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永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庄子》一书的寓言形式暗含了它对知性思维的否定,从而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主体特征。庄子美学启迪感性并赋予哲学以生命价值,同时《庄子》哲学的诗性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完成其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2.
吴秋林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寓言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历史非常悠久。人类最古老的寓言是西亚苏美尔人的作品,年代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后。据克拉墨的《历史始于苏美尔》的记述和转载的寓言来看。当时苏美尔人的寓言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十分成熟,并不逊色于“伊索寓言”。不仿转引一则如下: “狐狸向恩利尔神要求有野牛的角,于是它长上了野牛的两支角。可是不久风雨大作,它再也进不了自己的洞。到了夜快尽的时分,冷风凄雨浸透了它。它说:只要天一亮……”可惜,这是一段被寓言界忽略了的历史,因而,一般地认为,寓言从形式到内容的基本式样的形成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这种看法,不但忽略了巴比伦的苏美尔,也忽略了对世界寓 相似文献
3.
尹砥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38-43
先秦寓言是镶嵌在先秦散文中的粒粒明珠,因此对母体散文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但它故事完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完全可以单独存在的,在先秦时代唯一能称得上的纯文学作品,这样在依附与独立之间,就产生了转义、歧义与多义,从而带来了寓言作品的朦胧感。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所带来的思想先于形象和形象大于思想,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形似与神似和形神契合、虚实同体的乖谬,又给先秦寓言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特殊的审美中介和审美中介的差异,人们反复咀嚼时出新意的审美情趣,则使先秦寓言的朦胧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论张艺谋电影的寓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42-44
张艺谋电影作品讲述的年代向后移 ,并进而用一种虚伪的凝重感造成时间的停滞 ;他在影片的空间上 ,书写着一个抽象的、隐喻的“中国” ;文本结构呈现零散性 ,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常常制造寓言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5.
陈蒲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1-2
《金楼子》运用寓言说理有三种情况。《金楼子》所创作的寓言,代表了六朝寓言创作的成就。它不仅继承先秦传统,数量比较多,而且借鉴了《圣经》中的寓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了轻骑作用。 相似文献
6.
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学样式之一.它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小故事;结构简短,灵活多样.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要表达的主旨通常寄寓在故事之中;通过借此喻彼、惜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虚喻实、借点喻类等方式来实现.我国古代寓言同印度寓言和希腊寓言成鼎足之势,是世界文化史上较为辉煌的一章.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已经十分盛行;成为伦理明道、阐旨发微的重要手段,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寓言,像其它文学样式一样,最早起源于民间.因此,我们不能仅… 相似文献
7.
曹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Z1)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是苏联建国初期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创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苏联心理学派,于1925年完成了他的早期著作《艺术心理学》。在书中他避开了艺术理论的传统心理学方法,而选择客观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特点来说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审美反应,即内心活动的结构。他力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把文艺学和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解决两个课题:一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阐明作者的个性和构思,探讨 相似文献
8.
《庄子》寓言颇具戏剧性,其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寓言的代言性质与戏剧代言体如出一辙;二是寓言中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层层推进的戏剧情节;三是多样的戏剧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露菲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94-95,98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诸子寓言多是用来表达哲学观点,在历史散文中,《战国策》寓言是时代的折射,它用来传达纵横家的政治看法。本文将《孟子》寓言、《庄子》寓言、《韩非子》寓言与《战国策》寓言进行比较分析,着重论述《战国策》寓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朱思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本文认为,《韩非子》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和宣扬实行绝对化的君主专制独裁,君主应该把权术阴谋和严刑酷法作为主要统治手段,韩非是一位君主专制独裁政治权术学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实际上为后代封建君主所奉行,中国封建政治的实质是“外儒内法(韩)”,韩非哲学的历史影响是大而坏的,有必要对韩非哲学思想和寓言中的糟粕进行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1.
12.
13.
施观芬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庄子》散文在战国时代文学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成就。伟大的诗人李白曾称赞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鲁迅先生亦称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赞叹庄子有“古今独步的文笔”。可见庄文的成就之高是被历代文人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14.
姜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其中又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学者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弟子及后学所著。但也有人另立新说,认为外篇、杂篇为庄子所著,内篇系庄子弟子和后学所著。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由于年代久远,文不足证,实难断定孰是孰非。作者所有权问题,似无关宏旨,无碍于对《庄子》其文的研究。事实上,研究者们在研究庄子时,往往都打破了内、外、杂篇的界限,决不因为作者问题而把内、外、杂篇划上一道不可踰越的鸿沟。再者,就《庄子》全书而言,其思想倾向和文章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总体地加以研究,统统归之为庄子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5.
“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定义?如何去发现、创新出公有制实现形式?为此,本文首先论述“所有制的存在形式”,继而论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最后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涵作出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寓言这一文学样式也和诗歌、小说等文体一样,最早产生于民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大变革,王道既微,诸侯争雄,游士驰说,取合时君。诸子在宣传自己学说、游说诸侯过程中,为增强论辩效果,便在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基础之上,注意 相似文献
17.
王延海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战国策》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经典名著,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文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战国策》一书在描写、刻划人物形象,以及利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所取得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梁焕琨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1998,(2)
在普通高校书法课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长期没有解释清楚,“甲骨文是书法吗?”“如果是,它与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相比,孰高孰低”?回答这些问题,涉及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略陈已见,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19.
1.通过黑白绘画形式认识到的视知觉语言;2.认识黑白绘画的发展形式及历史意义,视觉经验到情感体验;3.从视知觉语言的角度讨论黑白画的精神,由视觉经验到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道德以何种形式反映和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是规范伦理学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此作者提出道德规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形式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即日常生活习俗的确认式,人类情欲的超越式和社会运作模式的补充式。三者构成了道德规范的完整内容,这是我们在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