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在高平台上持续发展,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始探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配套服务体系——五级网络管理体系,家长功能支持保障体系,家庭寄养专业评估体系,特殊教育体系,康复训练、指导、培训综合体系。其配套服务体系的运行在维护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满足寄养家长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一年来随访观察和本次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将寄养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初期或离院时的状况同寄养近一年后的状况对比。从儿童的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提出,在家庭寄养的不同模式中,社区家庭寄养的形式更有利于产生家庭寄养与社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现家庭寄养与社区的整合。继而以“昆明模式”社区家庭寄养的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家庭寄养与社区如何通过双向互动作用实现整合。  相似文献   

8.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该项政策的推进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特点,充分关注了孤残儿童成长的需求。而在实际寄养工作管理中,对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乳娘”(寄养家长)相关支持其实远远不足,这将会影响到家庭寄养的可持续性及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呈现案例、进行讨论,试图为“乳娘”建立支持系统,以促进孤残儿童成长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春节前夕,已全面实施家庭寄养的山西省运城市社会福利院,把鼓励寄养家庭寄养孤残儿童、关爱寄养家庭生活当作做好寄养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专人、分片包户慰问寄养家庭,为他们送去了三道“年礼”。  相似文献   

10.
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始于1981年。当时为了缓解孤残弃婴(特别是女婴)过多的压力,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尝试性地开展了家庭寄养工作。至1995年正式开展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工作时,已有近两百名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健康地成长。1997年,在"浩德"国  相似文献   

11.
让康复进入寄养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琼 《社会福利》2003,(12):42-43
从1996年底至今,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已走过了8年的历程,这项工作从试点、摸索逐步向不断规范、日趋专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将“引导式教育”的工作理念与寄养康复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家庭寄养连环承包工作制度,形成了家庭寄养工作中独具特色的小组活动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让康复从机构走向寄养家庭,赋予了“北京模式”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4,(4):1-1
《收养法》实施后,促进了我国收养工作的发展,使大多数孤残儿童找到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家庭。经过多年的实践,儿童福利事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家庭寄养为主,多种供养模式并存的社会化发展之路。相对于集中供养,家庭寄养的优势日渐明显——孤残儿童的最大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寄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得以升华,“家庭”资源实现充分开发。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现收养孤残儿童560余名,其中家庭寄养儿童231名(城市11名、农村220名),占全院收养儿童总数的41%。在寄养儿童中,残疾儿童占96%。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尝试开展家庭寄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依据本人在济南唐王镇Z村家庭寄养基地的长期志愿服务,以及于2009年月7月对济南Z村家庭寄养基地调查的资料,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效果以及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淳朴、自然、温馨的寄养环境、富有爱心的家庭氛围对孤残儿童生活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农村的环境也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普遍加强,并在寄养过程中使他们找回了曾经缺失的亲情和社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一篇名为“等待中的孩子”的文章问世,一时间家庭寄养在英国变得轰轰烈烈,大量孩子被长期家庭寄养。中国目前把孩子安置到寄养家庭的热烈场面与英国当时的场面是非常相似的。  相似文献   

16.
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在家庭寄养过程中,认真做好儿童福利机构程序性、技术性工作的同时,从“一切为了孤残儿童,为了孤残儿童的一切”的宗旨出发,积极探索保障孤残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后合法权益的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寄养在儿童医疗、康复、教育、心理发育等方面的优势。他们认为:首先,应选柽有能力保护孤残儿童权益的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的成员在文化水平、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一年来随访观察和本次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将寄养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初期或离院时的状况同寄养近一年后的状况对比,从儿童的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19.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继2000年10月推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后,于2001年1月又启动了城市家庭寄养。十年来,该院将"以孤残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始终,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在寄养儿童的档案管理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使寄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孤残儿童”兼具“孤”和“残”的双重特征,需要特殊照顾和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是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寄养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寄养孤残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应当坚撩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尊重和激励自我发展的潜能,注意评估儿童个别差异,强调因材施教。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中,总结出寄养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种形式:集中培训、经验分享、社区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和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