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曾朴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对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堪称近代中国之最。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他对浪漫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据所见资料统计,曾朴所译雨果作品共19种,其中长篇小说《九十三年》(今译《九三年》)、《笑的人》(今译《笑面人》)2部,戏剧《欧那尼》、《枭欤》(又译《吕克兰斯鲍夏》)、《银瓶怨》(又译《项日乐》)、《吕伯兰》、《钟楼怪人》等12部,散文《歌那尼出幕的自述》、《恋书的发端》2篇,诗歌《童》、《愤激》、《我的恋书》3首。可见,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第一人。“选择各时代、各国、各派的重要名作,必须遄译的次第译出”是曾朴从事翻译的基本主张,“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作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是曾朴的创作原则。因此,他译介雨果,也师从雨果。对雨果的广泛接受和借鉴成为曾朴创作的重要特色。在曾朴的作品中,读者时常可以窥见雨果精神的存在。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创作领域,而且深入到题材、主题、创作方法、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的第一人。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译介雨果,一是晚清社会政治变革的时代要求,二是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三是曾朴本人在政治思想、文学观念、个性气质等方面与雨果有着惊人的相似。曾朴译介雨果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雨果是20世纪初较早为中国翻译界所关注的外国作家之一,本文对雨果作品在旧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雨果小说的创作方法入手,论述现实生活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给雨果作品带来的奇异色彩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曾朴的译著及版本,指出曾朴不愧是近代译介法国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虽然在文学史上以晚清小说家知名,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重登新文坛,创办真美善书店与《真美善》杂志,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翻译和出版活动参与到新文学建设之中。在真美善时期,曾朴自觉融会自身的中西文学修养,创作了小说《鲁男子·恋》,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肉与死》。在《鲁男子》的作品主题、言语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曾朴既受到《肉与死》的启发,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从中可以看出曾朴创作与翻译活动的自觉对话。  相似文献   

7.
曾朴对域外的想象主要体现在《孽海花》中,其想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西方人的社会风俗和性格特征;二是西方的思想观念,包括对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和虚无党的介绍等。曾朴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孽海花》中的域外世界,缘于他对法国文学的研究,及长期生活工作在租界地的经历。虽然曾朴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来转变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但考察《孽海花》,其中仍不乏大量的传统叙事手法,以致其域外想象最终沦为本土化书写。  相似文献   

8.
曾朴教育思想初探沈缙"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一道大桥梁",清末明初的著名作家曾朴华,又名曾朴.后改孟朴,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市人。殁后,吴县元曲专家吴梅以曾朴所著的两部小说书名书成"平生事业鲁男子,一代风流孽海花"的挽联,概括...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特别是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根据一定的文艺思想进行创作的,雨果也不例外。雨果作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公认的领袖和最杰出的代表,不但以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确立了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以他一系列出色的浪漫主义文论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正确评价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论,不仅对于了解雨果本人的创作和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究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多年的现代文学研究,确立了李人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开拓者地位。实际上,中国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开创者是曾朴,而完成者是李人。曾朴与李人,均师承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和独立的历史叙述,创作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演义正史、叙写英豪、表现正统道德完全不同的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由于社会文化原因,曾朴、李人的历史小说模式,并未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主流。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更多是茅盾式的"社会剖析"形式;而历史小说创作,则基本回复到五四前的传统历史小说套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