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对中国三十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鲁迅定居上海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电影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领导下,曾在上海开展了颇有成就的左翼电影运动。当时,由创造社和太阳社联合成立的“艺术剧社”,第一次喊出了建立中国的“普罗电影”的口号。在艺术剧社左翼文艺工作者涉足电影文化领域的同时,鲁迅也开始了对中国电影现状的关注。一九二七年下半年,鲁迅从广州  相似文献   

2.
以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运动从兴起到抗战全面爆发 ,始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直接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统战 ,使左翼电影深入社会各阶层 ,大大传播了中共的意识主张 ,发扬了进步电影艺术 ,显示了夺取新的文化阵地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人"的重新肯定和张扬,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具有浓郁的"表现性"色彩.在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民族写意艺术精神同表现主义戏剧的表现性特质相互修正、交汇融合,内化于戏剧艺术创作之中.表现主义在当代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戏剧实体,它往往只是作为依附性的亚结构融化于现实主义戏剧之中.表现主义戏剧对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深刻的表现性艺术气质.在直觉想象与观念呈现的戏剧思维中,同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相比,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少了些抽象化和观念性特点,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象化方式.当代中国一些实验性话剧中,戏剧结构的基本构架被打破,而代之以一种表现主义戏剧中常见的意识流似的心理结构;同西方表现主义戏剧一样,镜头化的叙事方式使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获得了一种对人物心理揭示的独特表现视角,给予观众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4.
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因其倾向于无产阶级的民众戏剧运动实践和对“学校戏剧运动”理论与实行的总结,在戏剧界尤其是“学校剧”和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艺术剧社等革命知识分子之外,严重忽视了以左明、姜敬舆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接近无产阶级戏剧的艰难探索。因此,梳理、辨析“学校戏剧运动”及其有关的诸种声音,对于重新审视左翼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语境和倾向无产阶级的戏剧谱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茅盾的全部创作生涯中,写剧本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便是写作话剧《清明前后》。 写小说多年的茅盾,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前夕突然写起剧本来呢?他自己说过,使枪多年,换把刀来试试。就促动他写这个剧本的直接原因说,他在《〈清明前后〉后记》中说道:“学写剧本,这还是第一次,主要是受了朋友们的鼓励。”这里所说的“朋友们”,指的是“中国艺术剧社”的主持人及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 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于一九四二年,是在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组建起来的,是当时占领重庆戏剧舞台的主要演出团体,差不多包括了战斗在重庆的大部分著名话剧艺术工作者。主持剧社工作的,有于伶、金山、宋之的等活跃在当时剧坛上的几位干将。他们组成一个有五位成员的执委会,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只有这样,戏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戏剧审美理论在唐宋时期已开始萌生,其基本特点是:雏型的戏剧艺术刺激、作用了人们的感官,启动了人们对于这一事物的认识性活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直观地获得了关于它美学属性的感性知识与经验;而这种感性知识与经验终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与这一基本特点相联系的是:这一时期人们对戏剧艺术的认识活动,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夹杂、附属在戏剧欣赏活动的感受中;戏剧艺术理论家就是戏剧观众,戏剧观众就是戏剧艺术理论家,戏剧活动只是在孕育着理论家的起来,但还没有起来,人们得到的感性知识与经验也不是什么主动地考察,而是一种被动的戏剧观感,此其一。其二,这种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意识是指马、恩、列、斯、毛等革命领袖对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使命的一种自我觉醒和政治诉求。国际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领导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也存在其历史局限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地制定了符合中国特点的外交政策,这对改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改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生存处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944年春天,田汉、欧阳予倩,瞿白音和熊佛西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灵活地通过合法斗争,运用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中心之一的桂林市,举办了一次规模巨大、范围涉及西南五省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近代戏剧艺术运动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空前壮举,也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0.
自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一种工具,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其在现实中的展开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是对现实主义戏剧二分、旁观者视觉机制的变革。"间离"即历史化突出了人和行动的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性和可变性,这为观众、演员批判性地观看、介入提供了前提条件。"间离"是观众、演员、角色三者之间认同-去认同双重运作的观看机制,同时也是观众和演员观看、反思自身的观看的机制。"间离"视觉机制的变革,是布莱希特"复合的观看"的尝试,致力于建立一种争论式参与性的观演关系,观众、演员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观看者,同时也是反思着的行动者。这是现代主义戏剧参与性观演关系变革一种成功的尝试,也是对审美介入的一种探寻。  相似文献   

12.
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戏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延安为中心的戏剧革新引领着整个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抗战戏剧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一个文化奇观,戏剧舞台上展现的诸多英雄、劳动模范等形象不仅仅最大限度的宣传动员了边区民众,同时,也更好更恰当地映像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倡导的民族国家政治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李渊 《今日南国》2014,(9):20-20
2011年10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第13次来华访问,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公演新版的芭蕾舞剧《白毛女》,63岁的著名舞蹈家森下洋子扮演喜儿,以其精湛的表演和饱满的感情再一次倾倒了中国观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不禁使人想起,“白毛女”脚尖下留下的一串串历史印痕和由此开启的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篇章.  相似文献   

14.
"追溯式"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中国戏剧大师曹禺都曾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过这一手法,并使其成为自己戏剧艺术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剧作《俄狄浦斯王》、《群鬼》和《雷雨》堪称是这一手法的典范性作品,可看作中外戏剧文学历程中"追溯式"结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戏剧工作者的一员,夏衍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不仅强调剧作家要在"真实性与必然性"的原则下描写现实中自己熟悉、关心的人和事,还以激励全国人民投入现实斗争为目的,提出"艺术为抗战""艺术为人民"的宣言。在这种"真"与"哗"相统一的戏剧观的基础上,夏衍又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新的戏剧形式。对夏衍戏剧观的认识不仅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的戏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当下传统戏剧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从传统戏剧艺术在脱离农耕文明背景后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三个环节进行考察,探讨了戏剧艺术面临的工业化复制生产,多元媒介大众文化传播的媚俗性,和观众"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审美趣味异化等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17.
戏剧表演是一种在场的艺术,其身体的在场及不可复制的艺术特性决定了戏剧表演的产业化属性。20世纪中国戏剧表演有供给制、资助制、票房制和众筹制等四种产业化路径,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这也是戏剧表演的主要生存方式。在对比分析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的戏剧表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戏剧表演既不能完全实行供给制,又不能绝对产业化,而应该采取以政府为主体实行供给制,以观众为主体实行票房制,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实行资助制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戏剧的传承不仅需要年轻演员和创新,也需要年轻观众。当代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的一个主要群体,但绝大多数还未成为戏剧的受众,原因之一是当代大学生对戏剧的认识出现偏差。现场戏剧散发出的魅力能吸引观众,因为它全方位地刺激观众的感官。以川剧为例分析戏剧对于当代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吸引力,呼吁重视培养当代大学生这一庞大的潜在受众群体。这样,看戏才可能成为流行的精神休闲方式,成为一种民俗得以延续,戏剧的表演、创作、观看与研究才能良好地互动,而与戏剧相关的产业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话剧(1900~1930)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新剧”、“爱美剧”和“普罗剧”等话剧样态和田汉的南国社及南国戏剧运动,它们犹如一面面艺术棱镜,折射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前后等革命历史环节的夺目色彩。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革命运动的艺术反映,话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充当了革命和启蒙的文化工具,并逐步完成了它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将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戏剧艺术理论和表演风格,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这既是书写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个基本维度,也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20.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之争与雅俗之变,就不会有汉剧的问世;而不了解汉剧的前世今生,也就难以深入理解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的历史嬗变与本质特征.汉剧在"花雅之争"的戏剧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汉剧剧目偏重历史剧的特色,体现出剧本内容雅俗互动的明显特征;汉剧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也充分表现了汉剧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剧是中国戏曲史雅俗之变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