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大量兴建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三类 :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运动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 ;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胚胎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市镇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兴起的,它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乡村的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苏州府嘉定县的市镇实态作一个粗线条的勾画,以个别来显示一般。一、嘉定县市镇的发展与分布宋嘉定十年,割昆山县东安亭、春申、临江、乎乐、醋塘凡五乡27都,析置为县,“纪之以年,故云嘉定”,以练祁市为县治,故嘉定县又叫练川。据正德《练川图记》记载,当时有5市7镇:娄塘桥市、钱门塘市、广福市、瓦浦市、真如市。罗店镇、南翔镇、安亭镇、黄浦镇、大场镇、江湾镇、清浦镇。据正德《姑苏志》记载,嘉定县有9市6  相似文献   

3.
城市和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按本文把城市和城镇两个概念区别使用,如果要合称城市和城镇,则使用“市镇”字样)。建国以来,我省市镇不仅数量上有所发展、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市镇的职能有了根本改变。但是,1958年以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市镇建设工作受到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方针指导下,市镇建设又有了新发展,特别是由于农业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结构起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使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大大增加了。城镇已成为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使更大多数脱离土地的劳动者“离土不离乡”,有效地发展城乡经济,避免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就是说,要合理地建设大中小市镇,以改善工业布局,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显然,一个社会要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总是要求当时当地的市镇功能和市镇布局体系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城镇与周围农村如何结合,中型城市与外围城镇如何配合,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如何分工协作,整个大地域(全省、全国)的大中小市镇组合成什么样的地区结构才最为经济合理等,都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拟结合我省的市镇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现状,浅谈几点不成  相似文献   

4.
江南地区是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城市化是指各种不同性质的人口和群体大量集中于特定地域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社会交流的结节性机关”——商业市场、企业、行政组织、警察、交通、教育等机构形成发展于特定社区空间的过程。江南地区由唐宋以来的墟集、草市成长起来的市镇,到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发达的商业贸易社区。许多市镇拥有比较固定的街坊制度和商业店铺,同外界建立了广泛的经济联系。经济功能的充分成长,使这些市镇成为和传统行政控制中心的建制城市不同的新型城市。相对于传统乡村社区来说,这些市镇的城市文化特质开始产生,城市度在明显的提高。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市镇城市化对于推进整个江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使这里成为全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江南市镇的城市化是近代社会史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本文试图在近代江南市镇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前提下,对市镇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市是交易地点,镇为军事戍守地,到了宋代,市、镇连称,已成为工商业活动场所的一般性概念。广义的市镇包括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与路、府、州、县之类的地方治所以及镇、村集、市墟等若干层次。由于分封等原因,元代的路、州等地方行政建置发生了一些重要而复杂的变化,此姑不论。本文拟从社会经济角度,即将市镇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分布及基本面貌作一些初步探讨。元代市镇状况与官营手工业局院的广泛分布、商业的发展及水陆交通的空前发达有密切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时代的市镇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点,在市镇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行政等级网络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城市体系派生出一种新形式——市镇;其中,景德、朱仙、佛山、汉口四镇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被称为天下四大镇。四大名镇可分为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加综合发展型和商品集散地型,其兴起具有部分共同的因素。近代以后,由于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传统的工商市镇面临各种冲击和挑战,四大名镇中的汉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通商口岸,现代性因素快速增长,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较为顺利地实现了向近代新型城市的转型,最终与武昌、汉阳合为一体,成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而朱仙、景德、佛山三镇却因自身优势条件的丧失,城市功能不能适时地进行调适、转型而逐步走向衰退。四大名镇在近代的分化和不同命运,折射出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曲折。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城市化延至明清时期则突出表现为市镇群体的兴起,杭嘉湖市镇之多之巨居于全国首位,因此,研究明清杭嘉湖市镇史是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江南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陈学文研究员所著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将推动中国城市化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峰 《兰州学刊》2008,(2):132-135
明清时期,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市镇生成一种自然演进的城市化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发展形态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商品化农业、小手工工业基础之上,是一种原生型城市化。近代以来,市镇也面临着向近代化的转型。由于一些原因,近代市镇没能够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大多成为了依附于大城市的城镇。中国的城市化没有选择市镇型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一条近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 一个城镇的工商业的繁荣总离不开一些重要的条件。清代(鸦片战争前)佛山商业繁荣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广东南海县佛山镇是从宋代开始,逐渐由乡邨墟市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市镇.明朝景泰年间,这里已是四运商贩辐辏,到清代前期发展成“岭南一大都会”。时人既把佛山誉为四大名镇之一,又将它与京师、苏州、汉口并列,称之为“天下四大聚”①。它在清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外力的楔入使浙东南市镇出现剧变,海门是其中的典型.由于港口被迫开放,以近代交通网络和商业网络的初步形成为底基,海门从军镇迅速向商业镇转变,并具备近代城市的原型.这不仅表现在人口规模上,还表现在街巷分布、管理机构设置、学校数量等方面.但外发性条件又使浙东南市镇转型呈现二元格局,表现在海门它的发展以浙东南绝大多数传统市镇衰落为代价,基础欠实,旧痕深重.  相似文献   

11.
苏南市镇的城镇化早在明清时期就业已肇其始。上海开埠后,由于上海这一发展极的辐射,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向苏南市镇渗透并生根开花,如市镇商业的活跃,市镇现代工业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市镇生活的舒适等,使得苏南市镇的城镇化明显地带有了近代色彩,作为城镇化的考察指标亦自应重新确定。本文拟就上海开埠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考察指标与指标考察作一简论,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考察指标笔者认为,上海开埠后苏南市镇城镇化的考察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口与规模清代著名史家钱大昕指出:“东南之俗,称乡之大者曰镇,其次曰市,小者曰村曰…  相似文献   

12.
李刚  卫红丽 《人文杂志》2004,(3):160-163
明清之际 ,丹江水运是联系陕西与中西部贸易的主要运输通道 ,它的兴盛是明清陕西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对丹江水运贸易的分析 ,考察明清时期丹江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市镇化进程 ,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了解明清之际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促进今日西部大开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市场管理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伴随着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商品经济比往代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市场贸易的繁荣。史载唐都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东都洛阳为第二大商会,除此外扬州、成都等许多都市商业也十分发达,市场贸易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达到高潮,表现在浙东南,一方面,由于军事战略地位的提升,军镇数大量增加,有的军镇已具备经济职能;另一方面,以市为核心的经济性市镇出现了历史性大发展地域分布日趋广泛,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分工逐渐明确,城市的萌芽初具.这是该地生产经营的扩大与乡村阶级分化加剧的产物.但是,在明清时期,江南的市镇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且呈日益加剧之势,如原本处于后发地位的浙东南,跟苏南、浙北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愈趋扩大.  相似文献   

15.
城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小城镇作为城乡的联结点,既是城市工业的辐射、扩散地,又是城乡商品交流的纽带和组织商品生产、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场所,并且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文化、科学、教育、信息中心。从财政角度看,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还是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在江苏,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在城乡经济协作、城乡结合以及促进城乡关系变革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省乃至全国的人口战略、科技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说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具体内容。江苏小城镇的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划分为前后二个时期。前一时期,小城镇发展极其缓慢,并伴随着衰落和萧条。其原因,一是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引下,搞单一农业经济,限制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商品流通渠道的单一化。从成立人民公社起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个体商业和集市贸易一直被岐视,并受到取缔。商品流通由商业、供销部  相似文献   

16.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商品经济活跃起来后,就会带动该地区金融、工业、交通 运输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地区是中国市镇发育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华北地区则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体系形成较早的区域,但公元12世纪以后,华北的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江南,直到近代华北的市镇不如江南发达。文章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研究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从市镇的发展情况、市镇的分布格局、市镇的经济功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发育等方面研究它们的差异,进而探讨近代华北市镇发展落后的原因,以期为当今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口转移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就地的小城镇转移,即“离土不离乡”,不仅对城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特色。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90%以上的人口被困居在农村,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即便有少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由于工业落后,城市亦吸收不了众多的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了较多的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市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来,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市管县”体制的实施,我国市镇人口有大幅度的增加,其总量由1980年的19140万猛增到1985年的38244万,其比重由1981年的20.2%上升到1985年的36.59%。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华北地区市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就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经济合理健康的发展。其市镇经济发展的薄弱,没有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条件,遏制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城乡二元化的两极发展,造成农村和城市的对立,其对近代化进程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期即乾隆至道光年间,信江流域的市镇有了显著的发展.工商业人口大量涌入、商业会馆频繁兴修、商运干道大规模扩建、政府派驻机构添设并升级,而且,在商品生产及贸易的基础上,不少市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信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既是该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促进区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