,而是富人太少太小,需要有更多更富的富人。富人是社会财富的代表,需要他们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重点应放在问贫济贫上,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让穷人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的历史观有三个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应是不断进步的,包括物质的进步和价值的升进,即人类一种向前、向上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其进步史观的基本观念;从文化视角思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现中西历史的发展都是源自各自的文化性格,从而展现出了其文化史观的基本特征;将人的心性视为历史的源出之所,中西历史于是成为一种各偏向仁性和知性的发展,又形成了其心性史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进而改变来自于强势国家的文化偏见,是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被动地位造成了我们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失语状态,进而失去了我们与西方主流社会进行文化对话的机会,现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们赢得了重新展现中国形象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应当塑造的是一个与经济中国相互统一的文化中国的形象,使中国在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经济形象的同时,彻底改变封闭、僵化的文化形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如何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校正历史造成的文化偏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部新中国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被满足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论断中均突出了"人的需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影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是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文化需要"在需要主体上的丰富和需要层次上的提升,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