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美国拉美政策中美洲体系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体系是美国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美国拉美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睦邻政策”出台前。美国拉美政策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美洲体系的性质是美国的殖民主义体系;“睦邻政策”出台后美洲体系随着拉美政策的变化有了部分质变,美洲体系正向着美洲一体化方向发展,预示着美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3.
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崔丕先生撰写的《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 (194 5- 1994 )》一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本书以多国档案文件比较研究和多学科研究方法为基础 ,以美国冷战战略、巴统组织、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史全程为考察对象。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阐明了经济遏制政策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与政治、军事遏制政策之间的互动作用 ;阐明美国冷战战略对巴统组织、中国委员会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走向的影响 ,西方世界国家对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变迁的制约与影响 ;阐明巴统组织…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 ,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进程加快。面对一体化给欧、亚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 ,美国和拉美国家适时地提出并实施一体化计划。本文首先阐述美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过程 ,然后具体分析美国和拉美国家各自的动机 ,最后就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战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经济体,然而,二战摧残下的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一片萧条之中,为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美国在全球推行经济多边主义,同时,又恰逢冷战的国际背景。腐败无能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在亚洲大陆的垮台,自然使得美国不得不抛弃中国而在对亚洲战略的重心方面另选盟友。而日本在世界贸易的恢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复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冷战中尤其在亚太地区冷战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美国不得不在亚洲扶植一个重要的太平洋盟友,将对亚太经济政策的重心由中国转向日本。  相似文献   

6.
“私人企业倡议”是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援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把促进拉美国家私人企业发展和鼓励拉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作为两大中心目标。这一倡议在促进拉美社会和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拉美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私人企业倡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拉美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合作大大加强了,但斗争也不可避免,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北南合作更是如此。北美自由贸易区作为冷战后成立的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国主导型的经济合作组织便充分体现了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这一特征。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美国与拉美乃至整个美洲经济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导致美国国家利益重心发生变化,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面临调整的需要.冷战后,因一体化而日益强大的欧盟与美国在众多领域发生利益冲突,美欧矛盾的激化促使美国加快其对欧战略调整的步伐.伊拉克危机的爆发最终导致美国对欧洲一体化分化、防范加限制的"新欧洲"战略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拉美民族主义经历了从殖民地时期克里奥尔人的本土意识,到独立战争的英雄们的美洲主义思想,再到19世纪末知识精英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反美主义,以及二战后作为推动发展与变革力量的经济民族主义。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拉美民族主义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多元化的形式对拉美内政和外交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对华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带动了美国对中日贸易管制政策的调整,即从允许中日进行易货贸易转向迫使日本对中国实施比巴统"中国委员会"其他成员国更为严厉的管制。探索该变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与其对华经济遏制政策、对日经济复兴政策和对东南亚的政策互为因果,彼此影响,共同推动了亚洲冷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隐患,也是各界热议的话题.具体表现为美国持续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贸易逆差,以及相对应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过度储蓄和巨大的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通过研究美国贸易逆差与长期利率的相互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在失衡格局的调整中,美国提升利率、缩减财政赤字这一方式最为有效.然而最终的调整过程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中国也应该适当调整经济,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2.
美日的亚太经济战略和政策、两国双边贸易失衡和国际形势是影响亚太经济中美日关系的三种主要因素。其中第一种因素起决定作用,后两种起重要作用。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变化,最后共同作用于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碳金融的政府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作为其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政府为发展本国的碳金融,竞相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中国作为碳排放总量和碳减排总量大国,碳金融建设尤为重要,而现阶段我国支持碳金融发展的政策领域还有很多空白。发达国家制定的碳金融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外贸法中"贸易促进权"赋予总统贸易谈判更大的主动权,确保国会在贸易政策制订权力分配上的核心地位,维持"府会"良好协作关系.本文旨在依美以、美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及美洲自由贸易区为例,立足"贸易促进权"与美式双边协定和区域贸易机制的互动,揭示"贸易促进权"与美国贸易政策及双边、区域贸易机制的内在联系,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美国外贸政策脉象,维护我国经济利益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朝鲜作为"冷战活化石",其外交政策的特殊性引人深思.朝鲜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并陷于不可摆脱的安全困境,国内经济状况长期不佳,金正日更面临稳固自身政权的问题.分析国际格局、国际系统、国内政治、国内经济等诸方面因素对朝鲜外交政策的影响,结合此次朝美核危机,整理朝鲜外交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沈本秋 《国际论坛》2011,(3):1-7,79
自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各种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争议此起彼伏。本文从国际贸易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分析了美国近几年在国际贸易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能力和意愿。本文发现,美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中未能表现出足够的主导能力,而且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已经由全球层面转向区域层面,也不再容忍贸易伙伴广泛"搭便车"的行为。上述内容说明美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正在减弱,表明美国的霸权地位正在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传导,使得世界各国也因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本文就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我国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加工贸易、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积极应对,以保持经济持续和谐发展。可供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现代企业和金融产业的有关领导和有识之士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战后美国军事当局依据JCS 1607号文件对德实行严厉的管制政策.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1947年7月美国军方发布JCS 1779号文件,开始复兴德国经济.1949年5月联邦德国在美国的策动下建国.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82号文件,正式决定重新武装西德.1951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115号文件,加快推动包括西德在内的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随着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西德与西方国家建立起平等的盟国关系.正是借助于冷战兴起的背景,西德在战后迅速摆脱战败国受压制的地位,发展成为西方阵营中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追求最大化利益的条件是,政府财政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本币汇率稳定与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这也是国家经济逻辑的基本构成要素。然而,美国政府秉承的经济逻辑则与此相反:它将财政赤字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认为贸易逆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利用国际储备货币操纵汇率以及凭借霸权地位践踏自由贸易原则,从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谋求美国的最大化利益。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两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也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但其中也不时出现一些分歧和摩擦。诸多因素推动和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的共同利益、经济的互补性、中国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美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是双边经贸迅速发展的基础。对于两国间存在着一些典型性的贸易摩擦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讨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