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3.
陶诗出现在晋宋诗坛上,这似乎是个奇迹,历代诗评家们对此都赞叹不已。宋代真德秀说,陶诗在《诗经》、《楚辞》之后而“为诗之根本准则。”①明人许学夷说:“惟陶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也,然已兆唐体矣。”“已兆唐体”者,是说陶诗已开唐诗之醇味;“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自为一源”者,则是说他的五言诗不摹仿前人,有着自身的独创性。从文学史上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前辈作家所提供的艺术积累而进行创  相似文献   

4.
“意境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高低优劣,视乎意境之深浅与有无。“境”绝不是“不可思议之境”,但美妙之意境却又是在“但见性情”,不事雕琢的美妙诗中。意境论者是要求不要“雕缋满眼”,有“弦外音”和“状飞动之趣”,而不是“重意轻言”、“重味轻象”和“重静轻动”。有人如是说,不过是皮相之谈。一种学说只要它道出了真理,应不计较它属佛,属道还是属于儒。  相似文献   

5.
东坡论诗美     
苏东坡从自己的文学观点及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极高的鉴赏水平出发,提出了对诗美的看法,真朴、味、趣。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形似神似,描写真情实感;朴,古朴平淡自然之美,返朴归真意识,不是粗俗平庸,淡而无味;味,“美在酸咸之外”的诗味之美,指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指出诗歌艺术的特质之美:趣,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趣为意趣 情趣。新意,反对好奇务新。  相似文献   

6.
钟嵘在<诗品>中称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陶诗大量的咏怀诗是人们探究陶渊明思想感情的另一把钥匙,从中可以窥见其时有闪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人们全面认识末路英雄陶渊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古典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文学 ,分析和掌握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 ,会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 ,丰富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那么 ,怎样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术语。《老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庄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艺术思想 ,其追求弦外之音 ,像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已与今之“意境”内涵相近。意境一语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龄所撰《诗格》。王昌龄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 ,意境意味着“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体…  相似文献   

8.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这是我国明代诗论家朱承爵对于诗歌创作的异常简约,而又颇具权威性的阐释。(显然,朱承爵所指谓的“诗”,与当今通常认定的抒情诗属于同一概念。)诗人在他的创作活动中如何达到“意境融彻”的水准呢?梅圣俞这样认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1)王国维也有过近似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诗意美”,人们常以此来评骘一首诗,而且作为一种艺术享受.这“诗意美”,直接关涉到诗歌的意境.意境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是毋庸赘言的,对于它的论述,亦不可谓少,然对诗歌意境创造上的特点,以及如何去创造意境,则似颇少涉及.由是不揣固陋,试就此作些探究.一、诗歌意境创造的特点诗歌意境创造同诗歌意境本身的特征是密切联系的.“意境’一词,初见诸传说中王昌龄的《诗格》,而较确凿的则见于明人朱承爵的《存余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朱承爵.江阴人,字子儋,号舜城漫士,能画,是位藏书家.他在这里明确提到意境,并触及了意境创造上的问题.但对“意境”和它的特征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创造意境,未具谈.纵观历来诸家有关阐述,意境总的来说,它包含着“意”(作者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0.
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情哀怨,意境深远,格式独特,押韵整齐,在闻一多的新诗中占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它写于何时?寓意是什么呢?以往,人们把这首诗同《忘掉她》、《我要回来》二诗并提,说是“诗人怀念早夭的爱女立瑛之作。立瑛逝于1926年冬,也就是说,《也许》是1926年冬以后写成的,是  相似文献   

11.
苏诗贵在艺术地展示出卓然不群的主体风神:傲岸人格铸成其铮铮“诗骨”,旷达襟怀构成其超逸“诗神”,睿智心性化成其邃广“诗心”。这缘于苏轼坚持适我实用的原则,博涉儒道释而又长保性灵之真。苏诗呼应着个体生命与宇宙社会的律动,趣、情、理横溢。其诗以趣为美,悲而能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其诗抒情以赤诚化、奇崛化、生活化为特色。苏轼的理趣诗以“理”充实了诗的意境内涵,奠定了宋诗重理致的新型意境,同时标志着中国诗坛上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三位一体的大诗人人格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东晋诗人陶潜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毁誉并行。在以纤巧艳丽相标谤的魏晋六朝时代,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蔚为风气,因而,陶诗的研究与探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刘勰的集文学批评之大成《文心雕龙》,竟然对陶潜只字未提;钟嵘的文学批评专著《诗品》,则把陶潜视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至于他的诗作仅被列为“中品”,并斥之为“质直”、“田国语”不予重视;直至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集作序,并采他的诗编入《文选》,从此陶潜才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较高的文学地位。特别是唐宋以来,研讨陶诗的风气日盛,但陶渊明又被许多士大夫文人打扮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李白对陶诗的学习与继承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指出李白的“古风”受了陶诗《饮酒》的某些影响,其闲适隐逸的一些篇章逼肖陶诗,五律和短篇乐府诗也很有一些风格淡远的诗篇,可见陶诗对李白诗影响殊深。李白对陶诗的神髓深有体会,又善于兴会属辞,因此他对陶诗的学习能做到大而化之、神龙无迹。  相似文献   

14.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唐代诗人孟浩然用这四句诗表现了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企羡。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杂拟古人,拟陶的一首即标目为“田居”。陶渊明的一生大半时光是在田园中度过的,即使在出仕的短暂时间内,也没有忘怀过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田园诗是陶诗的主要部分。弄清这些诗在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不仅为深入了解陶诗的思想和艺术所必需,而且直接关涉到陶诗的评论尺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反常”与“合道”东坡云:“诗以奇趣与宗,反常合道为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十九)其实,不只诗宗奇趣,大凡文艺作品都必须有奇趣。奇而有趣,才能吸引读者,抓住读者心灵,使其手不释卷,欲罢不能,从而有可能潜然心动,受到感染。如果作品味同嚼蜡,不堪卒读,感人只能是侈谈。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崇慕陶渊明的典型。陶渊明淡泊名利,超然于名利之上,同时又有浓厚的儒学修养,恪守儒家人伦道德,经历困厄而坚贞不屈,这受到了朱熹极力赏识。基于特殊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朱熹崇尚以自然诗风为尚的陶诗,并提出了将陶诗作为“诗之根本准则”的主张,他在任上寻访陶渊明遗迹,并作咏陶诗歌咏之。出于对陶诗的热爱,朱熹在诗歌创作中模仿陶诗,表现出陶诗影响下的自然之风,且屡次化用陶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朱熹对陶渊明的推崇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只要它能独立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美学性格,诗有诗的美,小说有小说的美……。但儿童文学不是一种和诗、小说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只是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才从一般文学中分离出来。它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这样。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即表现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却又和其他类型文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美学性格呢?在许多人印象中,儿童文学大凡都是“小猫叫,小狗跳”或“小妹妹,穿花鞋,摇摇摆摆上学来”之类的东西。人们会问,这样的东西也值得拿到美学上进行分析么?是的,在这儿,既难找到表现得含意深远的意境,也不易发现刻划得十分丰富的人物性格;既没有对社会问题作鞭辟入里的剖析,也不大可能有重大的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小猫叫,小狗跳”“小妹妹,穿花鞋”之类的作品确实占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认为古今学者的“平淡”一词来概括陶诗风格之不确,并且分别从陶诗的题材感情及陶诗的语言两方面具体分析陶诗风格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崔颢的《黄鹤楼》诗,千百年来为读读者所倾倒,为评论家所推崇。评价最高的莫过于宋代严羽所说:“唐代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诗为第一。”诗好在何处?古人说得很抽象。现代评论家说得具体一些,也往往多从诗的写景抒情予以肯定。说写来色彩鲜明,景象如画;见景生情,情景文融。这些评论无疑是有道理的,只是仍嫌朦胧,光凭这样的评论,还不足以说明此诗是唐人七言律诗的压轴之作。古人论诗,重视诗的意境,以表现哲理为最高境界。我以为《黄鹤楼》诗正是这一代表作。它的高妙,不在于写景抒情的本身,而是它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寓人生哲理于景物描写之中的特点——作品写到了人生归宿的问题,探讨了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9,29(6):132-133
一、小说艺术构思上“空”的意境美 说到意境人们会想到诗。古人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确实很美、很“空”灵、很有意境,但很少有人赞美小说“空”得很有意境美感的。这是因为小说是以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说话的,没有不行;但是作为文学艺术的需要,这一切又是可以虚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