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人格特质、组织承诺与离职意图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攸立  丁芳 《管理学报》2007,4(3):358-362
通过对中国联通安徽分公司131名雇员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个人属性、内外控型人格特质、组织承诺与雇员离职意图的关系。结果发现组织承诺、内外控人格特质对离职意图有显著影响,个人属性中除婚否外,其他属性对离职意图也有显著影响。推测组织承诺将极有可能是个人属性与离职意图间的中介变量,并且对内外控人格特质与离职意图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超颖  辛蕾 《管理评论》2007,19(9):30-34
本文是一项关于IT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北京市IT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工作压力包含工作要求、工作回报、工作超载、工作角色、人际关系五个维度,除了工作要求与离职意向呈负相关外,其他四类压力与离职意向均呈正相关。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压力与离职意向间起到中介作用。文章最后还讨论了研究结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企业国际化的竞争压力下,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核心的竞争资源,而且这类员工的稳定性也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标准。在此经过理论分析,对知识型员工培训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得出知识型员工的培训质量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针对知识型员工培训和离职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员工自愿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离职倾向通常被认为是预测员工离职行为最有效的指标.本文从实证调查入手,通过GM(1,N)建模,对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处理,得出了影响国企员工离职倾向的五大关键性影响因素:工作内容、升迁制度、薪酬、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情感性承诺.  相似文献   

6.
同事离职事件对留任员工的影响是员工离职研究的新动向,但同事离职情景下探索留任员工的心境、情绪反应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结合社会比较理论和归因理论提出假设模型,探讨同事主动离职对留任员工离职意图的影响,分析情景妒忌的中介效应和离职归因的调节效应。对所在高科技行业的4家公司198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阶层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离职同事向上流动、留任员工与离职同事的表层相似性越高,留任员工的离职意图越高;离职同事向上流动、留任员工与离职同事的表层相似性越高,留任员工产生的情景妒忌也越强烈;离职同事向上流动、留任员工与离职同事的表层相似性通过情景妒忌影响留任员工的离职意图;留任员工对离职同事离职的外部归因会加强离职同事向上流动和留任员工与离职同事的表层相似性与留任员工情景妒忌的正向关系。深入探索同事离职事件的影响机制,对处置同事离职事件并降低其负面影响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创新能力、行业地位与员工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川东深井钻探公司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探讨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行业地位对员工离职意图是否有影响,同时考察了组织承诺、内部社会支持和好的工作机会等因素对离职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行业地位和上司支持对离职意图有显著的负影响,好的工作机会对离职意图有显著的正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组织承诺和同事支持没有对离职意图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走进了一个新的里程,然而目前,西北地区人才频繁流失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和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对于在经济成分中相对占主导地位的西北地区国有企业而言,其人才流失率更是高的惊人。选取西北经济的"龙头"——陕西省,以其几个国有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的方法探讨导致员工离职意向产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员工个人特性对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本论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员工的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户口等人口学特征变量和职位、连续工龄、离职次数、晋升概率、晋升次数等职务相关变量对员工的组织承诺有显著影响。同时,指出员工的组织承诺对离职意愿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以及预防员工离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组织匹配的理论视角出发,用实证方法研究企业的个人-组织匹配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组织匹配对工作满意度起到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离职意向起到显著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向起到显著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中的2个维度--工作压力满意度和管理因素满意度在个人-组织匹配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我国外资医药企业员工样本,运用层级回归方法对员工离职倾向的主要结构化变量和环境变量的解释能力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检验了个人-组织匹配度对员工离职倾向的解释能力,进而验证了个人-组织匹配度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
职业成长与离职倾向:职业承诺与感知机会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构建了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关系模型,实证分析了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作用机理。识别了职业成长与离职倾向关系中的两个重要调节变量,即职业承诺和感知机会。通过对九个城市961名企业员工的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职业成长四个因素对离职倾向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职业目标进展与职业能力发展交互作用于离职倾向;职业承诺越高的员工,他们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晋升速度越加关注,更可能会因为职业能力发展受限和晋升速度缓慢而产生高的离职倾向;随着员工感知机会的增加,职业成长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在“用工荒”已经出现并将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面临其特有的“生产力困境”.追求高度分工的运营策略虽然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但也使企业变得脆弱且反应迟钝,难以应对“用工荒”的挑战.本文尝试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寻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通过对大样本(N=1185)企业员工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员工感知到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能有效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同时提高其工作绩效;而且当企业采用高度分工策略时,上述关系变得更强.员工离职率的降低能有效提升企业应对“用工荒”的能力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员工工作绩效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缓解企业运营效率与运营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帮助企业走出“生产力困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人关于高管变更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化后高管变更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后,高管的变更会促进这些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本文选用1996-2001年间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中76家高管随第一大股东变动而变更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设立了47家第一大股东变动而高管未变更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组,用经过行业调整的财务绩效来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公司控制权变化后高管变更的公司的绩效显著提高,而且绩效表现好于公司控制权变化后高管未变动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表现。  相似文献   

15.
内部营销对一线服务员工任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饭店业一线服务员工为研究对象,初步验证了Keller等学者的内部营销组合工具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适用性,并应用Bagozzi的态度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构建并验证了基于内部营销组合工具视角的一线服务员工任务绩效预测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一线服务员工对企业内部营销努力的感知,即对内部工作产品、内部价格、内部分销以及内部促销等内部营销组合工具的评价,决定了他们的情感承诺(对组织的情感反应)和工作满意(对工作的情感反应)水平,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任务绩效水平(行为),一线服务员工的情感反应变量是解释企业内部营销努力影响一线服务员工任务绩效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功零售企业定位点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全国样本的零售企业顾客满意度影响因子和评价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市场成功零售企业的定位点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有价值的五个结论:(1)成功的零售企业有明确的定位点;(2)成功的零售企业一般拥有1个主要、1个次好两个定位点;(3)商品、服务、价格、购物环境等,成为成功零售企业定位点选择的要素;(4)同一零售业态的成功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定位点;(5)成功零售企业的非定位点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趋向成功的零售企业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较全面的顾客抱怨倾向影响因素模型,通过以中国零售业为行业背景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各个因素对顾客抱怨倾向的影响效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不满顾客的抱怨价值和抱怨成功、可能性感知、抱怨态度等是影响顾客直接抱怨倾向的重要决定因素,不满顾客的抱怨经验、行业疏离感和问题的可控制程度是作用于这些决定因素的前因.研究结论为企业促进顾客的直接抱怨行为、减少购买抵制和负面口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