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素为治史者所重视。自1980年以来,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戚其章的《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戚其章主编的《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孙克复、关捷的《甲年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孙克复、关捷主编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孙克复的《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吴杰  相似文献   

2.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诞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之战,是世界史上首次以蒸汽铁甲舰为主力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史上占显著地位。对清政府在黄海之战中的失败,笔者认为北洋海军军事技术及其运用方面的落后,是造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近代海军是大工业的产物,其军事装备、武器与技术革命关系密切,谁抢先用最新科学技术改革武器、装备,并制定适合新武器的战略战术,谁就有可能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3.
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这一重要的战争特点,是由中日两国的濒海地理特点、以及双方都将海军视为侵略与反侵略的主要工具所决定的。在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三次交战成为战争爆发、转折和最终结局的突出标志,对于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胜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中,北洋海军在战争初期的行动和丰岛海战受挫,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又埋下了中国在整个战争中失败的伏根;而1895年初的威海卫之战,则最后宣告了中国的战败结局。因此,深入探讨海军、海战在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发展海军和运用海军的战略意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海军是日中两国进行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主要工具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横流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海洋,决定了双方无  相似文献   

4.
戚其章1925年3月生,山东威海人。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著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主编《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12册(中华书局1989~1996年)等。王永祥研究员,1937年生,河北人,原河北省社科院…  相似文献   

5.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6.
翁同穌与中日甲午战争沈缙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国之所以逼我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因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之故。近百年来,甲午败北之责一...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可以平壤(9月15日)、黄海(9月17日)两战役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阶段。前期的五十五天是中日双方一意要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阶段。后期的七个月则一方面是日本的继续进攻,另一方面是清政府不断求和,英、美两国先后试图调停的险段。关于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有关历史著作多语焉不详,兹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建国后,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来,这一研究进展很快,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一些新的重要突破.值中日甲午战争九十周年之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就是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论丛》是戚其章同志长期研究甲午战争史的论文结集,共收文章二十九篇,有关于北洋舰队建立、发展、覆灭和甲午战争起因、进程、结局的考证和论述,也有关于人物的评传和史料辨析,还有关于甲午战争史研究概况的评述和理论的阐发等等.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观点鲜明,资料丰富,论说充分,叙述生动,史论结合,寓论于史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甲午战争后保卫台湾之战,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这次战役的研究还相当不够,有不少问题亟待于进一步探讨.下面拟将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加以论述.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895年5月29日至6月11日,为时十四天.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与中国军事近代化刘子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一个转折点。清军的掺败,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清朝军事建设的全面落后。袁世凯说:“中国军政废驰,匪伊朝夕。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营制不一,操法不齐,器械参差,号令歧异。为将者不习谋...  相似文献   

12.
提起甲午中日战争史的研究,人们便会想到戚其章的名字。戚其章的名字和甲午战争史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在这块领域内潜心研究的结果。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给他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春天,拼搏的用武之地,因此,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上结出了丰硕成果。自1978年再版《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以后,接连撰写和出版了《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丰厚收获——评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陆炎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的《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汇集了当今国际学术界有关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成果,代表了这个领域研...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化,文治武功皆彪炳于海内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变成为被侵略挨打的落后大国。近百年中,中国遭到列强许多次武装入侵,但奇耻大辱莫过于甲午战争所订《马关条约》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四省的沦陷。我们的先哲曾有“明耻教战”的古训,当今党和国家领导更提倡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适在此时,戚其章的专著《甲午战争史》由人民出版社印制发行了,这是很有意义的。其章同志研究甲午中日之战凡30余载,论著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时期的新闻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的爆发,在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举国瞩目、万人物议的舆论焦点。从战争前夕朝鲜局势日趋紧张,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一段时日内社会公众利用时称“新闻纸”的报纸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这场战争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这是国人爱国心和社会参与意识淋漓尽致的显现,亦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前奏。以往对甲午战争的研究虽然已极尽详细、深人,但对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新闻资料却较少涉及。本文拟从力所能见的创行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等中文报纸入手,简要勾勒甲午战争时期舆论声浪涌动的…  相似文献   

17.
苏小东  陈美慧 《学术界》2005,(1):264-276
20 0 4年 9月 1 7日至 1 9日 ,“甲午战争 1 1 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威海召开。本文就提交会议的论文 ,择要从甲午战前日本蓄谋侵华与中国的应对措施、中国方面战时的和战决策及实施、甲午陆海战及中国失败的教训、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5周年.现将戚其章同志的新著《甲午战争史》(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结束语摘出发表,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戚其章近代社会思潮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降,迄于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四大近代思潮,即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  相似文献   

20.
<正>《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曲树程、杨芝明)是目前收集郭老楹联较完善之作。但确如孙席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尚未全备"。现将笔者所见关于郭老楹联的几种资料录出,以作补正。一、关于《寿杜波依斯博士》一联。此联书迹原件发表于《人民日报》1959年2月23日第八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