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商代青铜器纹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 ,人兽变形、身体简化、蝉纹和吞噬姿态等特征说明其中蕴含着商王变形力量的象征。这种象征着变形力量的纹饰所表现的可能就是高祖夒。  相似文献   

2.
谢耀亭 《兰州学刊》2009,(9):214-216
商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源奠基之功,然对商周文化间的变化,学界有不同看法。纹饰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它的变化反映思想文化的变化,而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在视礼为国家大事的商周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以我们选择青铜器纹饰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商周之间的变化。青铜器纹饰在商周的变化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从青铜器纹饰所反映的思维来看,商人青铜器纹饰反映的是原始思维,而周人青铜器纹饰反映的是逻辑思维。商周之际先民在思雏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突破,从而导致商周之际文化发生了剧变.  相似文献   

3.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对青铜器的整体研究中.纹饰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认为纹饰的变化体现了社会观念、思想文化的变化.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已融入到纹饰制作当中,纹饰成为思想观念的物质载体.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交化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在此段历史中的演变,而这一演变的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正> 玉起(石奔),1963年出土于日照县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长18厘米,厚0.6-0.85厘米.其上端正、反两面都刻有单线阴雕旋转曲线围绕目纹而展开的兽面纹.图左上角是其反面的纹饰拓片;右下角是其面纹饰拓片.这件玉(石奔)的发现,不仅证明距今4400-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石手工雕刻技术已达到如此精美而成熟的程度,而且其饰文本身也为后来商代青铜器兽面文、饕餮纹找到了渊源.  相似文献   

5.
从殷墟出土的器皿中发现,殷王朝人们已经掌握了日用器皿装饰的纹样构成并成功运用了平衡、均齐、协调与节奏的构成法则,创造出了绳纹、云雷纹、夔纹、蟠龙纹、三角纹、焦叶纹、斜云雷乳丁纹、饕餮纹等纹饰样式,依势器皿的造型状态,构成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装饰在器皿的不同位置。形象概括、简洁、乖巧,有一种朴素的美感,不少青铜器纹饰,层次分明,有单层和多层组合,视觉感极强,表现的素材内容是神话动物,饰于器皿的显著位置,借以玄耀王权尊严和宗族图腾的神圣。  相似文献   

6.
夏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滥觞期,出现了鼎、、爵等青铜礼器和戈、戚、镞、钺等青铜兵器,奠定了中国青铜时代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格局。造型方面,夏代青铜器逐渐摆脱陶器和玉、石器的造型特征,达到功能和美观的统一。纹饰方面,线条形式较为简单,赋纹位置大多一致,并出现了以镶嵌物组成的纹饰,具有抽象性、单一性和合成性的特点。风格方面,技术的不发达及礼仪的功用使其呈现出原始拙朴简约抽象和冷静自然的特色,有着初创阶段的独特美感。夏代青铜器显现出夏代先民发达的审美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对中国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密切相关。在甲骨文研究中郭沫若提出要重视地层、伴出器物的研究,对甲骨文断代有着重要启发作用。郭沫若还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按字体风格不同将甲骨卜辞分为不同的王世。同时还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出发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其所创“标准器断代法”在青铜器研究中建立了殷周青铜器研究的新体系,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作为礼制重要载体的青铜器,其上之人物与动物性纹饰和造型反映了人类思想观念及其转变过程。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造型由神秘走向写实,由单调变为多样,人物与动物性纹饰和造型中的“人”由被动走向主动,由配角转变为主角,这体现了由“天合不僭”到“天命靡常”,再到“天道远,而人道迩”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一步一步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从“敬虎”到“刺虎”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9.
商周青铜器上纹饰种类繁多,其中以饕餮纹样最为普遍和突出。饕餮纹的具体形象一般是一个睁着巨大眼睛,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兽面,它具有神秘凶猛、凝重庄严,极具对称的艺术特色。作为上层统治者使用的青铜器为何选用如此恐怖威严的图案纹饰进装饰,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内涵?文章拟就此问题做粗疏分析整理。  相似文献   

10.
《列子》云:“黄帝与炎帝战,以鹃弱鹰鸢为旗帜。”这是鸟羽用于旌旗的初始,也是我国早期的旗帜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早期的羽旌形象无法考见。历代的经学家也对此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可喜的是战国青铜器上有诸多羽旌图像,是研究古代羽旌和相关旗制的宝贵资料之一。 一 战国青铜器上的羽旌图像,皆是镶嵌铜器和刻纹铜器上的纹饰。镶嵌铜器有传世铜器车马猎纹鉴(以下简称车马猎纹鉴),故宫博物院所藏射猎攻战纹铜壶(以下简称故宫壶),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以下简称山彪镇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射猎攻战纹铜壶(以下简称百花潭壶)。刻纹铜器有山东长岛王沟出土的铜鉴(以下简称长岛鉴),江苏淮阴高庄墓出土的铜箅形器和铜器残片(以下简称淮阴铜箅形器和铜器残片)。这几件铜器来历清楚,鉴定准确,图像清晰,资料翔实,皆为战国早中期的器物。其出土地点虽有河南、四川、山东、江苏四省,但纹饰中的人物形像、服饰用具、仪礼内容、车船形式相当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