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漆思  赵玫 《学习与探索》2007,1(6):37-41
现代性矛盾植根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需要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考察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启蒙理性精神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矛盾,西方现代化模式与多元现代性选择的矛盾,民族国家传统与现代化革新的矛盾,全球化普世性与本土化独特性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现代性出现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此需要从现代性矛盾的哲学理念批判深入拓展到现代化的历史批判视阈。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求是学刊》2006,33(1):102-106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3.
周韵 《求是学刊》2006,33(1):107-110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4.
殷曼楟 《求是学刊》2006,33(1):110-113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5.
超越现代性,既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只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超越现代性是完全可能的.但这些新型关系的"泛文化性"和"无根基性"决定了它们只不过是现代性局限的单纯反向放大或矜持外推的结果,因而其对现代性的超越是否具有历史现实性,同样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与现代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入手,以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中间型社会为框架,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历经全面变迁而获取现代性的过程,而以社会的理性化、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产业化、文化的世俗化及现代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的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结晶。现代性的诱惑、挑战、压力及人所具有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本性,使现代化既带来文明和进步,又孕育着危机和动乱。因此,既要向现代性挺进,又要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就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7.
认同是“同一性”及身份的归属。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政治认同则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文化认同侧重的是民族成员不可退出的族属命运,政治认同则凸显了社会成员选择和判断的主观意旨。近代以降,悬浮在社会结构表层的政治因时代特征的变化而显现出不断加深的矛盾和困惑,政治认同的现实式微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高度的互补性和相互促进性,以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入共同体政治的实际,带动制度创新、进行利益调适、强化身份归属,对共同体政治认同的强化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红生 《探求》2007,23(3):23-27
理性启蒙、市场自由、货币交换、世界交往等现代性内在地包含着走向现代性所承诺的价值目标的反面的潜在趋势。避免这种趋势也就是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代价,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现代性辩证法的直接导向。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遵循现代性辩证规律,把握现代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建构中国的现代理念,解决市场分化与社会整合、贫困与富裕的矛盾,能够自觉地促进现代性在理性与价值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现代性蓬勃发展——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后现代性扮演着早产儿的角色。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概括,在中国,二者的并存彰显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失衡。因此,在全力推进现代性车轮向前滚动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女高师学生李超之死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男性知识分子借此事件的讨论拓展了女性问题的言说空间,并将妇女解放与启蒙话语相结合,使新女性的形象构建成为现代性想象的一部分,显示了男性知识分子在女性问题上的言说策略与主导地位。而五四女性在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处境,不仅凸显了个人身份认同与转型时代之间的矛盾,更呈现出五四时期社会性别问题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