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操的杂言诗,约占其诗歌作品的三分之一,数量不多,就诗歌的内容上看多为游仙诗。虽然学术界对曹操的杂言诗也多少有所涉足,但对曹操杂言诗的创新问题所论寥寥。本文主要从曹操杂言诗与汉乐府诗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曹操杂言诗在汉乐府诗歌基础上的两种形式创新问题,力求达到更深透地了解曹操杂言诗的特点及反映出的其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对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和对其人的详价相似,毁誊纷纭,贬之者列为下品(钟嵘《诗品》),誉之者认为“上继变雅,无篇不奇”(陈源《诗比兴笺》)。本文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对其现存的全部诗作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勾勒出诗人创作道路的轮廓,对其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做出比较切实的评价。对曹诗是否有人道主义精神、曹操是不  相似文献   

3.
曹操的游仙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操是一位开创建安诗风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他既是建安诗坛公认的领袖,又是上继风骚、下启新乐府运动的一代诗豪,有着很为特出的重要地位,起过极其显著的作用。关于曹操的社会诗,从我们当代的评论者看来,尽管持论的角度不同,具体的分析更不是完全一样,但那种肯定的倾向,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4.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写作方法,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任慧 《重庆社会科学》2005,(12):40-41,48
王粲《从军诗》是其加入曹操集团后的代表作品,诗中洋溢着昂扬的乐观精神。本文对《从军诗》作出三点分析:首先,曹操实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发自内心;其次,作为依附于政治的文人,王粲保持了正直的节操;其三,《从军诗》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6.
曹操的诗歌历来受到高度评价。然而,曹操一生征战,无暇专心作诗,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至今论者不多。纵观曹操现存的诗歌,无一不是书写其政治理想和抱负。曹操发挥个人的才华,把政治理想加以诗化,转而成诗,曹操的诗歌完全是其政治理想的副产品。正是曹操政治理想催开了他诗作这朵光耀千古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杭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20-122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8.
曹操现存诗歌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三种体式,这些诗歌内部存在着艺术水准差异较大的特点,这种差异是由东汉末世的消亡和建安时代的开启这一易代之际的时代背景所决定。诗歌发展至建安,出现了与汉代不同的新局面,而建安诗歌的觉醒正是发轫于曹操。这种觉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曹操诗歌创作的轨迹体现了由混沌到觉醒的过程,二是曹操开启了五言诗由言志到抒情的转型。从诗歌史发展历程看,曹操应是汉魏五言诗的真正奠基人。  相似文献   

9.
论后朦胧诗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中国大陆上的后朦胧诗是继朦胧诗之后引人注目的新潮诗。如果说朦胧诗曾经引起过争议,逐渐为诗歌理论界认同,那么后朦胧诗则是流派杂陈,众说纷纭,诗歌理论界至今仍莫衷一是。对后朦胧诗的态度,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侧目而视,或者是盲目肯定,或者是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0.
杭勇 《社会科学论坛》2008,(20):120-122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继陈子昂之后又一个大力创作感遇诗的诗人,他的感遇诗主要包括<杂诗>五首和<感遇诗>十二首.这些感遇诗成功地运用了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在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上独具特色,体现了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在与散文的比较视野下,诗歌的特征明显表现为:第一,诗是文精;第二,诗无达诂、诗尚多解;第三,诗具有象征性与朦胧性;第四,诗歌的语言讲究节奏与韵律;第五,诗歌具有创造性;第六,诗歌具有探索性。其中"诗是文精"体现了诗歌文短意深的特点,而"诗无达诂"正是在诗歌凝练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合作者、文本、读者为一体的多元阐释特性。明晰诗歌的诸特征方可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恰当的评论。  相似文献   

12.
曹植《赠丁仪》一诗的作期,余冠英《三曹诗选》云: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据《魏志·曹植传》注引《魏略》,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被曹丕阻挠,丁仪因此怨曹丕,而和曹植亲近。曹操有一个时期要立曹植做太子,丁仪曾有意促成其事,因而被曹丕所忌。曹丕即位后不久丁仪就被杀。这诗大约作于曹丕初即王位的时候,为曹植所意料不到的那些压迫还未发生,只见到丁仪没有得到封赏,怕他心里不安,而以诗安慰他。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李景华主编《三曹诗文赏析集》等都采用此说。因曹丕即王位在建安二十五年,所以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更直接地定“余冠英说”为建安二十五年。他肯定此诗为曹植诗歌中“创作背景情况已基本弄清,并明确地被考定为某年所作”的十首诗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黄昌年 《船山学刊》2006,(2):114-116
曹操是汉末最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倥偬一生,身经百战,写下了不少军旅诗.曹操的军旅诗是曹操军事生活的反映,也是曹操战争经历的见证.曹操经历了汉末诸多的重大战争,如:中平六年(189年)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追击、收编黄巾军:建安三年(198年)擒杀吕布、陈宫;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军;建安九年(204年)攻克邺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战于赤壁;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的战马超、讨张鲁、伐孙权、征刘备等.  相似文献   

14.
新诗象趣谈     
<正> 象为诗之貌,佳诗必有象趣。在古典诗歌中,不乏象趣盎然之作。在现代、当代的新诗中,对于象趣的艺术追求更成为展现新诗现代美的重要途径之一。诗歌是主情的艺术,是感情升华的晶品。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水分之于草木,是诗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诗歌必须动人以情,好诗必有情趣。诗歌在最高的内容层次上,力求以诗情的旋律去进行哲理的探索,这是诗对最高思想境界的一种追求。所以,诗  相似文献   

15.
刘扬忠的近著《诗与酒》,继鲁迅、王瑶之后,在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梳理了诗与酒的内在联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该书从历时、共时两个维度,剖析了酒对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的浸染和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修辞学中一个古老的命题,隐喻对诗学的影响也很深刻。本人仅从诗歌语言张力构成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从认知角度看,诗的隐喻使诗从理解走向感觉与想象;在语言的建构上,隐喻使诗歌形成语境压缩方式;并分析了构成隐喻的最基本单位是诗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吴洁菲 《江汉论坛》2007,4(5):128-131
鲁迅诗歌大体可分为言情诗、述怀诗、题赠诗、谐趣诗、砭时诗5类,创作上有5大特色:体式丰富,运用自如;仿拟用典,巧夺天工;锻词炼句,一字千金;砭时刺世,赛如杂文;情真意切,感天动地.诗歌展示了鲁迅被蒙蔽的另一面:一个柔情似水的"人间"鲁迅.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鉴赏(与创作)中,始终存在意象组接“好不好”的判断问题。这个带普遍性的诗歌审美现象,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并因而成为诗歌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意象组接判优: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意象组接判优问题的研究与“诗以名句传”的诗歌现象有密切联系,或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此现象引发的。诗之名句往往比整体的诗更广泛,更普遍,更自然地被人们传诵、记忆和运用。一些诗湮灭了,然而其中闪光的名句却流传下来;不少诗因其一两个好句,使它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好些流传甚广的诗,除其中精粹的几句外,其余的只为少数研究者所留意。名句的巨大艺术魅力使它如同一棵植株上得宠的鲜花,其耀眼的光彩常掩翳其余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 孟祥鲁先生在大学中文系除讲授古代汉语基础课外,还开设中国诗歌声律学专题课程.《中国诗歌声律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孟先生积多年教学和研究心得,精心撰著而成。该书内容分绪论、中国诗歌的基本声律技巧(上、下)、古体诗的声律、近体诗的声律、词的声律及曲的声律等七章。对古典诗歌声律美的综合论述,尤其是对古典诗歌声律学的现代价值的探索,构成孟先生此书的鲜明特色。历来关于古典诗歌声律的论著,率多分别论述诗、词、曲的声律,着意于使读者认识诗、词、曲的不同的声律特性及格式。孟先生则认为:1、诗、词、曲除原本依据的音乐的差别外,其声律的原理其实相通;2、不仅古典的诗、词、曲的声律有其相通的共性,而且现代的新诗因仍是汉语的诗歌,其声律形式也仍然能从古典诗歌声律中获得滋养。基于这种认识,孟先生撰著的《中国诗歌声律学》一书,就不仅表述了他对于祖国古典诗歌声律问题的深入研究的心得,而且表现了他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而研究古典诗歌声律学的明确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