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9世纪末期 ,中国和日本处在相同的国际环境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和列强的侵略以及相近的国情 ,在分别经历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之后 ,日中两国的社会变革却收到了不尽相同的结果 ,究其原因 ,在于日本进行较主动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变革过程却被分割为“变器”、“变法”与“革命”三个阶段 ,每一段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各自的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然而,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没能改变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的命运,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两国此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大致相同,近代化的起步时间又相差无几,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如此相异的结局固然有诸多原因,但不可否认,人才实践活动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较、分析这种差异,会给我们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井上清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在内蒙古参观访问期间,于四月二十四日在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学术界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作了题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之比较》的学术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井上清先生认为,明治与清朝二者政权性质不同,所进行的改革性质也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废除幕府政权、吸收国外先进思想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读了黄逸峰和姜铎同志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一文后,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榷,并求指正。一探讨洋务运动,首先要研究一下洋务派官僚从事洋务运动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时威胁着清朝反动统治的是什么?只有正确地分析这一个问题后,才能对一系列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黄、姜二位同志认为: “当时两国(指中国和日本)同样遭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这两个运动,也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订立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强迫日本订立了神奈川条约、安政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同样包括着开  相似文献   

5.
陈德鹏 《兰州学刊》2007,(1):182-186
近代中日两国维新前的不同政治条件导致了维新运动结果的迥异.除了既有的探讨外,这些条件还包括两国的政治体制、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皇权的增减和君主易人等,它们共同促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采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手段,争相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共性.但是,这种共性寄寓在一切个性之中,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无不具有各自的特殊之点.研究这种个性,是认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规律和后果的基础.本书拟将日本与其他三个主要侵华国家英、美、俄加以比较研究,以期揭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春兰 《南方论刊》2006,(11):57-58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历史变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以期探讨中日两国现代化启动成败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作了许多比较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是不同层次的近代化运动,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本文拟从另一角度,就中国洋务运动和大体属于同一层次的日本西南诸藩改革作比较,考察两者的历史背景与主观动机、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之异同,以从某一侧面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在同样历史条件下,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的社会改革运动。如果我们将两个运动及其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就会更清楚地看到,洋务运动按其性质来讲,也应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运动。只是由于其反动的文化政策,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一> 关于两个运动的性质问题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均是发生在同样历史条件下的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改革运动。但是,仅仅由于结果不同,前者被说成是反动的,而后者则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这就使人们对历时三十年的这场社会改革运动的真正历史价值很难认识清楚,对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很难给予正确评价。因而,我们有必要对两个运动的性质问题重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是世界思想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历史进程。本文仅就日本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问题,发表一点见解,供参考。“欧化主义”的教训 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结束了腐败已极的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从此使日本社会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为了建设国家,明治政府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因为外国列强的入侵及一系列的失败的耻辱和规文。而失败的原因被归结为中国的枪炮及造枪炮的工厂不如洋人。由此,由少数统治者掀起的洋务运动的初衷就是改革中国的武器装备,引进西方的枪炮船舰技术来达到自强的目的。随  相似文献   

13.
百年前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努胁,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的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口便被顽固势力扼杀手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及以后的很多中国有识之士为之扼腕痛惜。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是否象日本那样,具备了走渐进改良的现代化道路之条件?所有这些,一直成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熊龙雨  张峰 《理论界》2011,(12):69-71
19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分别通过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自发地走上了变革的道路以图自强。在这两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派遣留学生"被公认为是向西方学习最迅速的方针。然而相似的背景和动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日本通过系统化的留学教育方针迅速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跻身世界强国并在甲午海战中击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导致二者在结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为此试图从政治支持、指导思想、留学生归国作用这几个方面对两国留学教育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剖析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连日本人也承认:"追溯源流,说中国是古代日本文化的良父......这种说法并不过分"①。而中国人也以自己的文明历史自居,称日本为"蕞尔小国"、"东夷"。但是,进人近代以来,中国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加之日本此时亦遭到美、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人大为震惊,他们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之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国势日盛。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期的近半个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经历了从列强共同掌控到日本逐渐独霸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日本始终是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角,东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日本对中国不断的侵略。虽然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段时间的东亚稳定,但日本的东亚政策目标是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并为此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拼凑起了“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这种侵略扩张政策遭到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征台、侵琉、征韩的侵略活动一步步扩大和加深,李鸿章对日本"为中国患"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开始从中国地缘安全的切近关系审视朝鲜问题,酝酿实施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策略和近代"均势政策"相结合的新的对朝政策。从劝导到主持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李鸿章意在把列强势力引入朝鲜而令其彼此牵制,以杜绝日本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确保晚清中国在朝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 ,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以侵略朝鲜、中国为国策 ,整军经武 ,蓄意发动战争 ,李鸿章对此估计不足 ,被日本拖入战争陷阱 ,这是他的第一大错误。日本大举进攻之后 ,李鸿章一直认为中国的财力、兵力都难以持久抗敌 ,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 ,这是他的第二大错误。李鸿章认为 ,中国战败是由于军备不如日本 ;其实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中国、朝鲜近代化的步伐太慢 ,远远落后于日本所致。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育的近代化普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公认为近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基本原因之一。明治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明治维新”最终成功的重要前提。他们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他们所尝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先人在清朝末年未能科学地加以总结和记取。  相似文献   

20.
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 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获胜,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中国东北南部许多特权。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使东北逐步变为日本殖民地,在东北境内建立了一套侵略机构,其中包括在满铁附属地有大批驻军。这些侵略机构经常制造各种事件,严重威胁东北当局。日本一心想独霸东北,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趋尖锐。   英国控制的北宁铁路与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鼎峙,但在金融、贸易、市场等方面都竞争不过日本,因而对日本耿耿于怀。   美国崛起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侵略东北方面不甘落后,打着“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