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牟森、孟京辉、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剧坛,在20世纪以来世界性拒斥剧本潮流的影响下,率先消解了剧本的中心地位,同时确立了导演中心体制.孟京辉的拼贴模式、牟森的"变演为做"、林兆华的经典重构、张广天的"材料戏剧"等,共同突出了导演意志在话剧作品中的重要价值.导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然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对"说什么"的轻视与对"怎么说"的强调,却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先锋话剧精神品质的暧昧与模糊.由此,"形式大干内容"成为先锋话剧的新病灶.  相似文献   

2.
音乐性是当代中国实验话剧文体实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尽管越来越强调自身的本体属性,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却依然对音乐性情有独钟,并且在话剧文体的整体性调适中达到了富于乐感的新境界。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的音乐性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义之间的张力性、结构的流动性和“对话性”、音乐的直接介入等。音乐(音响)将语言、舞台表演等形象化的内容引向悠远的时空,同时又借助于后者的形象“实体”实现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化性生成,在五官互通中实现音乐与话剧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人的眼神能传情.也许,音乐也一样,歌词写好了,则也能让它灵气十足.这是记者见到知名作曲家辛发先的最直接印象.2005年1月20日中午,记者采访了话剧<移民金大花>的音乐创作人之一--辛发先.……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人的眼神能传情.也许,音乐也一样,歌词写好了,则也能让它灵气十足.这是记者见到知名作曲家辛发先的最直接印象.2005年1月20日中午,记者采访了话剧<移民金大花>的音乐创作人之一--辛发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下,对旧戏曲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吸取欧洲近代戏剧创作革命精神之后产生的。从1917年至20世纪末,随着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中国话剧演剧艺术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现代话剧诞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17-1936)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使中国现代话剧艺术从文明戏胚胎里诞生出来,而且还哺育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出现了第一批有影响的优秀剧目。与此同时,我国现代话剧导演体制的奠基人洪深以及熊佛西、陈大悲、汪…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艺术发展过程的新诗运动,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以白话诗取代旧体诗,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对话规则或者语言结构,而且也势必置换了整个语境.在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精神日益疏离传统的文人墨客之际,写旧体诗就越来越像是举行一个多余的仪式,亦即重新温习逐渐生疏的古典语境.这仿佛话剧取代戏曲之后的舞台情境,演员角色和观众期待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导演的艺术观念更是举足轻重……这个比喻,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学体系的观念性建构方式(假设诗学相当于诗坛上的导演).  相似文献   

8.
九十年代,澳门戏剧发展相当蓬勃。近10年来,澳门处于历史转型期,受国内改革开放的带动,经济明显发展,社会逐步富裕,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政府对本地文化活动的投资和对文艺社团的资助增多。这些是导致九十年代本地文化团体增多的原因。澳门没有专业的文艺团体,话剧、戏曲、曲艺活动都是由业余社团承担。八十年代澳门只有三个业余话剧体,由九零年到九六年就增加到十八个,其中十四个是在政府注册,领取政府资助的。除此之外还有各街坊老人话剧组和五十余个学校话剧组。十年来,澳门业余话剧团体培养了一批编剧、导演、表演、舞台…  相似文献   

9.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陈大悲是我国早期话剧事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对其话剧舞台技巧上的独特探索和对话剧发展的贡献依然认识不足.他对文明戏运作机制的反拨、摆脱新剧的时事剧俗套,特别是他在舞台技巧上的实践与探索,对中国话剧产生的不可低估的持久影响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话剧是"舶来品".这种崭新的戏剧样式被移植到中国舞台时,人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以话剧在中国的艰苦蝉蜕为背景,本文认真分析了早期话剧在创制台词和对话艺术过程中的初步探索,总结了我国话剧在成型时期运用台词和对话的基本特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戏曲批评要立足于戏曲艺术的特定美学规律. 套用话剧,尤其是写实话剧的审美方式来评判戏曲是不科学的. 戏曲拥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审美资源,更擅长表现生活常理、人之常情、社会常识,追求舞台呈现的虚拟美. 若以话剧标准来评价戏曲,难免出现审美判断的偏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诉求,长久以来被简单地界定为晚清以降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在戏剧领域作用的结果.从早期话剧的本体出发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话剧在其形成期就体现出一种文化品格,即生于城市,归于日常.从城市的角度去探寻话剧的现代性成分,体现出的是外在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启蒙现代性,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探寻则体现出的是内在的艺术上的审美现代性.回归与认同这一文化身份,话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求得永久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心,话剧演出空前繁荣,且广泛普及,把重庆话剧运动推向了巅峰.重庆话剧的兴盛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重庆特殊的陪都地位、爱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感召力、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复杂的斗争形势等.  相似文献   

15.
阮南燕 《江淮论坛》2005,(1):153-157
话剧职业化问题是研究话剧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话剧研究,才能理清话剧现代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职业化是话剧现代化的内在属性,是衡量话剧艺术生产力的有效指标。只有建立完备的职业化演剧体系,才能使话剧的各项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演出中建立起来,并推动制约话剧发展的诸文化机制的完善,保障话剧现代化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17.
张磊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94-10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话剧开启了新的阶段,话剧叙事的空间场域呈现出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转变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既是对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呼应,也是对话剧艺术关注“人”的本体特质的凸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能看到都市的发展与建构,也能倾听到女性作者的声音;而话剧中的都市图景,也以先锋戏剧、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等多种路径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8.
文明戏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商业化的演出模式成为文明戏在上海生存发展的重要推进力,而民鸣社则是上海文明戏运动中的代表,其演出剧目及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初期话剧运动的最高水平.文明戏的得失成败,与上海市民社会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而不单纯是话剧艺术本身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迅速发展,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的分类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相形之下,现代话剧文学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了.到目前为止,在话剧文学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队伍,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规划和目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还没有编写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话剧史.至于话剧文学史更无人问津.我们认为,历史地科学地总结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中国话剧史和中国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