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胡绳顾颉刚先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开始从事学术活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他逝世的1980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的实践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社会学家,他一生治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著述丰厚,社会影响也很大.他出生在一个动荡不安又鼎新革故的时代:国家危亡、西学东渐,新的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新的社会思潮日新月异.这一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探索着前进的道路.顾颉刚先生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代表".本文欲以他对边疆史地的实践和研究为线索,来探讨其学术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吴越文化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吴越文化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特点,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推进吴越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拟作粗浅的综述和评价,以期对吴越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一、五十年来吴越文化研究的成就位于长江下游的吴、越两个民族,在我国的远古时期,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与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交相辉映,使长江流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又一摇篮。早在三十  相似文献   

4.
张利 《浙江学刊》2001,1(2):143-146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震动一时的"古史辨"学说,其中有关上古帝王世系和五德终始说等理论观点继承了崔述的古史辨伪学说.然而,在治史目的、方法以及构建古史体系上,顾颉刚则另辟史学蹊径,大大超越了崔述之学;并在"五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进一步发扬崔述思想中蕴含的近代因素,在探索真实的古史体系上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禹的传说最早记载于若干先秦的儒家典籍。记载内容互有出入,但基本相同。从晋代起,对禹会天下诸侯的地点即涂山发生争论,对禹归葬的地点也意见不同。最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初王充在《论衡》中的意见,他根本否定禹到会稽的传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于二十年代在《古史辨》一书中提出了与古代汉儒文献完全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禹是南方神话中的人物,这个神话的中心在会稽。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地质学、第四纪学等科学的发展,考古发掘的成就和检测手段的进步,顾颉刚的说法获得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 ,民俗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随之出现。历代学者虽然也对民俗问题多有记载 ,但是民俗学之正式形成 ,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了。而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的晁福林先生的新著《先秦民俗史》 ,则是第一本对先秦时期历史与民俗进行结合研究的著作。历史研究与民俗研究的有机结合 ,是这本《先秦民俗史》的最大特色。本世纪初期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历史学者曾经采用民俗材料进行历史研究 ,顾先生的代表作《孟姜女故事研究》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地位。在这以后 ,尽管在中国民俗学领域又有了很多新的成果 ,但是在二者的结…  相似文献   

7.
郑文先生,字天叔,四川资中县人,生于1910年。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受孙鹰若、全叔傥诸先生所传章黄学派学风之熏陶与顾颉刚、罗根泽诸先生《古史辨》学派之影响颇深。历任中央大学助教,江苏省立江苏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相似文献   

8.
范蠡思想与帛书《黄帝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吴越文化和百越民族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8月下旬在杭州、绍兴召开,为迎接这一国际性的学术盛会,本刊特发表李学勤、蒋炳钊等先生的大作。这些文章分别就吴越文化的学术思想、民间风俗、图腾、百越民族的族源以及《吴越文化新探》一书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认真、深人的研究探讨,视野开阔,立论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助于吴越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故事知名度极高。千百年来,该故事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在广大地区长久流传,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孟姜女故事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民间文艺研究课题,推动了今日孟姜女学的发展。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研究有首创之功,提出孟姜女故事最早可溯源自《左传》,并整理出了该故事的两大系统,即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本文分析评价《孟姜女》的思想内容,不仅关注故事之情节、人物、主题的演变、流传及其原因,还注意到通过这些质素的渐变与社会、历史时代的关系挖掘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雪 《社科纵横》2007,22(7):115-116
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于五四运动之后,以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为代表,大胆地对古史、古书质疑与考证。他们先后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说"、"神话分化说"等。20世纪疑古思潮经历了由辨伪到考信到重建古史的嬗变,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上古史体系的科学重建意义重大。20世纪疑古思潮中体现出的"求真"精神,应当为史学工作者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打上了深深的道家思想烙印.这不是因作者故意以道家思想来解读吴越争霸历史,而是具有坚实的历史和文化依据.吴、越、楚三国接壤,楚人范蠡、伍子胥等先后来到吴越,成为吴越重臣,同时把道家文化带到吴越之地;而且,早期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而使得道家文化在吴越之地容易接受,并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 ,多为帝王所有。在世界历史上 ,只有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个国家的帝王使用年号 ,而其他的国家则没有这种纪年方式。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中国、朝鲜、越南早已不再使用年号来纪年了 ,只有日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继续使用帝王年号纪年的国家。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日本 ,仍采用古老的方式来纪年 ,这种作法颇令世人感到有些疑惑不解。  其实 ,帝王的年号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史学专家顾颉刚先生考证1 ,这个重要制度是从汉武帝的封禅和求仙而来的 ,中国帝王最早年号的创始即是由于汉武帝的获麟之事。当武…  相似文献   

13.
1931年九·一八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出现的民族危机感在知识界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但这些反应却并不一致.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倡导"启蒙运动",相信只有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才能在中国人中培育真正的民族团结和复兴精神;其他的学者则转向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缺少抵抗日本侵略所必需的道德意志和民族认同,赞同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讲中倡导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前者的代表是顾颉刚,后者的代表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邵元冲和反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西山派的骨干分子.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吴越文化?对此,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本文所说的吴越文化,是指江浙一带或太湖流域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方面的内容而偏重于文学。如果我们用当代意识来观照文化历史现象,吴越文化与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总体的其他各分支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具有社会功利性。综观吴越文化发展的轨迹,在政治、经济,风尚习俗以及园林美术诸方面,功利性都比较明显。宋室南迁以后,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成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加之土地肥沃、气侯四季分明,极适宜自然经济的发展。北宋以后,太湖流域的蚕桑产量在全国已名列前茅;而蚕桑的发展和兴旺,又带来极大的功利效应,成为贡品,也带来工艺美术的兴旺。丝织品上各种色彩图案,如龙凤呈  相似文献   

15.
吴越文化和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民族是许多民族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融合而成的,这正象日本民族在历史上长期融合而成一样,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过程,毫不足怪。中国文化同样也是历史上长期融合的结果,它绝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在远古,今中国版图中存在着许多文化类型,择其主要的来说,黄河流域是汉文化,长江中游是楚文化,长江下游和浙闽一带是越文化,或者称为吴越文化。这中间,吴越文化在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学者研究吴越文化,已有较长的历史,有关这种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已有大量出版。但在过去,研究吴越文化的学者多半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等,研究的方法着重于历史文献的查索和考古发掘的论证,收获当然不少,但现在看来,不免还有一些局限性。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吴越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际性的吴越文化学术讨论会也拟于明年在浙江绍兴举行。为迎接这一盛会,本刊这期特刊出何光岳、陈剩勇、郑土有三位同志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分别对于越民族的族源、迁徒过程,吴越民族的社会变迁及国家的建立,吴越文化的个性特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本刊在今后还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欢迎大家投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所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胡文彬先生,赴汉中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后,应邀到西安联大师范学院、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做了学术报告。在胡先生讲学之余,我就《红楼梦》与红楼梦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做了采访。请他给予解答。问: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回顾百年红学历程,你认为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汲取扬弃?答:20世纪是一个既漫长而又短暂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红学同其他古典文学研究一样出现过两个高峰期:一是20年代由王国维、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等老一辈学者创建的新红学,影响深…  相似文献   

18.
徐建春在《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发表《大禹治水神话研究中的新发现》一文,认为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正如顾颉刚所论是产生于越(会稽),而产生原因则如陈桥驿等认为的是卷转虫海侵在越族先民头脑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里曾生活、工作过郭沫若、范文澜、孙冶方、俞平伯、何其芳、钱钟书、吕叔湘、陆志韦、罗长培、丁声树、顾颉刚、侯外庐、胡绳、夏鼐、冯至、贺麟等一批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诞生过许多凝聚中华底蕴和时代精华,对国家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诗画同源,在我国的国画史上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诗人。就拿我省的吴昌硕、黄宾虹两位大师来说,他们不仅在绘画方面誉满中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吴昌硕先生有《缶庐诗存》传世,黄宾虹先生是南社的老社员,他们都是诗人。潘天寿先生同他的前辈一样,既是为人称绝的国画大师,也是不可多见的卓越诗人。因此,我们在注意研究、继承潘天寿先生的绘画遗产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他的诗歌成就。潘先生曾把自己的诗作编为《听天图诗存》(以下简称《诗存》)自费出版,其中所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