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弹指挥间,暨南大学即将走过百年,在这一个世纪的奋斗和发展历程中,从南京到广州,暨南五次播迁,栉风沐雨却奋勇前行;从三落到三起,暨南几经沉浮而自强不息,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浪尖。回顾暨南百年,我们看到,是一个世纪的沧桑炼铸了今日的“暨南精神”,又是“暨南精神”铸就了今  相似文献   

2.
守望暨南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暨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开展了“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9月31日,学校举办“暨南精神”论坛,对此次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交流。我们开设专栏,选登蒋述卓书记及部分师生在论坛上交流的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4.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邦交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准则,主张“以他平他”,反对“以同裨同”;以“协和万邦”为价值目标,要求“表正万邦”、亲善近邻、尊重小国、救助贫弱;以“止戈为武”为政策理念,强调“国之安危在兵”,但力主“不以兵强天下”;以“以正为本”为攻伐救守的行为范式,提出了“惟义为可”、“惟民所止”、“惟道是则”等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道德中存在着一组可以视为其核心的主要理念。对这些主要理念,需要以现代人的观点,放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并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加以阐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主要理念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象;“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与协和万邦的价值精髓;“务实笃行”是中华民族的行事风格和文化特质;“持节”是中华民族的人格操守和做人的脊梁。  相似文献   

7.
王可 《学术研究》2004,(2):147-148
20 0 3年 1 2月 3- 4日 ,全国文艺学博士点及部分硕士点的导师与相关学科的博士导师共 5 0余人在暨南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继承了 1 996年首届研讨会“回顾与展望”文艺学发展的基本精神 ,而针对当前文艺学面临的严峻现实 ,重点探讨了  相似文献   

8.
重视统一,强调和谐,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大特色,体现于伦理领域,就是“人和”精神。它贯穿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各个领域:家庭和睦,上下和顺,万邦协调;把“人和”看作是家庭、宗族关系以及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的最高原则和价值目标。“人和”精神在其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成为民族内聚力的精神要素,是传统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遗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邦风》“其声善”。“其声善”是对宗周“典乐”演礼流程的特征性总结。《邦风》以兴言礼义,以乐奏象礼,歌于君臣燕飨“典乐”,弦于乡人举贤序齿,“文而谲谏”,“广乐成教”,是获得上下认同的有效政治途径,广泛切实地履行宗周“典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命。  相似文献   

10.
40年华诞,是包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应以检阅40年办学成就、共商新世纪发展大计来纪念这个盛大的节日。“自当舟揖路,应济往来人。”我校40年来,正是秉承这样一种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教育精神,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内蒙古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培养基地。建校40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重教、勤奋、俭朴、创新”的良好…  相似文献   

11.
在声乐教学中,呼吸是歌唱的关键;共鸣运用是歌唱的主要条件。然而在声音训练中,在声区过渡时所遇到的卡壳现象,也叫“坎儿”问题,是我们每个声乐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统一低中高声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声乐训练中的关键。解决了“换声点”统一了声区的矛盾,歌唱才能自如通畅;歌声才能灿烂辉煌;才能将声乐作品演唱得完美;音乐形象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该如何解决“换声点”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感受到,要解决“换声点”过渡自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训练,而是应采取诸多的方法与手段,并且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换声点“坎儿”填平,使声区统一。下面谈谈本人如何使换声点过渡自然所采取的一些手段、方法。  相似文献   

12.
儒家“贵和”思想源远流长,其主要内容有“仁、礼、中和”,其思想精髓为“和而不同”。儒家“贵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给当代国际关系以启迪,它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不弃争”、“以和济争”、“协和万邦”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构成当代国际关系准则的普世价值,对当代国际关系起到协调作用,也为当代国际竞争优化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儒学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在儒学中出现频度最高,而且可以对其他价值观产生决定和统领作用的范畴,这个核心价值非"仁"莫属。仁的本质是"以己推人"的忠恕之道,用于人际是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用于政治是仁政德治、协和万邦;用于自然是仁民爱物、万物一体;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约礼入仁、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4.
旨在继承先贤国学传统,弘扬朴实学风的《暨南史学》正式创刊。 暨南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办学宗旨,以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早在1927年,暨南大学即成立了历史社会学系,曾先后在暨南大学任教的史学大家有何炳松、周谷城、周予同、陈守实、谭其骧、沈练之、丁山、胡厚宜、陈序经、朱杰勤、陈乐素、金应熙等,他们的成就备受国人瞩目,同时也为暨南积聚了深厚的国学传统。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暨南大学几经搬迁,几经解散,一度积聚的国学传统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思想结晶 ,主要表现在 :从“三个代表”概念和重要思想的提出来看 ,创新是界定这个概念和重要思想的关键 ;从江泽民本人的认识来看 ,创新是他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过程中突出强调的原则 ;从“三个代表”的主题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决定了它必须创新 ;从“三个代表”的精髓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从“三个代表”的理论意义来看 ,它旨在创新 ,集中体现了创新精神。“三个代表”思想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对我们的启示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和合:普遍和谐维度上的现代价值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传统,基于“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修身正心”、“协和万邦”等主张,广泛确认并追求普遍意义上的“和谐”。亦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民族、地区间的和谐。“和合”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本质上正是“和合”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当今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发展理念,“和合”文化传统都有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的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内在性与东亚价值观的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根据,因而在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理性的人生境界。儒学立足于内在性原则,倡导超越性原则,确立了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儒学强调内在性,主张人性善,具有凝聚群体的功用,范导着人本主义取向;强调超越性,主张超凡入圣,积极面对现实,提升人生境界,范导着淑世主义的取向;儒学强调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范导着和平主义的取向。这三种取向是东亚价值观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1906年在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风雨行舟,暨大这艘航船,历经磨砺,能够行驶到今天,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它们是如此的厚重和韵味深长,一触摸就让人平添出无限的自豪和力量。一、自强不息成大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可谓暨南精神的魂魄。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今日之暨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德”字之象形取意与“中国”帝王垄断正历法、方位等天学宗教事务有关。由天学事象衍生出了“德伐”、“正德”、“经德”、“明德”等名词称谓,此种意义上的“德”观念,三代一以贯之。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建设又赋予了“德”字新的人文内涵,就其具体而言,意味着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获得的官爵俸禄、配享之礼乐及其所应承担的政治义务;而就其抽象性而言,则意味着亲亲、尊尊、尚贤之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情感,它是政治意义上的“德”的精神支撑。凝聚了“德”之二义的西周仪式礼乐,既具有德政的性质,又具有德教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