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观虽作为列宁和布洛赫共同的思想资源,但他们在物质概念的解读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布洛赫通过"尚未存在"的逻辑预设,把物质理解为"过程物质",把自然物质看作是自然主体,最终走向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则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界定物质概念,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走向.列宁物质概念和布洛赫的物质概念的比较研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正确评价布洛赫的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人类对物质认识过程中的认识的结晶 ,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在理解、认识它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片面性。针对此 ,本文一方面指出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及其所在 ,另一方面阐述了建立实践的物质观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有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仅停留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当中 ,这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实质的把握 ,人与物质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和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 ;物质的产生、存在、发展与实践相统一 ,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 (包括创造 )与实践共俱进。因此 ,建立起实践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是指列宁以逻辑思维方式给物质下定义时所阐发的物质观与列宁以实践思维方式对物质和意识关系作考察时所阐发的物质观.相比之下,以实践思维方式重释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克服了以逻辑思维方式所下的原有物质定义本身存在的"四个不能"之弊端.列宁以两种思维方式阐发物质观.其形成差别的缘由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值得反思.在列宁那里这两种思维方式绝不是对立或完全分离的,他还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为人们理解二者有分有合之缘由以及人类全部思维方式的基础提供了钥匙. 相似文献
4.
5.
列宁灌输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在新形势下正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坚持列宁灌输教育思想对于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列宁灌输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种种误区,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做到坚持“四个结合”,即外部灌输与自我灌输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相结合、直接灌输与间接灌输相结合、思想灌输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切实提高灌输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列宁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坚持和发展,是紧密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青年理想观、青年学习观、青年人才观和青年组织观,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等特征。列宁青年观不仅引导和激励了无数杰出青年在俄国革命和建设中顽强拼搏、建立不朽功勋,而且对于今天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仍具有引领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列宁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列宁的现实主义要求文艺家要尊重现实,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貌,在作品中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小说创作要抓住“个别出典型”这一关键,要从联系事实全部的总和及注重分析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其理论基石就在于蕴涵丰富的科学实践观。其中,内含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统一认识的物质实践观是这一实践观的本质;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的“社会存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同样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对“物质实践”与“社会存在”范畴的深刻解读和深入理解,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探微关键。聚焦理论原典,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总结,基于此分析物质实践观及社会存在论的丰富蕴涵,是探析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深刻意蕴的恰当理析进路。 相似文献
9.
论列宁资本主义观的主导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资本主义观体现出两种倾向,即对资本主义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倾向并非均衡地存在于列宁的思想体系中,而是否定的倾向从一开始就占优势,并在后来获得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这导致了列宁的基本目标诉求不是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尽快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实践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是判断哲学流派党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列宁在与经验批判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等理论的批判与争论中,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证了人——实践-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俄国的革命实践,从经济、文化环境的角度,论证了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决定、塑造作用,论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以及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使人的实践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论证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1.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后,列宁结合苏俄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对文化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在他看来,没有文化条件作保证,苏俄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在实践中真正贯彻社会主义民主制,就不能使新经济政策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就不能完成对旧的国家机关实行彻底改造的任务,就不能实现农业合作制。因此,列宁晚年把文化建设摆到了突出的关键性的位置上,从整个发展战略和策略的高度,提出了开展“文化革命”的号召,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3.
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革命导师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理想信念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理想信念观。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回答了列宁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接受这一理想信念以及怎样坚守理想信念等问题。重温列宁的理想信念观,对于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坚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根据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对此作了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探索和科学解答。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世情和国情的变化,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外在条件、内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多次使用"实践"概念。《博士论文》中的实践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是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异化的工业实践,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才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实践具体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态度以及实践概念的侧重发生了转移:从异化的实践到科学的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18.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们通常表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笔者认为,通常的这一表述未能准确表达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的本意是:在人类世界中,物质和意识以实践为中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笔者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依据物质和意识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简单分为物质主导、基本平衡、意识主导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