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自然"作为老庄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魏晋中国思想界的基本概念与词汇,对当时的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佛典翻译中,"自然"可以作形容词、副词、名词,有"自己""单独""不求师""自然而然"等含义。"自然"具有肯定义与否定两方面意义,从肯定方面来说,与"般若波罗蜜""空""无所得""实相""本性"等同义;从否定方面来说,主要是印度外道的"自然无因论"。"自然"在僧肇、道生的思想中都具有形而上的特点;但是,在慧远的思想中是用来论证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自然"具有"自然而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两年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解读梭罗与中国道家"尚美、简朴"思想,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使其融入深层生态的理论中,将可能实现深层生态学的新超越。  相似文献   

3.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观念,"自然"向来被认为滥觞于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然而,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这种流俗观点不仅需要面对文本依据的考验,更需要应对哲学逻辑的挑战。事实上,在先秦"自然"思潮中,道家"自然"观念仅为脉络之一,由孟子创发的另一种自然之道同样影响深远,但却为学界普遍忽视。相比道家,孟子所论"自然"具有人性规定和道德指涉,可称之为"德性自然"。历经汉魏到宋明一众学者的承继与发展,儒家"德性自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脉极其重要的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现代转化绕不过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5.
胡鹏 《南都学坛》2012,32(6):138-139
<正>一、优美的园林是市民的精神归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禅都是从山水与"道"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待自然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即"山水以明道"。道家中的老子论"道"时就经常将自然与"道"联系在一起。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用山水来表明中国自然价值观更为妥当。人们钟情山水,是亲身体验的结果,热爱山水,不仅仅是体验外在的宜人景色,更重要的是体验山水给人心灵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代价与发展密不可分,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理智对待代价问题,要坚持低代价发展原则。环境问题是发展代价的重要表现之一。关注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自然"这一重要哲学范畴,并深入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以"道法自然"为哲学逻辑起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早期萌芽,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0年秋,偶然一次机会,我受人之托,为某会所创作了一批陶瓷雕塑艺术品摆件,其中两组主要以"太湖石"为创作素材。之后这一系列的创作便成了我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课题。中国人素有赏石、玩石的传统,赏石文化早在上古时期就己初出端倪。同自然崇拜都是古老的话题。人们从征服自然、亲近自然、再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人与山水的相遇,人对山水的发现,以及先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山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基本上是在西方美学的方法、体系的影响下建立的.由于中西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的不同, 中国美学在许多地方都遭到了歪曲.其中一个大的误解就是对于"自然"这个美学范畴的认识.还原中国"自然"美学范畴的本来面目, 有助于中国美学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缘由以及在此文化背景下生发出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论及美术思想,并对古代山水画始终贯穿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以此讨论魏晋玄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以来就追求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通过对崇尚自然、谋篇布局、意境深化等方面的引申,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借鉴到的这种崇高的美学境界,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两大绘画的形成,归根于他们各自哲学与美学理念的不同,两者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中国绘画注重重心略物,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在绘画中追求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遵循天人相胜的哲学观,偏重描绘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塑造物体,追求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理念.通过相互比较研究,有助于艺术家和鉴赏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创造和鉴赏不同民族的绘幽艺术,获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彩画发展很快,目前唯技术层面的水彩作品及评论很多,势必会影响我国水彩画探求发展。如何寻找水彩画本土表现路径是当下的研究课题。在中国悠久文化土壤里,意象水彩表现存在本土艺术语境里,建立本土意象水彩绘画语境,反映中国本民族水彩风貌,提倡水彩艺术"中西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水彩画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民族的土壤里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能够把本土审美感受糅合在西画里,新的艺术形式可能就产生了。艺术发展与时俱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史前时期彩陶、岩画等表现题材多以人和动物为主 ;商周至先秦时期的艺术家的工作是为了实现奴隶主贵族实用功利目的 ;秦汉 ,人们对自然界美之为美的规律还未被掌握 ;三国两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突变 ,人们开始关注生命价值 ,寻求寄托 ,在自然观照中获得了满足 ,自然山水自然进入绘画中  相似文献   

16.
"实践思维"即"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形上之思"未分化独立之前作为现代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形上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理论理解样式,是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的超越,是在"解构"逻辑理性中心主义的同时积极建构人类未来意识形式。作为"形上之思"初始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实践思维"试图揭示人类的哲学意蕴,认为实践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哲学的本性,因此"类哲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形上之思"是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新发展,是对古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由"形上之思"作为核心与基础的现代哲学也是古代实体哲学、近代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发展。"实践思维"与"形上之思"二者,由于前者直接来自于马克思思想,后者则是大陆哲学(主要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产物,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从学理上看,实践思维是"从大到小",而形上之思是"从小到大";从合法性上看,实践思维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形上之思则把自身看成哲学的当然样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都市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女性画家,要用女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思考自然世界;根据自身的学养和 审美情趣特性,融合中西绘画传统中适合于表现自身特点的部分,探索一条在意境上仍保持传统绘画的那种诗意般的境界;在 色彩和构图方面注重个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画面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蕴含了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其表现手法为笔墨技巧。中国山水画强调其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追求天人合一;作画的核心思想是“师法自然”。文章列举了两位代表人物梅清和石涛,他们的作品融合了儒家的进取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和禅宗的妙悟自然,充分表达了心灵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并认为师法自然仍然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水墨情趣和艺术超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道教美术拥有雅俗双重品格,"雅"是指其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需求,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皇室、贵族崇奉道教的见证者,构成皇室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文人性、庙堂性与贵族性之特质;"俗"是指它常常侵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充当普通民众的精神安慰剂。它又处于民间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与民众最欢乐、最庄严的时光共在共融,其内容贴近民众的生活,为世俗民众所喜爱,具有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以及草根性之特质。道教美术双重品格的形成是由道教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楚绘画是中国上古时期水平最高和最有时代特色的绘画之一.它涵盖了后世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分科的基本题材,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造型语言,并能以概括性较强的的形色语言表现对象的神韵;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对汉代绘画及后世中国绘画格局的形成意义至关重大.其造型、图式和色彩不仅具有形态学意义而被后世直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艺术要素和艺术精神影响了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