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非道德主义著称,但他对道德的非议只是对传统道德(实际上主要是早期儒家道德观)的非议,而不是完全否定道德。如果说,孔子由于构筑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那么老子则以其对道德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对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关注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热点。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主要表现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和以抽象的共性压抑具体的个性。要辩证认识儒家传统道德观,在批判继承中实现超越,并以实践为基础确立和谐的道德教育观,整合传统道德,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两大哲人。文章从《论语》和《老子》入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教学观、道德观两个方面的比较,总结了孔子和老子的相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老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有力补充: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道德根源在《尚书》。孔子修订《尚书》就是为了弘扬道德。尧帝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干部和接班人,舜帝继承并发展了尧帝的道德观,皋陶的"九德"和箕子的"三德"之说规范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吕刑》阐述了道德、法律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此,道德成为了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迈入 2 1世纪的今天 ,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不容摒弃 ,相反 ,还应该积极继承。本文阐述了孔子道德观中的“孝道”、“仁”、“人”给今人的启迪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时代效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已经无力约束当今的社会生活.切实加强道德理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上下的共识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现代文明建设不能脱离本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价值选择,将其中蕴涵的积极、进步、合理成分进行新的转化,使之与当前急剧转型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倡导仁爱和忠恕,重视人的自我修养,坚持重义轻利,鼓励自强不息的奋发向上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爱情道德观是爱情观的基本要素。我国大学生对爱情道德以及处理爱情道德关系的原则与规范的认识,既明确又模糊,道德情感呈现多极,道德意志表现脆弱,正是大学生们爱情道德心理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管子(管仲)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时期,深谙"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的道理,为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道德观:在道德的概念、性质和作用,道德的基本范畴和内容,如何实施道德教化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虽然它还比较片面和狭隘,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其某些积极的方面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相似之处,并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起源和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人们普遍受道德观的制约。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道德观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国(群体)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为了取得正确的认识,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新道德观的建设,有必要对中西道德观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1.
经济决定道德 ,道德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从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 ,在传统的经济形态中 ,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是生产要素或实物资本拥有者的道德观。而在当今社会 ,在知识资本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中的要素之时 ,道德与经济关系的传统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 ,提出和探讨由于知识资本出现而导致的道德变化 ,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和道德二者的关系问题 ,促进经济和道德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研究中,对道德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这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关。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观点可知:马克思道德观具有批判的力量,在于其本身具有现实必然性;马克思道德观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马克思道德观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道德。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克思道德观进行解读,是从道德层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回归。马克思道德观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道德现象的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是马克思的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研究马克思道德观对于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党从现实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市场经济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推行是导致大学生道德水平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对该观点进行了批驳。并进一步论证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道德内涵,这种市场经济道德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指出将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与市场经济语境相联系,能为高校道德观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进路。  相似文献   

14.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持续深入,近代西方社会的人权观念、女权思想、婚姻理论相继输入中国,以"卑弱柔顺"为要义的传统女性道德观渐趋瓦解。近代有识之士在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并理性审视中国传统妇德缺陷的基础上,重构了近代新型女性道德观。从逐步瓦解到重新构建,这一方面清晰指明了传统女性道德观向近代演进的曲折轨迹,同时也彰显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开创私人办学,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时间上看,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据《史记》记载,孔子约三十岁时开创私人讲学,招收弟子,直至七十三岁去世,整整四十三年。从学生的数量看,自创办后陆续从师者不断,直到晚年,前前后后“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再从“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看,都说明了:孔子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在身通六艺的弟子中特出的十人,分为四类,又将“德行”列为第一。可见孔子在教学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也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当今社会,提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至于被篡改了的孔子学说成为替封建王朝服务的道德标准,又是另一回事。而孟子呢,不但继承而且发展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影响更大。所以本文就孔丘、孟轲的道德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富兰克林深受清教文化的熏陶,却又不是地地道道的清教徒;他曾经批判自然神论的观点,却又成为了一个自然神论者。本文认为,富兰克林的宗教、道德和伦理思想充满着矛盾、对立与冲突。但是,富兰克林对清教思想的有机的吸收、对自然神论辩证的利用、对一切宗教的理性思辨使他形成了勤劳节俭的美德、仁慈宽容的宗教观念和理性实用的道德观,由此实现了宗教理念下的道德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道德观以"积极的利己主义"为核心,认为利己是人的永恒本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就必须同时考虑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地节制自己和对人以爱.费尔巴哈只看到人的生物性,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其道德观是不科学的.但是,费尔巴哈道德观强调物质利益对道德的基础性地位,强调整体的"类"的利己主义,借鉴其积极因素,有助于克服传统的"超功利主义"和一般的利己主义的消极影响,澄清人们在道德中间地带的迷惘,逐步达到集体主义境界.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德观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是把道与德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用于阐发宇宙的本质 ,并讲述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第一人 ,他从宇宙的本质的哲学高度论及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了德非道、德不离道、德是道之功、物之性和道之反的思想 ,为人们深刻地理解道德观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入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