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费孝通曾经着力去描述过的乡土中国在今天的巨变,绝不意味着乡土社会真正的消失与瓦解,只要人类还必须从土壤的种植中获得赖以为生的食材,乡土社会的消失就只可能是一个现代人编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2.
曾德雄 《城市观察》2012,5(5):126-133
2011年底,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相信这一战略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广州市各项事业的总指引、总目标。事实上,城市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城市化的历史也与人类的文明历史相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历史就是城市化的历史。如果说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家,那么城市化也可看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只有将城市化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下观察,才可以对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有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是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经典著作。将乡土社会的基本面貌概括为一种推己及人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模式与文化传统和一种从容变动的社会演进与权力继替,着重介绍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的相关概念,并借助四种类型的权力划分理解不同的社会秩序及其变动状况。最后,将对书中论述的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基本问题进行归纳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遇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环境。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是基督教文化下相对独立的个体,在那里好像是“陌生人社会”。中国的情况则不然,当今,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还没有走出“熟人社会”,还受着熟人社会的影响,而这可能会影响社会工作方法和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与合作的基础,乡土社会原本有着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信任体系。转型期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价值观念的重塑对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模式造成深刻影响。本文从乡土社会入手,通过与转型期社会的比较,分析信任模式的动态变化及其潜在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相似文献   

6.
孙祺祺 《现代妇女》2014,(6):119-119
通过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无讼》篇中描述,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的就是对诉讼的厌弃,这也是中国传统法律价值取向之一的息讼、无讼的追求。为什么中国会有着如此浓厚的息讼、止讼精神呢?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鹏  丁维 《现代交际》2012,(12):34+33
借助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农村属于礼法社会,现代社会需要农村转型为法治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研究精彻,本文主要借助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重点理论从农村中独特的乡土经济、乡土政治两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8.
一缕淡淡的阳光,整个屋子亮堂堂的。她静静地躺在床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此时,虽然已经是上午10点,但她没有一丝起床的想法,对于一位90岁高龄的孤老来说,日子仿佛就是床。  相似文献   

9.
10.
王红 《职业》2011,(33):103-103
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疏离土地、脱离生活的失衡现象。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在语文课中读课文缺乏感情,回答问题思路不开阔,写文章很少有生动的语言。为了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各地学校将"乡土情怀"融入语文教学中,突出了乡土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樱木 《现代交际》2007,(2):12-13
社会学家说,中国正在经历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过程。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亲缘、地缘基础上的。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这个传统正在被打破。那种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的温馨,那种左邻右里、你来我往的大院生活的和睦,正在逐渐成为并不久远但已经逐渐模糊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交际主要是通过自然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来产生的,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和交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大量的农民、打工者离开原本生存的场所而纷纷进入都市,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员,因此,都市中的生活逐渐演变为许多陌生人的共同生活。我们一旦离开了熟悉的家庭、学校以及工作场所时,就会不断的与无数陌生人接触——比如在大街上、在车站、在公交车上、超市中、电影院中、饭店中……因此,可以说都市就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在陌生人的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不需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约束,因而大大提高了行动的自由性。然而,陌生人社会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成为在陌生人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就陌生人社会的产生,陌生人社会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应对陌生人社会的弊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化是乡村力量的重要源泉,是乡村力量凝结的粘合剂,是承载乡村力量的火炮架,是我国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扶贫治贫的巨大文化资本。乡土文化力量的振兴就是要分析乡土文化的现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移风易俗、批判继承,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保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积蓄乡土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因而乡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我们的乡土文化也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机遇,新的历史挑战,对于乡土文化的探索与建设,对其价值的再定位、再更新、再塑造、再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出的新的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是乡土文化力量再生长,再次振兴、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转型的进行,都促使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带来变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消解着传统的乡土共同体,而宗教的集体意识带给了信仰群众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和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宗教信仰是对乡土社会共同体的另一种形式重构,但同时宗教大力发展也对农村具有消极影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调查华北地区X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并从共同体逐渐缺失方向分析X村宗教发展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消极功能,最后针对农村的宗教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宗教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韩达敏 《职业》2014,(17):129-129
中职学校德育教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日益脱节,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以结合教材、贴近学生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开展乡土德育资源的搜集与开发,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韩达敏 《职业》2014,(20):135-135
近年来,中职学校德育教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日益脱节,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作用。因此,必须以结合教材、贴近学生和就业导向为原则开展乡土德育资源的搜集与开发,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用创意激活乡土文化,发展保定特色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是满足保定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实现保定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从乡土文化线索出发,以主要的代表性人物和乡土版画的创作取向为重点,论述近十余年来河南乡土版画及风情版画走过的历程。河南版画在鲁迅先生所引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大氛围下开始起步。在近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地域性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受新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特点和面貌。河南版画由此开始逐步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只爱陌生人     
假期去欧洲旅游.走在异国的街上,或者在电梯里,常遭遇陌生人的微笑和打招呼,让中国人准备不足。我们冷漠、警惕惯了,我们是基于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我们的信条是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在欧洲,基于个人主义的熟人社会仍然存在,他们的信条是一首歌:《只爱陌生人》。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的小说植根于贫瘠的豫西耙耧山脉那方乡土,对生活在底层的劳苦人的苦难境遇给予倾心关注,讴歌了乡民们面对苦难百折不饶的英勇气概,批判他们劣根性的同时呼唤我们给予他们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