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润 《成才与就业》2016,(Z1):56-58
课程名称:英美文化、社会与政治概论授课教师:张保权开设学校:同济大学大学期间,我陆续选修了多门公共选修课,涉及语言类、演讲类、法律类和健康保健类等,不过我更想向大家推荐的是“英美文化、社会与政治概论”这门课。据说经过外国小伙伴的口口相传,它如今在留学生中口碑极高,很多人等着张老师再次开这门课,我亦然——好想去旁听!  相似文献   

2.
大一时我选了一门听着比较新鲜的课一创意写作:成为作家。当时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成立不久,是国内首家这样的机构,出于对写作的热爱,我选了这门课。由于是中文系选修课,我思量着选课学生应该不多,怎料一进教室门,底下黑压压一片,寻寻觅觅之后才在后边找到一座。刚落座,又有十多位同学搬来隔壁教室的椅子涌入。我心中疑惑:选课时额定人数是50人,现在教室里绝对不止50人啊!而后方知选课系统已经挤爆,不少没选到课的同学干脆来旁听。授课老师是许道军副教授,老师一袭白衣、风度翩翩,他强调:这门课没有论文,没有考试。我一听张大嘴巴——这在其他课程上简直闻所未闻!  相似文献   

3.
商务礼仪课     
张莹 《成才与就业》2014,(17):91-91
正如“商务礼仪”这门课的名字,大家一定知道这门课的大致内容,但具体的呢,到底有哪些礼仪?对像我这样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这方面的学习尤其有必要。当时在课表中看到这门课,我的第一反应是:上课的老师是不是一个气质美女或者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果不其然,授课老师是学校数一数二的美女老师!她可真不一样,第一次上课进门时手摆在前面,面带标准的微笑,温柔又字正腔圆地说:“同学们请端正地坐好,手扣手地放在桌上,坐1/3的椅子,背部挺直哦!”唰唰地,大家依言照做,期待上课。美女老师很爽气地跟大家说:“理论知道就好,重点是要学以致用,所以怎么做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进入大学后,我第一次接触到网课。这让我体会到,学习正变为一件随时随地可进行的"低门槛"之事。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的选修课可以选择面授,也可以在APP上观看网课视频,而在APP上完成相同课时后,也可以得到学分。大一第一学期,我选择了一门有关艾滋病病毒的自然科学类网课,还选了一门有关家书家训的人文社科类面授课.  相似文献   

5.
在你的学习生涯中,是不是总有那么一门课让你受益匪浅、念念不忘?或是因为授课老师,或是因为上课内容,或是因为考试形式……本期“新近热议”栏目,小编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曾经学过的那些课。对理科生来说,实验课是最有趣的,考验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话就不必说了,更吸引人的是可以在实验中探索不再停留在书本上的神秘世界。我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又是一个吃货,你可以想象“食品工艺学实验课”对我这个女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因为上课就是做美食!  相似文献   

6.
绅士会馆     
《可乐》2007,(4)
惊天误会大学时去上一门重修的课,我去得早,就按照惯例坐最后一排。闲着没事,我就跟坐我旁边的一个女生聊天:“你也是来重修的吧,这些老师真变态!”那个女生笑了笑,没说什么。上课铃响了,那个女生站起来要走,我把她叫住:“你胆子够大的,万一在门口被老师撞见了,你又要挂了。待  相似文献   

7.
夏蓓 《成才与就业》2016,(Z1):59-62
也许不少人对大学老师的印象是这样的:见面在课堂,平时交流少,有事靠邮件。不过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很好相处、平易近人,特别是李晨老师。他让我发现生活中竞有这么多“乐子”,所以我常笑称他是一口“深井”。他让我改变自己初识李老师,是在他的“管理基本素质与技能”课上。那时我刚进大学,虽然刚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史》教师业务素养和授课艺术赵秀玲《中国革命史》是中国近、现代时限内的一部专史,是一门“史”与“论”相结合的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因此,既不能等同于作为中国通史断代的中国近、现代史,也应该有别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考验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这节课该竞选班干部了,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我的心里好像装了一只兔子,不禁怦怦直跳。老师走进了教室,大声地宣布:“班干部竞选现在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  相似文献   

10.
大学即学院?     
为大三开设的一门课程在6月第二周结束了,一位同学告诉我她舍弃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专门来上这大学里的最后一课.我不禁纳闷,才三年级,怎么会是最后一课呢?我于是追问,大四一年学生干什么?答曰:实习、考公务员、考研……,即彻底的“就业总动员”. 近日,每每忆起这最后一课,顿觉五味杂陈.我感到遗憾,因为没能表达我对学生无尽的不舍之情;我感到内疚,因为还有几个学生我不能叫出名字;我感到抱歉,因为本该四年的大学教育缩水成了三年.我还来不及提出建议他们就将踏上就业征途,如同游泳课程并未完结学生便被推入无际的大海,徒留我满心牵挂.然而,面对无情的就业市场,除却几句祝愿之词,我又能有何建议?思忖至此,我后悔最后一课未曾给学生鞠躬致歉——由于老师的无能,有的学生或许要经历面试中的冷眼、不屑和施舍;由于老师的无能,学生才过早体验了颠沛流离、挫折不定与忍辱负重.  相似文献   

11.
当一门名为“China”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开放在线课堂平台上发布之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注册观摩,尤其两位一身儒雅的授课教授一板一眼地唱起借用中国传统儿歌《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中国朝代歌”,更是萌翻众多网友。甚至不少中国人也好奇课程到底会讲些什么而加入了这门“中国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2007,(6):34-35
在延世GSIS的第一个学期,几乎每个学生都要上一门课——Communication Skill,这门课主要是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开设的英文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英文尤其是写作水平。这学期共有两个老师教授这门课,我选的是美国教  相似文献   

13.
人生第一课     
沈洪 《社区》2002,(10):1-1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  相似文献   

14.
进大学前,我就听不少人抱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思政课比较枯燥。这学期按照教学计划选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后,拿着沉甸甸的课本,我心里有点惆怅。  相似文献   

15.
香港的大学都是没有班级概念,只有学生去找授课的老师听课,这样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一名勤奋的学生选修了7门课程,等拿到授课表后他惊异地发现一周7天都有额外的选修课,连周末也有,而且正好每天一课。课程安排的逻辑是: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大家一听玩游戏,立即来了兴趣,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大声道:“请大家安静下来!”教室里才安静下来,于是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角色体验”,咦,这是什么意思?我还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呢。  相似文献   

17.
A………………“哟,这不是土根家的小铃铛吗?几年不见,都认不出来了!”我和夏威夷在超市里买东西,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我回头一看,是同村的桂花婶婶。桂花婶婶怎么会来省城呢?“我在东塘一个老师家当保姆。”桂花婶婶话匣子一打开就合不上,“真是女大十八变啊!漂亮得跟明星一样。土根真是好福气!这是男朋友吧?多俊啊!”好不容易等桂花婶婶说:“我要回去做饭了,小铃铛,再见!”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夏威夷冲我做鬼脸:“小铃铛,以后我也叫你小铃铛。”我红着脸:“夏威夷,你再说我就不理你了!”我叫杨梅红,小铃铛是我的小名。我讨厌我的小名,更讨厌别人叫我“土根家的小铃铛”。我努力考进大学,努力留在这个城市,就是希望远离那个熟悉的村子,远离那些知道我是“土根家的小铃铛”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新世说     
花泪·鸟语 上节课老师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节课让同学诠释“花溅泪”与“鸟惊心”。学生甲道:“上月国文考试不及格,我爸打我,我哭了。这就是‘花溅泪’。”老师不解:“与花有何关系?”学生答:“不是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么?”学生乙说:“公园里有位老人,常拎一只会说话的八哥来遛达。大家都爱逗它  相似文献   

19.
“给我一杯减肥水,让我一天不伤悲……”一阵浑厚的歌声由远至近,不用说,一定是“张郎”又在吐露心声了。此“张郎”非彼“蟑螂”也,他是我们肥肥的张老师。“郎”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把它加在张老师的后面,就得来了这个雅号。二轮名车“叮铃铃”张老师悠闲地骑着一辆老式“35”自行车进了车棚。我们迎上去问“:张老师,都什么年代了,您还不换辆新车!”“张郎”边小心地抱下车后座上的女儿,边转过身来“:你们不觉得我这辆‘凯迪拉克’很先进吗?现在买都买不到呢!就是能买到,我也舍不得丢下这跟随了我十八年的老伙伴!”我们面面相觑,真是哭笑不…  相似文献   

20.
写下这行字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耳畔回响着孙绍振教授的一句话:“我的感觉就是,这位老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是一般的热爱,而是以自己的生命的全部热情投入到这节课去了。”这是我在参加福建省电教馆举办的“福建省第二届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新老师印象记》后,孙教授给我评课时的开场白。记得当时我流泪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