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的后备动力,其养老意愿决定投保行为,而现在的投保行为又影响将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因此本文在对481位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就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以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保险参加意愿与保险水平选择两个层面的考察发现,尽管家庭保障、土地保障仍然是农民规避老年风险的主要方式,但他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且其养老保险参与意向受到个人、家庭、社区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文章认为,在经过5年的调整与观望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迫切需要适应农村形势、根据农民的保险与意向,为农民出台更为合理的制度与方案,让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切实地为农民的养老风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2004年,内蒙古托克托县委、政府出台《关于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后顾之忧,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各地区农民基础养老金现行给付标准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制度过程中需要将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相结合,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模型。文中依据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宏观适度标准.依据恩格尔系数和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建立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微观适度标准.对各地区基础养老金及基础养老金与土地养老、子女养老、社会救助养老联合给付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提出各地区分层次、分阶段向适度区间调整、财政适度补贴、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中养老金替代率是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成败的关键。农村养老保险替代率的高低不仅体现养老保险对农民的保障水平,而且也能体现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承担的责任程度。本文利用社会保险精算学相关知识,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精算模型,结合新疆农村具体实际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养老保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既不同于国外的传统,也不同于中国城市职工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自行摸索出的一条保障之路,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比如,国家是否应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投入?现行的养老保险是否属于完全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目标人群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等,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对农民承诺的给付水平无法保证,工作经费严重短缺,部分领导和群众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够,以及工作不规范等问题。本文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和四川两省810户农村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重点考察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与同时代非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意愿上的差异。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影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两类父母,在养老意愿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未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而言,两类父母在养老经济打算、养老担心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和养老观念转变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应对养老。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政策。开展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世纪之交的高度,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出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杜会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件新生事物,它既不同于国外传统的、也不同于中国城市职工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自行摸索出的一条保障之路,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比如,国家是否应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投入?现行的养老保险是否属于完全的杜会保险?养老保险的目标人群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等。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对农民承诺的给付水平无法保证,工作经费严重短缺,部分领导和群众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够,以及工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这项工作将无法开展下去。对此文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正在“江村”实施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调查,从国家与“江村”农民在农业税与社会保障的汲取与给付的历时态考察,发现“江村”农民的养老保障经历了集体责任本位、个人责任本位,而目前国家在“江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建设中对农民的供款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中国家责任本位的体现。文章还指出实施中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应设定一些“株连一家”的规定,从而让国家责任本位体现得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1.
张丹  张园 《西北人口》2012,33(4):78-84
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发展,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为目标,首先总结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现状,其次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现状,最后从尽快制定与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建立"全覆盖、多支柱、可持续"普惠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供给水平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亮  宋璐 《西北人口》2016,(2):69-74
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农村中青年居民的家庭资本对其养老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资本对农村居民的养老策略具有显著影响。子女数越少和家庭储蓄越多,农村中青年居民越倾向于选择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反之,越倾向于选择依靠子女的资助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家庭资本对子女的资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策略选择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赵德余  梁鸿 《人口研究》2007,31(1):63-72
基于对发达地区不同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江苏阜宁和北京大兴的经验对特殊(干部)群体、富裕的或者收入较高的群体吸引力更大,而上海的农保则对农村企业的农民进行强制性就业保险,对农村留地职业农民也一样缺乏吸引力.中山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参保的整个村庄农民,这一模式可以比较好地统一解决所有包括留地职业农民在内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但是却缺乏推广的基础(普遍性).尽管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发达地区试验的各种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对未来的欠发达地区乃至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经验价值与理论含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及运作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权 《人口研究》2002,26(6):38-41
根据农村人口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按照“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分类指导 ,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 ,将庞大的农村人口社会养老保障分解成三个板块 ,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推进“农民合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带动“纯农户养老保障制度”的尽快起步。  相似文献   

15.
黄俊辉  李放 《人口学刊》2013,35(1):15-21
文章从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五保供养四个方面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27个省域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进行测度、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整体水平偏低,存在显著的省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各省域养老救助、养老机构、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政策子系统发展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现实情况及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彰武县2363个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综合运用描述统计、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特征层面、政策信任层面、政策推广实施层面分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农保"试点政策存在制度缺位。"新农保"试点政策吸引中低收入水平、中低学历程度、健康水平低、参保回报时间短的人群。政策了解程度、参保手续便捷、经办人员服务态度等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建立有效的个人账户参保激励机制、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宣传服务意识、保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立多种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联动机制来促进"新农保"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育龄人群对未来养老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苏南、皖北的调查资料,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农村育龄人群对未来养老问题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论是,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下,影响育龄群众对未来养老态度的因素有很大差异。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养老保险和收入等因素对农民对未来养老的态度有显著影响。而在经济不发达的皖北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仍根深蒂固,子女性别构成等因素对育龄人群养老态度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制定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积极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举措。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34.6%的农村老年人实际有养老规划,约13.8%的老年人误判了自身的养老规划状况;现金储蓄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规划方式。相比农村居住的非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和进城农村老年人有养老规划的比例更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其是否做养老规划既存在显性影响,也具有通过养老观念的中介作用而表现出的显著的隐含影响。在养老责任观念的中介作用下,认同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养老责任的养老观念会促使有劳动收入、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和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做养老规划的可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返乡中老年群体再次外出就业的相关因素中,养老保障尤其值得重视。返乡农民工再次外出就业说明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收入相对不足,希望通过外出就业获得部分收入的补偿,这也表明存在中老年在农村人口因养老保障不足而被迫继续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章构建两期生命周期模型,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险参与情况影响其再次外出就业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返乡中老年群体参加养老保险显著减少其再次外出就业;(2)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对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外出就业存在差异性影响,返乡农民工如果获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更明显的收入效应,减少他们的再次外出就业,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相对薄弱,还不足以改变返乡中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行为;(3)具有养老保险对农村中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外溢效应,养老保险降低再次外出就业,并通过增加他们的家庭劳务和隔代抚育的时间,增加其成年子女的外出就业和进城迁移。研究提出,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提高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福祉,减少城乡社会保障不平等,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整体发展具有作用,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也具有一定积...  相似文献   

20.
贺书霞 《西北人口》2012,33(2):63-67
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对于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未来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农民真实需求的了解、把握与满足程度。调查地区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可承受的支付金额的平均值为32.06元/月,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的支付上限值为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7.29%,高于此比例,则影响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而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适宜比例值为10.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