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艳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5):111-112
苏联战争文学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按时间顺序浅析了战争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变,把从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诠释了战争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思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96+155
斯塔德纽克的《战争》是苏联全景战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匠心独运,具有论辩反驳性(通过书中的重要人物直接提出异议进行反驳,通过大力描写苏联红军上下一心共御外敌对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作战不力甚至只是溃败的言论进行了反驳,通过斯大林形象进行反驳)、军事科学性(军事科学或军事理论、战略学和战役学、作战艺术或战术的运用)、人物多面性(发展变化且丰富复杂)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的结合使得该作品成为苏联战争小说中一部独具特色的全景战争小说。 相似文献
3.
张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
《破戒》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译入中国已有50多年,但是中国学界在很长时间里都把《破戒》当做现实主义文学来看待.小说自身表现出了“无理想,无解决”的叙事逻辑,使用了“内心告白”以及去典型化的手法,并流露出“觉醒者的悲哀”和环境决定论思想.无论从叙事形式还是思想内涵上,《破戒》当属自然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4.
张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5):129-132
《破戒》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译入中国已有50多年,但是中国学界在很长时间里都把《破戒》当做现实主义文学来看待.小说自身表现出了“无理想,无解决”的叙事逻辑,使用了“内心告白”以及去典型化的手法,并流露出“觉醒者的悲哀”和环境决定论思想.无论从叙事形式还是思想内涵上,《破戒》当属自然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5.
吕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这是值得认真开发的学术领域.建国以来,我国对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研究不多.照笔者看来,有的著述还沿袭了我国的苏联文学研究中某些不大合乎实际的传统观点.一九七九年定稿的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十九院校《外国文学》编写组编写的《外国文学》就这样写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21—1925),由于国内资本主义因素曾暂时活跃,资产阶级文艺派别活动也乘机而起.它们是:基本上由过去的未来派组成的‘列夫派’;贵族资产阶级作家组成的‘谢拉皮翁兄弟’;形式主义者组成的‘构成派’;托洛茨基分子把持的‘山路派’等等,它们提出了种种反对无 相似文献
6.
杨树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9)
中国社会形态早熟,神话大量亡佚,部分得到历史化改造,促成史学高度发达,先秦文学深受其影响,具有"史化"的特点。汉代文学不仅符合所谓"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而且还有多方面的创新,如具备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意识及技巧,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文人队伍,确立了文学的基本体裁等等,开创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王俊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25-28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在大丑中孕育大美。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英雄人物,美在智慧谋略,美在沙场景观。战争美是冲突造成的暴力美,是崇高之美,又是悲剧之美。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却要播洒爱的阳光。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的魂魄,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使战争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穿透力,战争文学的阳刚之美鼓荡着人们的魂魄,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延安战争小说与苏联战争小说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1):33-36
共同的创作观和历史背景,使延安战争小说和苏联战争小说有明显的内在精神联系,两国作家均按战争的逻辑层次来表现战争,有意将战争浪漫化,尽量避免对战争残酷性展示,缺乏对战争悲剧性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9.
陈鸿寿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7)
作者汤姆逊博士,系明斯特大学讲师,他为自己提出了研究苏联战争观和战争法的任务。这两个问题是苏联国际法中的难题,因为苏联国家的意识形态问题和对外政策,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慈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7(1):39-43,95
以"性别战争"这一文学母题为关注重心和串联线索,对《雷雨》、《围城》、《寒夜》、《无字》、《青春之歌》、《爱,是不能忘记的》等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以及《等待》、《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世界文学名篇,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比较和梳理、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11.
吕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1)
对于外国文学,鲁迅的主张归结为两个字:拿来!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他在后期写了一篇文章,对“拿来主义”作了集中的全面的发挥,题目就叫《拿来主义》.在《拿来主义》中,鲁迅以一幢旧住宅作比喻,他说,“拿来主义”者不必探究这住宅是如何到旧主人之手的,而要大胆“占有”,对宅内的物件加以“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了.鲁迅,正是“拿来主义”的典范.二十卷《鲁迅全集》,后十卷全是翻译,闪耀着“拿来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刘正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魏晋“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小说表现人的意识的端绪 ,表现了人的觉醒。以世间人物为对象 ,以人物风度为重点 ,以多种方式显性格 ,是其“志人”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智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伯尔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到60年代,第三个时期──1963年以后.《莱尼和他们》是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仅从该作品可知,伯尔创作的思想内容主要在于:批判宗教的虚伪、反动,谴责战争的残酷、罪恶;其创作艺术特色表现在:一是常以"我"来叙述观察问题,具有逼真动人的美学效果,二是运用了讽刺对比艺术技巧,三是采用了纪实体小说的报导手法。 相似文献
14.
成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本文以平行比较的方法, 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四世同堂》的异同作了多方位分析和探讨。文章指出两部小说的共同特色主要体现在别具匠心的人像展览结构、鞭辟入里的社会文化批判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等方面。两部小说的相异不仅基于截然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而且由于一个极其有趣的同源异种现象, 即二者均以《战争与和平》为出发点, 从不同视角对其内容作了横向扩展, 从而揭示了人类战争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建国以来由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反映苏联文学历程的《苏联文学史》,最近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雷成德主编,长达50多万字,囊括了自俄国十月革命至80年代苏联文学的整个历程,既有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情况的概述,也有各期著名作家的专章介绍与分析评价。撰写者首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49-153
我们以可写性亦即可重读性来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有经典价值,那么《白鹿原》迄今为止的阅读史,或许只是一个开端。《白鹿原》深厚的历史生活描写、深刻的文化思考和人性揭示,使之经受住了二十多年的阅读考验。当我们把《白鹿原》视为一部动态、开放和富有未来性的小说文本时,小说承载的中国故事,就成为读者不断进入历史想象的生发点,而在作家希望达到而未曾达到的文本之间,又潜藏着批评家和研究者多向度阐释的种种可能。这既给了我们有关中国问题的诸多启示,也给了我们有关中国文学未来命运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17.
龚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侯外庐先生是我们西北大学的老校长,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本期在历史学方面发了一组纪念侯外庐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侯先生及其学派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进行了初步总结。这一研究工作将在我校思想文化研究所的科研规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侯先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将在这里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与战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勇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1)
《三国演义》的"义"是与战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说对战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等都进行了"义"的阐释。本文着重从"义"是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义"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义"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义"有感化制服对方的功效、"义"能改变战争形势甚至决定战争成败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义"与战争的关系,以充分肯定"义"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世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是在精美的神话外衣下,对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反映。根据考古发掘证实,特洛亚位于小亚细亚西北海岸(遗址在今土耳其的希萨立克),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希腊半岛各部落联合远征特洛亚,毁灭了这座城市。相传特洛亚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亚王子帕里斯到希腊作客,拐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海伦,并掠走了大量财物,激起了 相似文献
20.
丁晓卿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0,(1)
文章以“性”为切入口来考察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文学本文涵义 ,通过作品的“性”权力隐喻 ,揭开政治权力与作品主人公陈清扬、王二之间的那种施虐与受虐的关系 ,又通过陈、王两人所采取的两个方式的阐述来透视这种权力游戏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转移 ,最后谈及王小波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对“智慧、性爱、有趣”的认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