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后裔刘渊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五胡十六国"动乱由此开始。这一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失,十六个主要政权几乎都有掠迁人口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也是对游牧民族传统理念的继承,给霸权自身、掠迁民、经济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化外之地的古徽州,因北方长期战乱,引发北人多次南迁,中原世家大族有的徙居徽州,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徽州也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淮北在北人南下中起了桥梁和中转站的作用,当然也不乏北人留居淮北等。明初政府对淮北凤阳府实行大规模人口迁移政策,晚清太平天国战乱,江南人大量逃亡淮北等地区。这样,淮北成了外来人口杂居的社会。徽州社会长期相对安宁,经济富庶,文化昌荣,文化特色独树一帜。淮北在北宋及之前,虽有北人南下,但自然和人文环境总体尚好,文化名人也层出叠现,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黄河夺淮入海和金兵犯淮,淮北文化开始凋零荒芜;明初江浙文人的大批迁淮,又使得淮泗文化稍有复苏;至晚清文化持续凋零。  相似文献   

3.
南徐考述     
西晋末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是“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史称永嘉(307—313)南渡。永嘉之乱时,“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界者”,这第一次南迁浪潮以滞居淮南者为多。东晋成帝咸和(326—334)初,原青州流民集团领袖苏峻等拥兵“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江者转多”,及叛平,“司徒郄鉴又徒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这第二次南迁浪潮由淮过江,流民多居于江南宁镇常一带。以后在符秦兵南下及北魏军南侵时,也出现过北方民众流徒南奔过江的浪潮。东晋政权建立后,将南渡人口称之为侨人,并在侨人集中地区侨置州郡县,其中以徐州寄治京口,以兖州寄治广陵。  相似文献   

4.
正早至西汉时期的枚乘,近至现当代朱自清、王辛笛、季镇淮等文化名人,都是淮扬地区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吃淮扬菜长大。文人多美食家,他们不仅会吃,会做,还会写。他们走南闯北但对家乡的口味、风味常常会挂牵垂涎,正如淮安人、北大原中文系主任季镇淮教授说:"至于口味,则不容分辩,家乡口味最美。"枚乘《七发》中的淮扬菜文字记载论述淮扬菜的第一人,当推汉赋鼻祖、淮安人枚乘。他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劝楚太子品尝淮  相似文献   

5.
吴梦窗词集中共有四首与淮安相关的词作。词作显示梦窗在临安府尹袁韶幕中初游淮地,再游淮地则在任职苏州仓幕时期;其中有三首淮安词忆及一位扬州"楚伎"。因为淮安是南宋始置,地名及地域沿革都曾发生过重大变化的特殊地区,据此可以定位四首游淮或忆淮词作的大致时间。  相似文献   

6.
再论撒拉族的族源与形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 ,曾被征调加入成吉思汗的“西域亲军” ,最先来到今之循化 ,时间约在 13世纪上半叶。到 14世纪下半叶 ,为避中亚战乱 ,又有一批撒鲁尔人东迁到循化 ,后又陆续融入了经商者、被流放者 ,以及邻近的藏、回、汉等民族人口 ,形成了撒拉族。  相似文献   

7.
正在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装饰成高铁形状的"淮味千年"号列车前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列车"上,每一节车厢对应一条休闲农业精品与乡村旅游线路,总共13条线路春有百花盛开,夏有荷藕飘香,秋可赏菊品蟹,冬可温泉疗养。看河看湖看湿地,品虾品蟹品美食,在淮安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风景风情美不胜收,美景美食相得益彰。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打造"淮味千年"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淮安,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五条高速环城、四条河流穿城,是古老而新型的水陆交通枢纽。市境地势平衍,河渠成网,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射阳湖等镶嵌其间,是一座飘浮在水上的城市。淮安,作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水陆交通枢纽,在隋大运河全线贯通以后,不仅吴邗沟入淮处末口位于市区,而且通济渠入淮处汴河口也位于市境,因此,其枢纽地位进  相似文献   

9.
因“迁海复界” ,引发了惠、潮、嘉客家人一批批陆续移入深圳。在客家人的第四次移迁大潮中 ,深圳客家人传统村落得以出现 ,这是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区形成后第一次向外播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人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对先秦孔子、孟子等人的人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对人性的界定是"质朴之谓性",指人的天生资质.结合其天人感应哲学思想便会发现董子人性的天生资质中既包含了自然本性的内容,也包含了社会本性的因素.董子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其内涵是性有善质,亦有恶质,这正好是董子"中民之性"内涵所在,而"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不在其界定的人性范畴之内,故董子云"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可见,董子并未提出性三品说,最多是略具雏形而已.  相似文献   

11.
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社会学新视角审视清代淮北流民现象,认为淮北流民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淮北流民根据内在与外在的现实的生态条件,对生存方式所作的选择———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与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由民、人之会意以及<论语>中之人、民之说始,略释中、西方古典人与民之分的政制要义:无论是古典国人的民、人之说,还是古典希腊人的"德莫斯"统治之分析,都凸显了重要的政治道理--圣贤以德治天下,民无一不得其所.其实,人类必定要承认人所共处的政治生活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对等.民、人和谐共处的政治要求君有君之德,民有民之德.不管诸子之治道还是希腊古人之治道,都要求统治者行"宜"(中庸)之道,节制自己的欲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对人、民进行良好的教育,还要注重立法,不能"只顾讨好民众而不顾道德",而要劝民"追求最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论淮剧[淮调]的发展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剧为原淮安属地所共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昔日的盐阜、两淮均属淮安。[淮调]起源于淮安,后传入盐阜,再传至上海。[淮调]源于香火戏中的童子调,同时也采用了本土的一些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声腔新的元素加以补充,从而发生了深刻的内在变化。[淮调]始终是淮剧剧种音乐的主流声腔。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没有简单地复述前人有关"民本"、"民贵"等仁民思想,而是集成并创新儒道佛三教爱民智慧,提出"民体"概念:"君育黎庶如彼身体"。强调君王应该像护养自己的身体一样护养百姓。惟有身体安好,君王才安好;一旦身体患疾,君王即衰弱。除身体之意蕴外,民体之"体"还具有根本、本体和整体等诸多涵义。他认为,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正。君王心正,方能身正,身正方能正四方。而君王心正,又莫如效法尧舜,行仁政,安民生,厚民力。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民体又可阐释为体民,体民之疾苦,体民之诉求,体民之境遇。  相似文献   

15.
《九月诗刊》自2004年创刊以来,以"专题化"办刊、办奖促办刊的思路,以及出刊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综合质量而在广东乃至全国产生了相当影响。《九月诗刊》既团结和凝聚了一批本土诗人,推动了近年潮汕诗歌的繁荣;又在国内外的区域性诗歌交流上做出了相当贡献。作为一份诗歌民刊它还促使我们去思考:民刊之民间属性如何拓展,网络传播时代纸质民刊该如何坚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陕北是原始人类栖居生息和繁衍地之一,是创造原始文化的密集区。有史以来,陕北各民族蜂拥迁徙,在相互友好或相互排斥的复杂过程中达到民族融合,形成了陕北人。在流迁方向上,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有内地汉族的外移。在融合方式上,有通过战争、和亲、移民、流放、戍边军人和筑墙劳工滞留等急剧的强迫性、半强迫性的政治、军事原因,也有和平时期作为谋生方式的下层人民的被迫自觉迁徙。"徙民实边"、"走西口"的人口机械流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军事征服涵化,造反暴动的强制变化,稽胡、龟兹等少数民族获得内迁保护的诉求涵化,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生存方式衍化种种,是形成现代陕北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南国八月,金风送爽;一场"淮安旋风",卷起香江滚滚浪潮。为迎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跃发展,8月20日至23日,淮安市在"借港出海"战略指引下,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外侨办牵头承办的2012中国淮安(香港)现代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在"东方明珠"——香港正式拉开序幕。场面震撼的投资合作说明会,别开生面的恳谈交流会,见缝插针的拜会走访,形式多样的推介宣传,使淮安市代表团在香港刮起了一阵阵"淮安旋风",在美丽的香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淮安潮"。通过活动,共接洽、结识客商近1000人次,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294.2亿港元。同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个,签订医疗卫生合作协议9个。本次活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内容之丰、氛围之浓、成效之显、影响之深,均创淮安  相似文献   

18.
淮安位于淮河流域下游,东濒黄海,属黄淮海平原。境内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市有80%的土地面积处在设计洪水位以下,易发洪涝灾害,历史上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建国五十年来,淮安人民坚持不懈地治水改土,先后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开辟了苏北灌溉总渠及分淮入沂,整治了入江水道,兴建了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水利枢纽、淮阴水利枢纽等,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新开和疏浚了53条骨干排涝河道和4万余条大中小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排涝工程体系;兴建了16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8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  相似文献   

19.
正千里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北部,一路奔腾至江苏北部,水流稍缓,又加上古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人,都是到此地下船登陆,换乘马车,由此向北。而北方人也是在此地弃车马坐船南下。南来北往、舟车相揖,人民祈求淮水安澜,此地故名"淮安"。历史上的淮安曾鼎盛一时,是当时全国的漕运枢纽、盐运中心,驻有漕运总督府,唐时白居易来淮安,留下了"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的佳句。明清时淮安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  相似文献   

20.
杭州的城市经济,在唐、五代及北宋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宋建都这里以后,发展更加迅速,一跃而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宋室南渡后,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①。作为都城的杭州(改称临安府),人口增加更为显著。当时吴山一带成为外地商人聚居之处,南宋政府还在崇新门外新建鹿苑寺,专门接待北方迁来的大批僧侣。与此同时,大量劳动人民也陆续迁人。外籍居民大大超过了土著②。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杭州仅二十万户,二十九万口,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3)增到三十九万多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