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父亲的教育     
正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方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这是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在意。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故事     
我经常在夜晚去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快一个月了,我只去看了有限的几次。母亲所住的病房有六位病人,都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算来母亲的发病这已是第四次了。那些病人死去活来,我在她们呻吟里看望母亲,母亲却是一脸安详。摸着母亲的手,那热流一下子涌到心里;依偎在母亲胸前,幸福如泉水浸入心田。母亲让女儿感觉到了安稳、如意和放松。在母亲的目光里,世界好像都是温暖的。  相似文献   

3.
细节温暖     
因为我写过我最爱吃母亲包的酸菜饺子,朋友便恳求我带她到乡下我的老家去。坐在乡下母亲的土炕上,当然不止有饺子,还有母亲那特有的话语,特有的关怀方式。朋友感慨万分,羡慕我有一个乡村的母亲,一个有人间烟火味儿的母亲。她的母亲是知识分子,日常跟她讲话包括共进...  相似文献   

4.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相似文献   

5.
紫慕 《老年世界》2011,(24):15-15
说起我家门前的那条河,母亲总是泪流满面,母亲说,看到这条流淌的河,总让她想起父亲的辛劳。 曾经有一天,母亲筹划和父亲到河对面的一家养鸡场里贩来鸡蛋去卖。距家十里外的一座小桥是去河对岸的唯一路径。起初,即使他们每次起得很早,自河对面托着满满的两大筐鸡蛋来到我家附近的市场时,早市的高峰已经过了。父亲言语木讷,卖鸡蛋的事全由母亲来做。由于错过早市的高峰,母亲每次卖完鸡蛋回到家都是半下午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兔子三瓣长大了,离家之前,兔妈妈反复叮嘱:“无论如何,都不要吃窝边的草。”三瓣在山坡上建造了自己的家。为了安全起见,它的家有3个洞口。三瓣牢记母亲的叮嘱,总是到离洞口很远的地方去吃草。秋天过  相似文献   

7.
父亲走后,母亲独自住在老屋里。老屋在市郊,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我几次接母亲来住,可母亲觉得吵,总是住不长久。弟弟在上海,也曾接母亲去住,但弟弟每天早出晚归,母亲孤零零的留在家里,呆了半年,母亲又坚决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8.
蒲苇 《老年世界》2008,(17):14-14
从我记事起,便知母亲“嗜钱如命”。 小时候,母亲牵着我去菜场买菜,常常为一分钱和摊主争论不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空瓶或废纸废塑料总是捡回家,然后卖给收破烂的,与收破烂的自然也要讨价还价一番,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偶尔竟然会挽起衣袖拉开架势。  相似文献   

9.
璎珞 《女性天地》2009,(1):42-43
一个人的习惯总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一切都是母亲作主,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的母亲。她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没有工作,勤俭持家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是英雄钱是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时,姐姐、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母亲在工厂家属区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菜,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去卖。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三姐弟先后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0.
《伴侣(A版)》2014,(1):48-48
正一个年轻人,家里很穷,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很信佛,总是虔诚地对待佛,而对母亲的劳苦很不以为然。母亲为了生活总是披星戴月地劳作。年轻人不屑劳作,一心追求着他心中的佛。过了一段时间,年轻人听人说远方山里的寺院有一个老方丈知道佛的真谛。年轻人涉水攀山,千里迢迢来到了寺院找到老方丈。老方丈告诉年轻人,肯为你光脚开门的人,就是你欲找的佛。  相似文献   

11.
王虹莲 《现代交际》2005,(10):63-63
那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周日回来吗?你想吃什么?这好像成了必然的一个程序,一到周四周五,母亲便要打电话来,问的话也基本上相同。每次回家,总是忙着做饭,好像是专为吃饭而吃饭,而且总是不厌其烦,包饺子要五六种。其实我知道她是想和我多待一会儿,她说的事情越来  相似文献   

12.
张军霞 《老年世界》2014,(23):19-19
童年时,他非常淘气,母亲对他很严厉,相比之下,反而是父亲更能理解他的顽劣。比如告诉他不洗脚就不许睡觉,就算上了床也要揪他下来的总是母亲,但带他去山里捉野兔爬树摘果子的总是父亲。  相似文献   

13.
波澜 《伴侣(A版)》2021,(12):29-31
软件工程师,改行卖人偶 唐燕是北京人,从小热爱各种各样的人偶,那时母亲最怕带她逛街.因为只要一到百货公司,她就把脸紧紧贴在橱窗上看人偶,说什么也不肯走.当时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人偶算是一件奢侈品,母亲总是舍不得给买她.  相似文献   

14.
白头相守     
冯秀芹 《老年人》2006,(12):30-30
母亲是个好人,温顺,细致。父亲也是个好人,耿直,热心。但是,两个好人未必就能成就一段好婚姻。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总是来去匆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脾气总是很大,经常对母亲大喊大叫。我8岁的时候,跟着母亲从农村进城,与父亲住在了一起。父亲还是经常发脾气,哪怕一顿饭菜不合胃口都能让他大发雷霆。母亲逆来顺受,总是选择了沉默。只是背着父亲,她才对我们说“: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回老家去,累是累点,但落得清静。”气归气,怨归怨,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和顺从一如既往。直到退了休,父亲的脾气才好了一些。这时,母亲好像不再软弱,…  相似文献   

15.
父亲很节省     
文坚 《老年人》2003,(9):31-31
父亲和母亲与我同住在一个城市,只是他们老两口住在城北,我结婚后把家安在城东。每到周末,父亲和母亲就去附近的果蔬市场,批发一些水果和蔬菜,然后辗转几趟公交车,赶来我家共度周末。父亲一进屋便忙这忙那,成了义务厨师。当父亲大汗淋漓地端出一碟碟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时,我们都馋得直流口水。这时,父亲就开始数落:这个菜只花了多少钱,那个菜比你们买的便宜多了。父亲是企业退休干部,每月的退休金不多,扣除水电、煤气等费用后,所剩无几。因此,父亲总是省吃俭用地过日子。父亲一人出门时,从来都是骑自行车,舍不得花一块钱去坐一趟公交车。除非…  相似文献   

16.
寄钱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习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地下的父亲。临走时成刚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相似文献   

17.
马志国 《女性天地》2012,(12):46-47
心理案例一位女士走进心理咨询室,向我们诉说了她的心病:我今年50岁,最近总是情绪不佳,而且从去年开始得了怪病。女士家住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去年她去杭州看望生病的母亲,返家的时候因在车站和亲人走散,精神上受了点刺  相似文献   

18.
1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对我总是宠爱地笑,从来都不会生气。而母亲却要严厉许多。记得小时候,最喜欢那些水果味的硬糖。母亲担心我的牙齿,不准我吃。父亲就会悄悄地买回来,去幼儿园的路上,在我衣袋里塞上满满的一把。我18岁那年的春节,我们全家去姥姥家串门。二姨也去了。姨夫是生意人,当时已经有了四家不小的店面。那天姨夫请全家去饭店吃饭,席间说着新年的打算。忽然他拍着身旁的父亲说:"姐夫,你现在怎么样啊?"  相似文献   

19.
从菊花出生那天起,母亲就没对她有过好脸色。那么漂亮的一个小人儿,偏偏比别人多了点儿东西——右手有六个手指头。农村人迷信,总认为超出寻常的东西都是怪异的,于是村里人见了菊花,总是啧啧一阵惋惜之后,便摇头走开。渐渐的,她的名字被淡忘了,大家都叫她六指。六指的童年真的很不好过,她几乎忘记怎么笑了。她没有朋友,母亲对她也没有关爱。她常常一个人挎着大大的篮子到田垅里挑猪草,只有当篮子装满时,她才会感到一份安定和实在。回到村口,她吃力地挎着篮子,尽力快步向家走。她不敢停留,那些孩子,你不去招惹他们,他们也会来惹你。她怕听到…  相似文献   

20.
父亲爱回忆往事,尤其爱提他年轻时当水手的那段历史。每当这时,母亲就揭他的老底,说父亲曾在婚前多次向她承诺,放排时在木排上搭个小屋,带她到省城长沙去玩,哄得年少的母亲有书不念,才嫁给了父亲。可据我所知,父亲之所以能“哄骗”到母亲的芳心,与母亲自愿上当有直接关系。当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