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芳汀 《社区》2004,(6):30-31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意思是周游天下的亲身体验要比关在书斋里读一万卷书还管用。这次意大利之行,我去了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小山镇——圣·吉米里亚诺。这是一座建于公元13世纪的小城镇,那里曾经有过72座高高的塔楼,如今依然留有12座,因此,这个小镇被称为“中世纪的曼  相似文献   

2.
对建于公元75年罗马最大的纪念性遗址的修缮正在使沉睡几个世纪之久的景物开始重现。圆形剧场是古罗马的象征。仅仅几个星期以前在剧场第二层走廊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图画,主题是一个手持弓箭蹲伏着的斗士。据专家们说,它出自至少1600年以前一位好斗迷的手笔,其年龄大约在13~19岁之间。  相似文献   

3.
唐宣宗“遁迹泉州”考索──洛阳桥“万安”得名辨证陈茂同洛阳桥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东10公里,惠安县西南15公里的洛阳江上,是我国著名的梁架式古石桥。建于宋皇五年(公元1053年)到嘉四年(公元1059年)。桥之得名,近年来,我查阅古籍文献,偶于清...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人本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公元9世纪至15世纪中东、中亚出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在中亚、中东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推动下,公元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才出现了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5.
"特蕃"考     
“特蕃”是敦煌文书对公元9~10世纪间吐蕃在河西及陇右地区的统治结束后的百余年的一个时代的专称。公元9世纪中期至10世纪后期,以敦煌为中心的陇右地区广泛使用吐蕃文,吐蕃赞普形象重新在敦煌石窟大量出现,说明吐蕃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和渗透、当时的统治者们对吐蕃影响的利用,以及吐蕃对中华民族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都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王传》),是一部驰名中外的宏文巨著,在世界史诗琼林中处于屈指可数的地位。综观古今中外已发掘的篇章目录,它实际上是一部中世纪的战争史,它所包容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充分体现了约从公元9世纪40年代到11世纪60年代二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的军事家的军事思想。其中,包括战略战术,  相似文献   

7.
自30年代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问世,提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上的莲花石塔“必为渤海所建”后,莲花石塔建于渤海时期已成定论。本文从石塔之形制、塔庙之关系、建塔之技法,以及渤海国上京地区自公元698年以降的约500年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的有关文献等五个方面,详细地考察、辨析了莲花石塔当建于辽代或者金代,而不可能建于唐、渤海时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定谳的“渤海所建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云青 《山西老年》2010,(7):50-50
释迦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9.
西夏王国建于公元1038年。它的疆域“方两万余里”,包括今天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等部分地区。西夏为党项羌族所建立,突厥、吐蕃、回鹘和相当多的汉族人民为西夏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龙源口大捷     
凌霄 《老友》2012,(4):13-13
在江西省永新县七溪岭脚下,有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小河。小河上有一座石拱桥,横跨南北,这座桥就是龙源口桥。此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永新了不起的桥,它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相似文献   

11.
从郑州出发,一路高速,两小时左右到洛阳。城东12公里有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宫建的第一家寺庙,地位极高,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疑为佛身,遂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丝绸之路经历了大约两个千年的历程。作为人类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形象表达,丝绸之路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受制于这个历史过程的多种因素,也受益于这个历史过程的交流契机和融合动力。交流融合生成艺术链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特质并决定其历史流变轨迹。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9世纪,是世界区域性整合的时代,也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汇的时代,丝绸之路艺术由区域交流到全域交流,艺术各领域的融合不断增强并走向鼎盛。公元10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世界变化加剧,大区域密集交往使得历史要素及系统结构趋于复杂,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丝绸之路艺术经历了转捩和蜕变。20世纪是丝绸之路艺术重新发现和复兴期,也是创新发展期。丝绸之路艺术史范式建构,除了从纵向整体把握的通史和断代史之外,还可以有丝绸之路艺术门类史、丝绸之路艺术流变史、丝绸之路艺术思潮史等等不同体例的建构。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引进佛教至公元9世纪朗达玛灭佛之间的二百余年的时间,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史称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通过大力培养翻译人才、进行文字改革,完成了后期形成的藏文大藏经的主要科目及其经论翻译的基础,使得佛经翻译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听话的雕塑林兹是德国莱茵河东岸一个人口不足5000、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镇,建于公元872年,是莱茵地区现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镇——二战中本地区唯一免遭美军飞机轰炸的小镇。  相似文献   

15.
拉卜楞寺与华锐藏区之法缘关系探析华锐·东智拉卜楞寺建于公元1709年,近三个世纪以来,在历辈嘉木样大师和诸多高僧活佛的苦心经营下,该寺对包括华锐藏区在内的安多地区乃至西北藏、蒙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过颇为深刻的影响,为整个安多...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8,(3):61-61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生活在中美洲的古代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最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它们似乎是从天而降,在公元3世纪到9世纪达到了鼎盛,之后又戛然而止。不仅如此,玛雅人还留下了另一个谜团——神奇诡秘的水晶头骨。  相似文献   

17.
《法苑珠林》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部重要文献,它体现了公元7世纪社会知识总结、不同文化整合的现实需要,它所反映的思想与当时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武定新村是典型的单位型社区,它建于20世纪50年代,原是南京晨光机械厂的职工宿舍区之一。武定新村建立初期,从住宅到学校、医院、澡堂、小卖部等生活设施,  相似文献   

19.
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开设的“中国文化史专题讲座”,最近请王重民教授作了关于中国的地方志的报告。王重民教授着重地论述了中国地方志的发展情况和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编篡地方志的方法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地方志的发展,经历了如下的演变阶段:随着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建成,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是全国性的区域志;随着豪族和门阀世族在地方上的出现,产生了地方志,例如出现在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的是“地记”;出现在公元六世纪至十二世纪的是“图经”;出现在公元十二世纪至廾世纪的才定型为“地方志”。《禹贡》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全国性的区域志。它对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土壤、物产、贡赋以及交通等都作了简略  相似文献   

20.
公元第一千年的中叶至后半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人的遗迹是中央亚细亚游牧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鹘人曾经积极地参加建立与颠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活动,创建过自己的国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灭亡之后,回鹘人被迫离开自己在蒙古的生存之地,分别迁移到东亚和中央亚细亚邻近各地。原先回鹘汗国的基本游牧民、回鹘的亲族铁勒诸部落迁居吐鲁番之后,还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且一直存在到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属于公元8至9世纪回鹘汗国时期的各种考古遗迹——古城、堡垒、建筑设施、纪念碑、铭文、印记、墓地等在蒙古和南西伯利亚得以保存下来。蒙古的回鹘文化遗迹的研究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