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报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文章,他们在忽略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不恰当地片面强调单纯靠劳动者的思想觉悟时,往往引证马克思的Jeder nach seinen Fahigkeiten(“各按所能”,或译“各据所能”)这半句话的错误译文“各尽所能”,似乎马克思在主张“按劳分配”的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应“各尽所能”。其实,这完全是由错误的中译文产生的一种误解。例如,《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所刊《按劳分配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以各尽所能为前提,它要求每个劳动者全心全意,尽其所能地为社会主义劳动……。”  相似文献   

2.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处理好劳动和报酬的关系,使劳动者能够实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量差别是报酬量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林彪、“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在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劳动差别这一虚假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彻底铲除林彪、“四人帮”这一虚假基础,使劳动报酬差别反映按劳分配规律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只能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更合理,但是这只有在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以后才可能实现。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含义归结为劳动成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因而认为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并且,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也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笔者以为这种见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劳动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把理解劳动二重性看作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今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个人劳动的性质,这对于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发现和使用人材,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个人劳动性质做一点探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个人劳动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的个人劳动。这种个人劳动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个人劳动,也不同于鲁滨逊式的个人劳动。  相似文献   

6.
关柏春 《学习与探索》2006,23(6):188-19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是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也可以概括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提出,劳动价值论必然会发展创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可以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却解决不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面对新的社会问题,必须把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说明“劳动具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社会进步应当理解为社会本质的进步,其标尺是文明的程度。社会主义社会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创造着比资本主义及以往一切社会的文明高得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祉会主义进步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在曲折、不平衡的发展中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社会主义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进步论的立论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进步的力量源泉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加速器是科学技术发展、保障机制则是承认和驾驭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论劳动力商品化金连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有三个前提条件:(1)社会主义公有制;(2)没有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3)劳动者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①在这种纯粹的社会环境里,社会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尺度.首先扣除劳动者为社...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力”和“创造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人仅仅视为“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痼疾,是私有制存在的需要,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需要。而人是“创造者”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我解放和自我买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劳动是被强制的劳动,被强制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生命的叹息。马克思在谈到这点时说:“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7页)马克思指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范畴的确立,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国内学者对此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有“剩余劳动说”、“净产品说”、“为社会劳动说”,还有被称为占统治地位的范畴“自主劳动说”和被称为基本范畴的“V+m说”等等。应该说,上述见解是很有价值的。但感到都不够确切。本文提出与上面五种观点不相同的另一种观点,即扩大消费价值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愿与同行们争鸣和探讨。 1.“剩余劳动说”认为,马克思曾经完整地论述了未来社会剩余劳动的生产、交  相似文献   

12.
精神污染在理论战线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大谈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异化。自一九七八年以来,见之于报刊的就有600余篇讨论文章,其中有相当数量是宣传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的,他们把旧社会的各种残余和影响造成的不良现象,以及人们认识上出现的偏差,都笼统地归之为“社会主义异化”。这种观点集中地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异化,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异化;第二、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劳动的异化,而且这种劳动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没有什么根本区别;第三、认为形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保险问题是劳动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社会保险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是常见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解释,含义也不尽相同。有的叫社会保险,有的把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卫生事业都包括在内,有的把劳动保险也看作是社会保险。在我国有不少的同志也把劳动保险看作是社会保险。我认为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险是不完全相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什么是社会保险?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指出,社会总产品并不是不折不扣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而是社会要做一系列的扣除:“……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集中资金搞好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的原则时指出:“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必须十分重视扩大劳动积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劳动积累问题。这是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一年多来,对劳动积累的含义及其作用,在报刊上陆续见到专文论述,但是,意见并不一致,而且有些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为此,本文就劳动积累的内涵及其界限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得到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违背这个原则的错误倾向正在得到纠正。这是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之一。但是,在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是否需要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许多分歧意见。有这样一种观点:“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必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了。”理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而不应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在他们看来,既  相似文献   

16.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   

17.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工人阶级政权和劳动者不受剥削地为自身利益劳动;没有阶级对抗和剥削但还有阶级、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人民在马列主义政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工人阶级与集体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社会在政治和道德上是统一的;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和再生着不同的甚至矛盾的利益;在通过按劳分配原则使个人和集体利益以迅速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社会劳动效率、效益为总目标方面,物质利益起着特殊作用;在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发展平等友好关系,在国际合作中建立以和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事实。到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它们已经具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经济效益”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 ;二是反映个别企业或个别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但是 ,如果没有劳动者的劳动投入 ,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个别企业或个别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由此可见 ,“经济效益”一词应包含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三层含义。因此 ,笔者认为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别单位 ,在讲求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在改革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中,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劳动工资制度的性质和特点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劳动工资制度是人们与从事劳动有关的一切制度的总和,是社会对劳动力进行管理的意志关系的各种表现,归纳起来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劳动者和物质条件相结合的制度,如就业制度、用工制度、劳动力的招收和调配制度等;二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后对劳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规定,如工资制度、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实质上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途径,以及劳动产品的分配两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全体所有。这种经济关系反映到劳动工资制度上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不需要任何中介环节,劳动成果的分配按着劳动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原则。这就是社会主义劳动工资制度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进一步发展苏维埃社会政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社会通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新质态的长期战略纲领的组成部分)的任务和途径,同时指出,这些任务“要求始终不渝地和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人民自治”。问题的这一提法,同早先的正式文件相比是颇为新颖的,因此需要专门进行考察。社会主义民主和自治“社会主义人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同一序列的两个概念,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权属于人民自身,即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者,而不象资本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