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刚毅 《中州学刊》2002,(5):133-138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无咎”。系辞作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在一个大社会中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 ,为了这种和谐和默契 ,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 ,处理问题折衷而行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吉无不利 ,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现代意义在于 :首先《易·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一个信念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责任道德问题 ,是二者的统一 ;注意认识主体“警惕的理性”———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是中华文化在向着认同现实方向发展中具有超验性、超越性的特殊理性形式 ;对《易·系辞》阐述的“无咎”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不是强调在和谐中的差异 ,而是注重在差异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宋业春 《学术论坛》2012,35(10):6-9
先秦儒家财富思想强调仁与富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为富者仁,取之有道;为仁者富,以财发身;既仁且富,兼善天下。仁富合一是先秦儒家财富思想的核心,是先秦儒家财富伦理思想的真谛,体现中国人价值世界中仁与富关系的和谐本质。这不仅意味着道德与财富的直接相关性,更是意味着财富所担负的一种责任和伦理向度,对于建构当代中国健康的财富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然具有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经济公正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行为的哲学反思和价值关怀,是一定社会的公正道德要求和政治自由平等原则在经济层面的体现和反映,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相互间经济关系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价值追问,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经济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定主体之间的行为,是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经济行为应遵循互利原则、诚信原则、平等原则、程序原则和矫正原则,体现公正价值。  相似文献   

5.
宽容是对他者的尊重。《道德经》的宽容思想以"道"为立论基础,以"道"之"自然"、"无为"本性蕴含的他者理念为形而上的依据,以"若谷之德"的道德宽容和"无为而治"的政治宽容为内容,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为旨归,是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宽容理念。深入挖掘并辩证分析《道德经》的宽容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两种尺度”理论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主体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符合的一种客观关系。和谐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其本质属性是人的主观能动的价值追求与客观平衡相一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两种尺度"蕴涵着深刻的和谐思想,那就是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完整统一———即美,即和谐。  相似文献   

7.
黄人杰 《河北学刊》2005,25(2):78-84
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伦理道德的思维与主张。这是一套人本的价值思想,有其形上的道统 根源,形下的正统传承、法统规范与学统分流。它在地球上首先建立起了有系统的人伦思想。其特质之一,即是"五伦" 的亲疏远近与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所未有者,至今其精义仍具有超然的优越性。其另一特质,即 重视政治上之政道与治道的政治哲学和家庭的组织地位与功能价值,这体现在《大学》中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之内圣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此王道思想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之内外与体用发挥的极 致。人伦、五伦、王道等思想都是以道德概念融汇贯通的一种政治伦理哲学,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张松 《东岳论丛》2002,23(4):111-114
《周易·系辞》上篇所说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及相关话语实际上关涉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许多重要问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理解的本质。参照哲学解释学的某些思想 ,我们将会看到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其合理性意义 ,而正是由于古代思想家对这些话语中所包含的哲学解释学意义具有一种普遍的共识 ,中国古代思想才始终立足于深切的实践性上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原则、规则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现象;用善恶标准评价人们道德活动现象;形成并影响人们道德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心理和理论体系等道德意识现象.在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和道德意识现象中,道德突出表现为规范价值,其功能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沈敦忠 《学术界》2006,(1):125-131
现代文化学将人类文化划分成精神文化和知识性文化两个层面,鲁迅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深受儒家道德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呐喊》、《彷徨》中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自省精神;独特的忧患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世情怀;重精神而轻物质的价值取向。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性改造和现代性转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更为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12.
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一个观念,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蕴涵着"诗人心灵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格律等也都蕴涵着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可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启示我们尽可能避免战争,向往和追求和平.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国人已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育人价值。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尊重其历史性,并抱以理性的批判思维去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无友不如己者"的传统道德语句所蕴含的价值逻辑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对交友行为的利益结果预期,成为刺激或约束人们交友的主要原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平等、尊重、互助,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对"无友不如己者"价值逻辑进行重构,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传统道德箴言的深刻意蕴,以及推陈出新地加以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萍  魏则胜 《中州学刊》2005,(6):131-134
"文化伦理"一词,一是指文化与伦理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指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20世纪5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逐渐开始了文化发展的伦理转向;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成果,伦理或道德价值成为西方社会追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文化伦理经历了"从手段到目的"的命运转折:道德价值和伦理关怀摆脱了纯粹作为政治和经济生活附属品的工具意义,使自身显现为目的.我国文化发展由此开始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超越了纯粹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的时代,一个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维护社会公正与平等的时代,一个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时代.由此,我国文化发展被内在地嵌入了道德价值的指针,道德进步也因此具有了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重人道并以人道为终极关怀的。其所不同的是,孔子儒家着眼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自觉,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天命”为本体,以礼乐文化的合理性为基础,以“仁”为价值中心,以“克己复礼”为价值实现途径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而老子道家则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为基础,从而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本体,以“自然”为本位和价值中心,以“返璞归真”为价值实现的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二者之间的异质互补,为实现人性自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论苗族的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于苗族民间几千年的生活习惯.我们要达到跨越工业现代化时期努力赶上生态现代化的目标,保护、传承、推广苗族的生态文明现、生态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苗族的生态道德观把生态道德的视野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一切生物与自然界;认为人与自然都具有外在的价值与内在的价值;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动物,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道德代理者的职责.这些观点与现代生态伦理观相吻合,但两者又有质的区别.苗族生态道德观是建立在苗族巫术一宗教信仰上的,为了信仰而关爱一切生物,这种生物道德观是靠文化来维系的,无法动摇,现代生态伦理观企图建立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去感化人,在商品经济时代,实践起来却是困难的.推广苗族生态道德观必须坚持"发展保护传承,传承保护发展"的方针,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投入并协调生态补偿,俾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文化失范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处于一种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缺失及文化秩序的混乱无序状态。以马克思评价历史现象的道德尺度和历史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为评价标准,期望能进一步提高关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深度,从理论上回答当代中国人思想中存在的困惑和矛盾,为有关方面着手解决文化失范所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推动社会顺利实现转型和文化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道玖 《兰州学刊》2005,(1):211-212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行为和交往面临多元伦理道德观念的碰撞和冲击.不同的经济行为者坚持不同的伦理信条,但理性的经济行为者认识到,要使国际经济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一种道德框架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道德基础.强制推行一种普遍的经济伦理理论是行不通的,任何用于国际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估方法必须要适用于多元的伦理道德环境.国际经济实践表明,在全球多元伦理背景下,占优势判断的有限道德合理性是实现国际经济良性运行的必不可少的伦理基础.国际经济行为者应接受有限道德合理性的约束,共同努力缔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经济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关于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也都有比较完善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经典中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和谐思想,涵盖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深入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摒弃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继承其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矫正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扭曲、道德失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对于解决当前全球性的环境、资源、生态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