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晨悦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论述与应用实事求是思想时,既坚持规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又非常注重实事求是的价值性,强调效用、实用。这种实事求是观,决定了他把社会主义既看作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又是一个合乎目的的过程,价值实现的过程。邓小平正是从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转向从社会发展目的的层面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模式的转换、超越和发展。所以,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邓小平设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邓小平通过对当代世界主题、世界特征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一种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由列宁的探索到邓小平的探索俞良早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依赖于科学的方法论。本文所论及的科学方法论,其内容是从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笔者以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实践中,初步地探索和实践了这个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和基本结论与马列经典作家是相同的,但他并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语言,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没有给社会主义规定任何模式,他第一次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钱学平 《理论界》2005,(1):39-40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逻辑到逻辑的理论预设和思辨体系的构架,而是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时所体现出的指导实践的功能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也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突破,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周发源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形成这一理论的思想方法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比某些具体的结论更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征:一,注重总结经验,是邓小平实践观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论原则。他特别注重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中,从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错误的“痛苦的经验中学习”。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邓小平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灵魂,因为它始终蕴涵着创新精神。邓小平就是一位最具创新精神的人。三,坚持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旗帜鲜明地把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引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判断标准之中,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作出的最具时代特色的贡献。四,坚持历史观和实践观的统一,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因而才能够准确地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思考,对于跨世纪中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了我们的体制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这种创新的目的,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属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要求我们区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区分什么是资本主义与什么是社会主义,坚持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内在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选择与价值选择的内在统一。邓小平在这一思考过程中所包含和揭示出来的方法论,对于面临21世纪漫长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社会主义事业来说,不仅确立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立足点,还确立了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践依据,确立了从具体国情出发去探索社会主义全部内涵及质的规定性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是否包括公有制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都有激烈的争论。引起这些争论的原因,固然有基本观点的分歧,但也有由于思维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为了正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本文拟就如何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做一些探讨。从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为了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提出来的。在说明了计划…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孙芳,韩德民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寻找和确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前提。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根据实践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认识不断深化,并最终提出科学界定的...  相似文献   

12.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历史发展形态特征上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双重历史定位。在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上 ,要深刻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从社会经济基础的历史发展形态看 ,当今现实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资本形态社会主义阶段” ,这是我们认识当今“一球两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的方法论视角。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 ,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周振国,王新天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和对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方针,而且要认真学习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立场、观点和方法。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鲁士恭学习《邓小平文选》有关法制的论述,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认识、处理和解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与问题中,提出、展开和形成的,即使...  相似文献   

15.
反贫困战略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集中反映了邓小平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在当代历史课题的。立足于反贫困走出认识社会主义的误区在谈到整个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时,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停滞“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茅生荣一邓小平同志在四年前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同志的“本质论”之前,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没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由...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在思想认识上,使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回到了生产力标准原则上;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践上,提出了改革所有制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动力论的突破─—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李辛生邓小平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社会主义矛盾与改革的动力机制,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矛盾扬弃的辩证法,把建...  相似文献   

19.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在这一曲折的认识过移中,邓小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党在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出来的。从总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争论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是邓小平引导全党同志展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尖锐地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社会产生死守条条框框不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20.
刘建新 《学术论坛》2007,1(3):40-43
社会主义实践观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核心。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石,强调了实践的价值功能,将社会主义实践与价值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文章从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真理标准的价值检验、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实践结果的价值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实践观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