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种外来文化能否被社会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它的态度。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农民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联系义和团运动,初步思考了一个我认为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决定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的有三种阶级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近代新兴的阶级力量,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前,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主要是农民和资产阶级。以农民为主体,先后发动过太平天国起义和义  相似文献   

3.
卢彦名 《理论界》2008,(8):110-112
本文运用了人口经济学原理和土地经济学原理,考察了近代早期英国农业人口的增长模式并展开讨论了与农业人口增长模式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土地开发模式的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对人口的影响等。本文既批驳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又看到在近代早期英国确实存在着人口压力。结论是16~18世纪,英国开始了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张奎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多的人口,12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从中国国情出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基本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中国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整个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历史经验一再证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主动;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基本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是他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之一,反映了我们党解决农民问题的集体智慧,对于我们今…  相似文献   

6.
一、重视农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80%的人口是农民.农村最落后,最需要发展.人口多,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不管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一是国外市场不可能提供这么多农产品;二是中国本身也没有这么大的支付能力和运输能力;三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往往是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不立足于自己解决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就会受制于人.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如果80%的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要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可见,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情况如何,首先要看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7.
广大农民在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自身无力改善农业经营条件,生产情绪低落,从而导致近代农业生产的衰败。中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传统习惯迫使中国农民需要互助,不过,互助无法进一步扩大,只有社会环境得以根本改变,农业生产互助才能成为发家致富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农民是这个社会中最庞大的群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纵观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从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似乎走完了螺旋式上升的一圈:以农民革命始,亦以农民革命终。当然,后者是在现代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并非旧式农民战争的简单重演,但农民仍是这场革命的主体。正因此,农民问题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结构与革命运动的钥匙。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可能、也没有解决农民问题,不能造成农村社会的大变动,因而也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民问题,并以农民为主力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与理论阐述,即展示了我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轨迹,从其发展过程,我们亦可管窥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若干特征和原则,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和最大的农村地区二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心。如何使如此规模的、与农业传统有着紧密联系的农民步入现代化的民主进程,这是中国史无前例、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难题。为此,中国必须、也正在探索一条自己独有的社会主义民生道路。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勇同志的新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探索,堪称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方面填补了政治学空白的一部力作。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村民根据法律自主…  相似文献   

10.
行龙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以中国近代人口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学术专著。它不仅填补了有关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将近代人口问题的各个方面勾划出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轮廊。本书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贡献。对近代中国人口过剩问题,本书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近代中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过剩人口问题,甚至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过剩问题。作者认为,与资本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形成,有力地改变了西方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状况和生活结构,使有史以来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迁徒,祖祖辈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地转向各种工商业工作,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地涌现。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到来,因此,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  相似文献   

1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祝黄河姚焕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农业的发展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团结教育农民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  相似文献   

13.
把发展乡镇企业真正作为农村工作的战略重点普朝柱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在《邓选》三卷中受到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中国12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们立国的根基,是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四分之三农村人口,但资源并不丰富的农业大国。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冷静地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就可能被迫忍受一个糟糕的未来。 一、人地矛盾:一个永恒的结 今日的中国,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土地则是一个既定的存量,它不仅不能再生,而且还在日趋锐减。方方面面都需要立足之地,然而,现实则是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永恒结。 1.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怕的世界之最,也是 21世纪中国的头号难题 人…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农业金融的转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中国农业金融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种转型经历了发轫——发展——调整三个阶段。较之西方近代农业金融和中国传统农业金融,近代中国农业金融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悖论:一是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农民却得利甚少,二是它遏制了旧式高利贷却制造了新式高利贷。造成这两个悖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农业金融存在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中的“三农”问题已经日渐突出,不管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越来越多。同时,我国已于去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农业在内的对外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就全国的总体状况而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但同时,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收入偏低,农村消费市场是低水平的市场。据统计,我国农民的消费、包括乡村两级的消费,只占全社会的27.28%。也就是说,占70%的农村人口,只消费了不到30%的商品。如果长期维持这样一种局面,中国的内需将长期启而不动,“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7.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这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所证实。今天 ,农民和与农民的从业和居住环境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又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十二亿人口 ,九亿在农村 ,没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中国农村的稳定 ,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定 ,没有中国农民的富裕 ,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克服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思想障碍———传统的小农意识 ,严重的…  相似文献   

18.
以抗战前邹平美棉和许昌烤烟两种地区专门性商品化农业为例,重新审视近代中国的农业商品化历程,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特点、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影响及其产生原因。在近代中国,商品农业的需求市场是竞争性还是垄断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而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如何引导和帮助农民,让农民学会自己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才是推进商品化农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周秦时期建立封建社会以后,一直是个农业国家,以农民和地主两大社会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什么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洋务运动,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有了新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但近代工业发展得非常缓慢,社会结构变化也非常缓慢。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结构还是农民占总人口89.4%的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真正发生历史性的大变迁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极大地推动、加快了社会转型的步伐,而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成功,也反过来影响、推进体制转轨的持续进行。这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同时进行,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产生了如此众多的经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农业问题,无论是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一个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对于拥有十亿人口,其中八亿多是农民的中国来说,农业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研究和规划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实现我国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