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姜广辉一、名士流变汉末魏晋时期,“好名”成了士林习尚,出现了所谓名士现象。名士现象是重名社会的产物。名士派代代有之,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当推汉末魏晋时代。在这一时代中,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名士派也发生演变,而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5,(1):70-73
李白和李颀的诗歌刻画了典型的盛唐名士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前代名士的影子,亦有盛唐名士的独特风采。在艺术手法上,李白和李颀都吸收了魏晋风度品评人物的艺术,重视展现人物仪容、风度之美,形神兼备地刻画人物。在风格上,李颀采用史传笔法写人,故重写实;而李白重视主观抒情,故多写意。二者刻画的名士形象艺术上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时代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3.
魏晋名士,流派繁衍,以阮籍、嵇康等竹林名士最能代表魏晋风度。一方面,竹林七贤“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下引鲁迅话,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文),他们恣情任性,超逸风流,典型地表现了“魏晋人的豪放萧洒的风姿”(鲁迅:《病后杂谈》)。另方面,他们的纵情背礼是由于对环境的不满,以至激而为怒、愤世嫉俗,这又鲜明地染上了魏晋的时代色彩。鲁迅说魏晋时代是个“篡夺时代”(《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但篡权杀人者偏偏要打着礼教的旗号进行“巧取豪夺”,“他们所谓崇奉礼教,……实在是毁坏礼教”,于是,阮、嵇等  相似文献   

4.
从浓烈到淡泊─—由六朝诗歌看魏晋名士生命情感的变迁张建华宁夏社会科学院魏晋时代,普遍被认为是人的觉醒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加强,伴随而来的应是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勃发。在魏晋名士风流潇洒的举止中,我们的确能感受到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5.
放达不羁是魏晋名士的一种时代性标记。透过外在表象,我们发现不同的名士个体和名士群体是有区别的,有的因愤世嫉俗而放浪形骸以示抗议,有的因道德沦丧而尽情纵欲,有的因仰慕名流而盲目仿效。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魏晋风度?顾名思义,魏晋人的文章、言谈、举止、态度。然,魏晋风度绰约多姿,表现形态各不相同。正始名士有正始名士的风度,竹林七贤有竹林七贤的风度,到了西晋元康时期,又有西晋元康时期的风度。而其中又分别有哲学家的风度、诗人的风度,天子与朝臣的风度,等等,一言难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名士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名士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古代典籍中,这一称谓层见迭出,含义也纷纭不定。本文特指那些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所谓名士风度,正式形成是在魏晋时期,其含义也大致相当于魏晋风流。这种风流的核心是深情、真率,是强烈的叛逆倾向;而外在表现则可用狂、逸、怪、侠四字加以概括:对四平八稳的儒家规范的冲击构成豪宕不羁的  相似文献   

8.
提起“魏晋风度”,人们往往将之理解为风流潇洒,放达不拘,任性而为,完全是人性解放乐观的一面。其实,“魏晋风度”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和双重的,它有其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背景,有其深层的人性内容。我以为,它是魏晋名士矛盾人格与分裂人格的集中概括。南朝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实录。本文即想通过《世说新语》所反映的士族名流生活、思想、情趣诸多方面的内容,对魏晋时期(主要是两晋)名士之人格作一探讨,以此揭示“魏晋风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虚拟形态:从虚拟思维到虚拟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语境中的“虚拟”,特指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在广义上,虚拟则指人借助于符号化或数字化中介系统超越现实、观念地或实践地建构“非现实的真实世界”的能力、活动、过程和结果。人类虚拟活动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而虚拟思维和虚拟实践则是其中两大基本形态。从虚拟思维发展到虚拟实践,是人类超越活动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10.
鲁统彦 《东岳论丛》2001,22(1):128-132
《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士大夫阶级思想、生活的真实记录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世说新语》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实录性 ,所载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所载事迹也是根据有关史迹和旧闻纂集、提炼而成的 ,在某些方面 ,它补充了正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7,(2)
作为传统士人人格生成、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盛唐文士独特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与魏晋六朝以来名士风度的延续渊源密切。杜甫脱略狂简的个性以及嗜酒、善谑、幽栖等种种行为作派即与魏晋名士尤其是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名士有着直接的渊源。其《饮中八仙歌》是盛唐文士受魏晋名士风度影响的一个最集中体现。"八仙"的个性、风貌特征以及嗜酒、高谈、傲视王侯等种种行为方式也以魏晋名士以及《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但其中的"狂"态又是典型盛唐式的。它的创作与此期涌现出的一批极具名士风度同时又是新进士群体主要干谒对象的朝臣人物有着直接关系,置身风气之中的杜甫敏锐地捕捉并以其生花妙笔记录下了这一独特的时代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联想是直觉思维的逻辑起点。联想可以分成心理活动的联想和思维活动的联想二种。心理活动的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推想到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往往不受任何限制,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是一种自由联想;而思维活动的联想,由于它往往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概括性,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带有一定的方向,是一种定向联想。思维活动的联想,是文学创作主体最普遍的联想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借助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使作家的感知超越眼前的对象,使感知的内容更为丰富。另外,通过联想,作家也能弥补其初步构思过程中的不足,丰富所塑造的形象。作家的联想,这千变万化的“彩蝶”究竟在怎样的翻飞?如何为“异花传粉”充当着媒介?她们是由哪些精妙的肌血组成的?不能不吸引我们进行更细一层的微观研究。以下就思维活动的联想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是我国小说萌芽阶段一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轶事小说,从其所写魏晋名士言行的特定内容和创作旨趣、审美追求看,则表现出玄韵、简约、谐趣的审美特征。玄韵是名士清谈所表现出来的清逸、爽朗、放旷的才情风韵;简约是指记事写人语言简洁洗练,言约旨远;谐趣是记事写人语言诙谐风趣,富有审美意味。《世说新语》这些审美特征,是它超越同时代世说体作品,能在后世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文人士大夫案头必备之书并为诸家所仿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启发,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脑子而产生的一种思维现象。但是,启发有别于简单的反映,它是在反映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更广更深的联想,从而把映象提高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维的两重性是产生谬误的内在因素,我们从两方面来看: 一、从单个的思维过程来看(静态上),思维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表现为对事物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人的认识每一步都是从外界向主观意识的转化,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又用一般概括个别。但是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本身具有使思维离开现实的趋势,即从最初的抽象开始,就潜伏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抽象过程中.人的主观思维活动所得到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产物,达到了对客观对象本质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对象;另一种是在抽象过程中,主观思维活动不自觉地摆脱了客观性的制约,夸大了主动性的一面而脱离了它的出发点。正如列  相似文献   

16.
魏晋风度的展现彰显着魏晋名士的一代风流,他们或张扬,或自我,或率真,不同以往,而这种气度和情怀也影响到了魏晋时代的女性。本文试从《世说新语·贤媛篇》谈起,从三个方面揭示出魏晋女性的美,无论是姿容的曼妙,言辞的雅思以及品德的高洁,抑或是情感的真率流露,无不独具风流。  相似文献   

17.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张可礼魏晋玄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南朝的不少文人对此都十分关注,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刘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诗》和《时序》等篇中,都论述了玄言诗,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南朝以来,玄言诗一...  相似文献   

18.
前人所持的晚明文人心态完全是病态人格的观点不够公允,晚明文人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人格理想。晚明文人推崇庄子的自由精神,向往禅境的体验,追慕魏晋名士任情纵性的风度,并受了心学、泰州学派、狂禅等启蒙思潮的鼓舞和世俗文化的浸染,最终选择了将高雅与世俗相融合,在世俗中超越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论通感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桂兰 《江淮论坛》2003,(2):152-155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意义的思维,其主要特征是求异创新、灵活跳跃和批判继承.通感修辞具有丰富的联想、新颖的表述和大胆的突破等特征.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认为通感不仅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王弼哲学,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本文拟从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兼涉文化融合问题,对王迅哲学的理论内核——言意之辨作初步探讨.一、言意之辨的理论意蕴王弼哲学有关言意关系的论述,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与西方传统的理智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体悟和直觉,贯通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意象性思维方法.但这里首先要消除这样一种误解,即以为讲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理智,似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就没有分析的精神,或西方人没有直觉精神.其实,作为人类的思维活动,理智的分析和直觉的内省总是相伴而存在的.在中国哲学里,理智是直觉的准备,直觉是理智的升华.王弼的言意之辨就表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