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尤其在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宗教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思维活动的模式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宁夏高校、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回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宗教信仰原因,以及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回族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2.
宗教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标识,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心理、宗教信仰行为以及宗教信仰氛围为纽带,把具有共同地域、共同宗教信仰和共同宗教文化心理的人们或族群无形地凝聚在一起,起着对内"求同"和对外"识别"的功能,影响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态及其社会身份的塑造与建构。本文运用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文献梳理和历史的纵向考察,客观阐述了藏区宗教认同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因素,正确分析归纳了其历史表现特征及重要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河谷是彝、汉、傣、白、傈僳、苗等民族共存共生之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的多样性互相联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和内在动力,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各民族和渚共处和繁荣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对大辛庄遗址综合分析表明,大辛庄商代聚落的地方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没落、消亡的历史过程.早商至中商阶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稳定,说明该聚落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区域独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到了晚商早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经历了一次影响较大的社会变迁,其陶器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葬俗葬制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商人和夷人融入到同一的文化系统之中.上述现象说明商人在大辛庄建立聚落,实现商人和夷人等不同文化系统共存,意在实现夷商融合的过程,并将夷人纳入到商人核心社会的政治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5.
回族历经悠久的社会历史发展 ,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体验 ,形成了其强烈的民族心理体验。但历史表明 ,回族往往民族情感强烈有余而科学理性稍有不足。文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入手 ,探讨存在这种失衡的内外诸因。并指出 :在新时期 ,须不断调适民族情感 ,提升科学理性 ,力求形成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门巴族和珞巴族世代生活于喜马拉雅山区,其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特色,如珞巴族的氏族部落社会、家庭结构以及宗教信仰;门巴族的传统村社与封建农奴制结合的复合形态、婚姻制度等。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对外联系的扩大,随着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家庭与社会结构、思想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变迁中的门巴族珞巴族社会,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现的有些问题又值得关注,集中反映在其传统文化的弱化、变异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当今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婚姻家庭形态,即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通过各种社会规范确认的特定的婚姻家庭模式.每个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及亲属关系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这种分散化的系统在社会基础层面全面辐射,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结构.同时,它又和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01,22(2):75-77
丧葬习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 ,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这种殡葬习俗与宗教信仰、宗教观念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了殡葬文化体系。研究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 ,是今后做好殡葬工作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共生发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民族发展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标是促进民族主体和多民族共同体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共赢。作者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民族共生责任人手,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并探讨民族共生责任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现状,结合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探讨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三小民族的先民们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多神崇拜等的漫长历史阶段,原始宗教信仰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渗透到黑龙江三小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黑龙江三小民族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周围的主体性民族所同化,慢慢地开始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保护黑龙江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就是对三小民族的情感价值观、行为模式及传统文化的诸多方便所进行的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可借鉴近年来我国对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方法,对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进行保护。除此之外,保护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一定要与迷信相区别。黑龙江三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保护只有从民族自身出发,充分调动本民族人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其顺利地传承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青年这一群体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青年文化,既受制于社会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纵观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青年文化总是超前于社会文化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影响青年文化形成的诸因素;探究青年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寻找青年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对于社会主体文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具有时代特色,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四有”新人,进而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向前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传统文化是锡伯族民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丰富多彩、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考察多元文化格局下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探讨如何继承、发展和完善锡伯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传统服饰体现着白马人的民族文化特征并承担了符号象征、信息承载、伦理教化等社会文化功能.在这些功能的作用下,白马人的身份等级、族徽标识、宗教信仰、经济文化类型、伦理心态等被其传统服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前法国移民政策的成功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共和同化模式"为特征的法国移民政策获得了极大成功。其主要因素是:法国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公民政治文化,是法国移民政策成功的政治因素;外国移民的"欧洲特点",是法国移民政策成功的人种因素;统一的宗教信仰,是法国移民政策成功的宗教因素;二战后人道主义、人权思想的高扬而形成的宽容、人道、大度的国民心态,是法国移民政策成功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昊 《南方论刊》2009,(6):64-65,62
神道教发源于日本本土,是日本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就一直秉持的宗教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儒、道等诸多宗教文化因素,最终形成了本国独特的民族宗教。作者认为,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其日本民族化,是推动神道教不断进化的动力,也可以说,神道教是在与外来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逐渐丰富并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16.
杨明珠  杨涛  张扬 《学术探索》2012,(3):100-106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化是相对于占正统地位的伊斯兰教文化而言的存在于乡民社会中的文化。其主体为一般农村的民众即农民,从意识形态上讲属非官方支持的,也是正统伊斯兰教所排斥的农民文化。但它受到社会中占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因为这种民间文化中的民间宗教信仰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常被用来解决农民所遇到的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疾病、防范坏人等。它无须深奥理论,也没有完整的经典和系统,仪式也不表现为聚集性礼拜,即没有固定的场所。虽然这种民间宗教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但是我们也不能把这种民间信仰与“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18.
文化形态体现民族的心理意识,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经形成,其反作用力是不可低估的,大到经济结构、国家形态、社会机制,小到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等表达方式,无不受其固有文化模式的制约或影响。因此,凡希图改变中国落后状态的先驱者们,几乎无不首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文化形态在其形成、发展以至成为较稳固的内在机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杂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20.
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系统,傩文化圈在南方分布极广。傩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傩祭、傩戏及傩面具在南方众多民族中广为流传,历史悠久,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与南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傩文化载体的产生、发展及变化过程的叙述,粗浅地说明了南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