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文化研究的热潮,正在中国兴起。这决非偶发现象,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我们面临着创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任务,正在进行改革和开放。一谈到改革,自然就会产生一个在改革过程中认清阻力和开发动力的问题。人们经常议论,改革中遭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阻力来自何方?一追究就追到传统文化里去了。另外还有一个开发动力的问题,我们不能被现代化,不能被动地接受“欧风美雨”,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而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世纪之交的我国现代化内涵和历史进程的大跨度反思。在综合分析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轨迹与中国现代化百年奋斗的历史曲折之后 ,论证“现代化”是一个涵蕴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全球性发展过程 ,后发展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但不能背离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去“照搬外国”的制度模式 ,更不能走“全盘西化”的“依附性现代化”道路。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已经取得全国亿万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同 ,迎来了中国现代化走向胜利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內容就是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是创建新的中国文化。新的中国文化当然和旧的中国文化有很大的不同。“革故鼎新”是文化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如何改旧创新呢?改旧创新是否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呢?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列宁在谈论无产阶级文化时曾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沒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传统向何处去?这似乎是一个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俱来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忧着中国的思想文化界,至今沒有一致的意见。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之所以如此,原因当然是相当复杂的。但沒有一个客观的具有导向性的目标,可能是个主要原因。我认为,要回答中国文化传统向何处去的问题,不能凭借激情,不能依据对文化传统的价值判断,而应当运用科学的理性,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探索中国文化传统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历史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前几年高喊“全方位移植西方文化”,“整体性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可是科学终应该以事实为根据,单靠激情与冲动,是无法推动我国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为了尊重科学与历史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通过中外的历史,来考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我们目前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一国两制”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和贯彻,与经济体制改革、改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连的一场文化研究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重新评价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热门中的“热点”是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凸现出来的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恢宏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文化建设更不应当割断历史。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鼓吹“全盘西化”、大搞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一股“传统文化热”正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尤其是教育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  相似文献   

8.
[提要]小康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小康社会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来源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展现。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小康社会的历史,就应该将其放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宏观视角中去解读,从而厘清百年历史发展脉络。回望历史,就是为了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小康社会思想实践的经验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论、实事求是的路线论、党的治国理政建设的能力论、改革发展的动力论、共同富裕的目标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论。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独创性的意见。我从中学习了不少非常有用的东西。我在这里不详细去叙述。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讨论中国文化,往往就眼前论眼前,从几千年的历史进行细致深刻的探讨不够,从全世界范围內进行广阔的宏观探讨更不够腋鋈司醯?探讨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几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们居住于其中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我们必须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 ,绝大多数人都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而很少有人考虑现代化的目标本身意味着什么 ,它究竟是不是中国选择的最好道路 ?现代化当然是中国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而且我们也正热火朝天地在这条道路上狂奔 ,但它是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如果是 ,我们就必须忍受工业化所可能有的一系列后果并付出不可避免的代价 ;就必须忍受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一统”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下走向调零 ,把它看成是垂死挣扎的传统在历史的进步中被淘汰。然而在今天 ,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 ,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了 ,我们是否必须这样 ?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是近现代文化界几经讨论的重要问题。晚清的新学旧学之争,“五四”前后的中西文化之辩,三四十年代的“本位文化”与“西化”、“工国”与“农国”的大讨论,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历史文化课题的表现。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学术界、文化界的兴趣。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意见:(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否现代化的障碍?(二)、中国文化近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是其生存、发展、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修课。综合分析文化传统的优点和缺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公认最科学合理的选择。然而,文化传统却不是一个已经成熟、最终定型了的“烂苹果”,可以简单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活”的生命系统。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现实需要和能力,“从我出发”,才能在创造性的建设中,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未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先声明一句:对于“文化”的含义的理解五花八门。我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一切优秀的东西。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历史上所谓现代化,是指当时的“现代”,也可以叫做时代化。所谓现代化或者时代化,必须有一个标准,这就是当时世界上在文化发展方面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既然讲到世界水平,那就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事情。因此,不管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总是同文化交流分不开的。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以及现在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现代化或者时代化一个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进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对于传统文化,也要批判继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动。原封不动就失去生命活力,人类和任何动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继续生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20年文化讨论的反观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直接目的在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寻求动力支持的文化讨论热仍然经历了讨论之初就有学者提出要竭力避免的对传统文化"否定-肯定-又否定又肯定"的三段式循环.沿二元对执的理路去为现代化寻找传统中的支持因素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指望文化讨论能像工匠从工具箱中找出工具那样从传统中为现代化找到什么动力支持.文化讨论对现代化是有意义的,但此意义就存在于对传统文化无休止的讨论之中,一劳永逸的成果本身是非存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提出新的思路和要求。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首要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的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要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靠什么?出路在改革,改革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通过将现代性不断植入传统进而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自主选择而使自己的发展步入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行列的过程。传统与现代、中方和西方等不同文化在当代中国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相遇并会引发文化矛盾和冲突。从本质上说,这种冲突昭示着中国文化正在面临着一场由转型而引发的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当代重构,意在使我们能够站在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觉地审视定位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努力重塑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特质要求的自信包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刘晓波以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来审度我国的传统文化,充分表现了他自诩的“深刻的片面和极端”。他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尽是黑暗、绝望和幻灭,这就引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刘晓波否定论的核心是“传统绝望论”。他用历史虚无主义的观念审度一切传统,把传统的文化视为一块牢不可割的铁扳,在一个文化传统的整体中,不能分割,往往糟粕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