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出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 (意)克罗齐 一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个哈姆雷特弄得批评家神魂颠倒,一首《锦瑟》小诗搞得研究家心神不安。自《锦瑟》问世以来,研究家无数,关于它的  相似文献   

2.
<正>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构思奇巧,精工典丽,委婉含蓄,寄意探微,颇受后人称誉,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品味之余,又常常觉得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锦瑟》诗,当是他晚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罢盐铁推官困居郑州故居期间)回顾其坎坷一生而作。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五十”,大约暗合了作者当时的年龄,所以即此起兴,引出对往事华年的回忆和兴叹。全诗含蓄蕴藉,盛慨万端。有人说此诗是李商隐的绝笔诗,如果不把“绝笔”二字拘泥成病在弥留之际才写的最后遗诗的话,此说大致成立。所以安徽师大中文系古典组编选的《李商隐诗选》,将《锦瑟》列为编年诗最后一首,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首以朦胧美著称的诗歌,即李商隐的七律《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这首诗专用比兴象征,借用无比精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迷离缤纷的感情世界,因  相似文献   

5.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一曲《锦瑟》,千百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人。这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又是最难讲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众议纷坛,莫衷一是。宋刘颁、明胡应麟、清施润章说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名,因而《锦瑟》一诗是爱情诗。南家胡仔说是写一种叫锦瑟的乐器。清朱鹤龄说为追怀诗人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因而是悼忘诗。清梁章矩、吴法伦说是李商隐伤玄宗而作。清吴乔说是为令狐而作。哪一种说法对,合…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锦瑟》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一首诗。早在金代,元好问就有“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清吴乔在《西昆发微》中说:《无题》《锦瑟》之解,“七百年有如长夜”。吴乔至于今,又三百多年过去了,千年《锦瑟》之谜究竟何在?《谒山》、《玉山》诗正是解开《锦瑟》之谜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七律诗《锦瑟》产生一千年来,其主旨至少有16种说法.这些说法因难以自圆其说而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以至于有至少11名学者认为《锦瑟》一诗无解.其所以如此,一是该诗的四个典故比较晦涩,二是该诗有四个词汇未能得到透彻解释.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看出,《锦瑟》是处于热恋或单相思中的李商隐对意中人的热情赞美.至于这个意中人为谁,今日只可存疑.这是对《锦瑟》这首诗在文本字义、逻辑事理、生平行迹、诗歌风貌诸多方面都顺畅无碍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813—858)写的杰出律诗《锦瑟》。诗的标题取首句开头两字,主要是“思华年”,表现人生如梦幻。但从9世纪中叶到现在一千多年来,对此诗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的解说各有不同,时至今日仍无定论。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探索。从不同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歧集中在对诗的第一、三、四、五、六句的典故引用与解释上,虽然各说  相似文献   

9.
笔者年来从事于商隐诗之会校、会注、会笺、会评工作,因感叹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者莫过于《锦瑟》了。汇总其评笺文字,或有助于对此诗及《无题》诸作的深入研究。 (一) 商隐逝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锦瑟》即系于是年,为逝前所作。  相似文献   

10.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为历代爱诗者所珍爱,因其丰富的想象和频繁的用典构成了各种朦胧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同时也给译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空间。《锦瑟》一诗的多种诠释和英译论证了诠释学三大重心走向对古诗英译的借鉴意义,诠释多元是产生不同译本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1.
筝源于瑟,说法有三:一、"筝,小瑟也";二、"颂瑟,筝也";三、分瑟为筝.其说起因不外两个方面:一、筝与瑟的形制相似;二、瑟之弦数(多谓"二十五弦",亦有谓"二十七弦"者)或为十二弦和十三弦两种筝的弦数之和,或可分出两张十三弦筝.筝源于瑟说虽非空穴来风,但其根据汉代之后筝与瑟的形制以及二者弦数的某种巧合而作的推断,仅仅是关于筝发展演进中的形制的变化,从未真正触及到早期的"五弦筑身"或"鼓弦竹身"之筝的源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唐诗中大量出现的“日暖”与《锦瑟》全诗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锦瑟》是春天之诗。尤其是李商隐自己在《二月二日》诗中写有“东风日暖闻吹笙”之句,足以证明“日暖”是对春景的描述,与鹃声、冷月同为特定时空的春天物象。作者认为,作为春天之诗,《锦瑟》有着自己不可移易的逻辑线、情感线和生命线,不可任意将其零拆碎摆,掺入种种《无题》之句组合成新的诗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语言比较模糊,往往意在言外。译诗难,而模糊美的传达问题让汉诗英译尤其难。本文通过对比李商隐名诗《锦瑟》的三个英译本,分析了在汉诗英译中,如何用科学精确的英文来传达中诗的模糊美,再次证明译家在汉诗英译中应把握住原诗的意境和情趣,在翻译时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并进一步探讨了翻译与再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在意象上要忠实于原作,使读者在阅读和欣赏译诗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极为接近的意象效果;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是处于信息化融合的新语境中, 翻译不可能保持意象各个层面上的完全对等.<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其丰富的想象和频繁的用典构成各种朦胧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因而给译者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在<锦瑟>英译中体现在选词变化、典故取舍和结构调整三个方面,文本的模糊性与译文的单一性不可避免造成了意象流失.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小说《游园惊梦》是其扛鼎之作;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堪称千古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佳篇。《游园惊梦》与《锦瑟》文体各异,意趣别样,但从书写内容、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蕴等层面审视,都呈现出鲜明的互文性,蕴藉着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历经的精神困境及其对人世的洞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发展,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提上日程。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结合翻译的主体间性对诗歌《锦瑟》的几种英译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是建构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格非的《锦瑟》在当代小说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时间和梦境的时空轮回是《锦瑟》的叙事语法,但格非的叙述智慧总是穿越形式迷宫抵达对存在的形而上之思,梦的召唤也是现实的召唤。记忆与梦幻的超现实书写,成为格非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试图证明“幻想的领域与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锦瑟》语境的若干意见为引首,指出诗人主体与解人客体不同知性活动的相互撞击是李商隐诗解出现多元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发出对李诗索解的新一轮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钟来茵先生在<〈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一文中列举的六条证据,一一提出质疑,认定<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归纳前人对李商隐《锦瑟》诗旨意理解的六种主要观点,提出“咏物诗的情节链”的新概念,试图为诸家分歧的解说找到一条内在贯通的脉络,从而为阐释此诗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