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关注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形象的社会建构,结果发现存在单向的偏重失独家庭苦难的报道倾向,部分建构了一个"无解"、"苦难化"、"特殊化"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媒介形象"和"独生导致失独"的逻辑暗示。而在这种失独家庭媒介关注的"标签化"背后有部分学者研究定位、价值指向和政策建议的支持。媒体和学界对失独家庭的特殊化塑造,或将有碍失独家庭走出丧子之痛融入社会,也使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误读和抨击。因此文章建议,失独家庭媒介报道首先要去"标签化",学界应把失独家庭放到大的人口结构背景下来研究;失独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应逐渐整合于社会救助体系中;应特别关注独生子女的生命教育和关怀,失独家庭心理层面的社会支持、生命意义的再认知和再建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河北省新乐市在落实好各种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发踅新乐市“失独”家庭临终关怀实施办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失独”家庭临终关怀机制,开展“经济支持、健康服务、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关爱活动,彻底解决“失独”家庭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8,(5):5-14
本文将农村缺损型家庭分为永久性亲子分离型缺损家庭(简称残缺家庭)和暂时性亲子分离型缺损型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家庭结构对儿童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社会支持也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的行为存在影响。通过设计的访谈问卷和YSR自评量表对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乡镇学校中缺损家庭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家庭占37.13%,离异家庭占37.55%,失去父母家庭占25.32%。以全国常模为标准参照分析发现,恩阳区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确实存在较高的行为问题(总分检出率15.61%)。基于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缺损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存在差异,三类缺损型家庭中,残缺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最严重,离异家庭学龄儿童次之,留守家庭学龄儿童最低。不同主体(父亲、母亲、监护人、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不同类型(社会交流、尊重意见、分享秘密)的社会支持对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差异。应关爱农村缺损型家庭学龄儿童,构建学龄儿童美好生活的支持体系,满足其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4.
略论养老所需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功能,它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养老事业需要社会支持系统以提供社会资源。本文从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的角度对养老事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老年人照料提供者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剧增、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家庭养老仍是多数老人养老主要方式的状况 ,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以往的研究和社会舆论更多关注的是年轻一代对老年人养老的责任与义务 ,强调家庭养老的作用 ,忽视了老人照顾提供者实际状况的研究以及对他们关心与支持的方法。本文思考了照料提供者的特点 ,提出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面对照料提供者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发展使农村家庭呈现出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居住离散化的趋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随之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女性的主观幸福感呈现下降趋势。文章应用2015年CGSS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家庭规模、社会支持和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通过影响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表现为社会支持力度越大,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越高,同时社会支持还通过影响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健康状况对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既具有直接影响又具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为健康状况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间接影响表现为通过影响家庭规模间接影响农村老年女性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经济支持、再就业支持和感情支持三个指标 ,分析了在我国体制转型时期 ,政府、企业和家庭在下岗女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 ,每个指标采用几个变量进行比较分析。这些指标和变量较准确地反映了成都市下岗女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及下岗女工在寻求社会支援时的社会关系选择意向。文章研究结果表明 ,政府和企业在下岗女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作用很低 ,家庭网络的作用较大 ,并且 ,在家庭网络中 ,亲缘关系的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我国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据统计,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已突破了1亿。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陆续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无法规避的。有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突然死亡而成为失独家庭。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2022年中国出现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政策评估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评估体系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政策建立之初就做好政策评估的理论准备,有助于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当前中国关于生育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有关生育支持政策评估的专门研究尚付阙如。文章以生育支持政策的公共政策属性为切入点,讨论了生育支持政策的概念和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指出生育支持政策是区别于欧洲家庭政策的中国本土化概念,生育支持政策的评估可参考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基于欧洲国家生育支持政策的评估实践,从设立评估机构、设计评估标准、反馈评估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提出在政策评估中要充分考虑政策影响的人群差异性、政策间的彼此关联性,以及政策产出的指标综合性。结合中国生育相关政策的评估现状,针对有无必要建立、如何建立、依何建立三个问题,对生育支持政策评估体系提出相应的思考。认为有必要建立国家和地方两个层级的生育支持政策评估体系,明确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其中,评估指标体系是政策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既要做生育支持政策的整体评估,更要对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从低保人员自身的角度,使用相关量表考察该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质量。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社会支持水平明显偏低,个人支持系统是该群体的重要支柱;文化程度高、已婚对社会支持水平有积极作用;中年男子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下降。建议政府调整社会支持的价值观念,以社区为中心建立心理支持工作室,以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服务,提高低保群体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西家庭养老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家庭养老蕴涵的家庭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方式两层涵义出发,深入地比较中西方在家庭养老模式与方式上的异同。并就目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两种新理念下的家庭养老方式,即分居型的家庭养老与以家庭为依托的居家型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为边缘人口的农民工,他们既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存在着隔阂,其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要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权益,必须建立一套既针对农民工自身特点,又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联系的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以便为将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逐年递增,其家庭养老问题倍受关注.本文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代际年龄、人口和支持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以往的许多相关研究过分地夸大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供养的严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生子女是可以胜任老年人照顾的;独生子女家庭是被简化到极至的高风险家庭结构,要对"空巢"家庭给予特别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赡养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区政府在巩固“关爱女孩行动”成果的基础上,2006年以来,紧紧抓住郾城区成为全国“社会政策协调与社会性别平等促进项目”试验区的大好机遇,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构建了惠及女孩家庭的政策体系,开创了人口计生工作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并要求“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认为在现阶段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方案时,一定要把视野扩展到探索建立逐步覆盖农村全体居民、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标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大框架下,研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的科学定位及与相关制度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9,(6):30-43
文章运用2002年至2014年五期"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晚年丧偶和孤独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家庭支持在老年人的丧偶和孤独感之间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文章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清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从而降低模型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无论对于老年男性还是老年女性,丧偶都会显著提高其孤独感水平,丧偶对于年纪更轻的老年人具有更严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会相应减弱。第二,在丧偶之后,再婚有利于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再婚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近期丧偶和长期丧偶的老年人,而与初婚老年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第三,与子女、孙辈同住有利于抑制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从长期来看,"三代同堂"的居住格局最有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第四,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会提高近期丧偶老年女性的孤独感水平,而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于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作用不显著。文章揭示了重建和改善家庭支持对于保护丧偶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指出再婚、与子女同住和减少子女的"啃老"行为等可能有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家庭结构对老年人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项目2008年的数据,分析了家庭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居住安排与子女数量两方面)对老年人所获得的来自子女的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是否与子女同住会影响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与照料支持,而子女数量对代际支持的获得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转变视角,通过对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情感支持聚类分析,划分了“低-低-低”“高-低-高”“高-高-高”三种代际支持模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低-低-低”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自己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高-低-高”和“高-高-高”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子女家养老。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子女家养老有正向促进作用,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代中国老年人的代际支持模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代际照料支持未对社会化养老产生替代作用,代际情感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构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体系应侧重代际情感支持,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充代际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以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加大力度落实政府对“失独家庭”的关怀关爱。一是建立“失独家庭”联系户机制。街道、社区工作者包片。包组、包至户,以“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加大“失独户”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毒二是落实再生育资金补助。对那些?失独户”申请再生育有困难的家庭(特别是35周岁以上的),帮助他们联系医院医生,对自愿实行人工辅助技术受孕(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的,给予一次性扶助10000元。三是对育妇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未再生育收养子女且符合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的“失独家庭”,给予一次性补助夫妻双方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金额46533元(扣除区财政补助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