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雅趣     
从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而不庸俗的美的事物和行为(文艺创作、文艺鉴赏、环境布置、习惯爱好、言谈举止等)中显出的审美情趣,称之为“雅趣”。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对“雅”推崇备至。古代帝王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即名“雅乐”。例如周代的雅乐(天舞)儒家把它奉作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的功德。雅,也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诗经》中,它是一种具体的诗体,后来又  相似文献   

2.
陈高华 《学术探索》2005,(6):124-129
宫廷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的宫廷乐舞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元代的宫廷乐舞有雅乐和燕乐之分。雅乐基本上是前代的延续,燕乐则具有多种民族文化成分,反映出时代特色。元朝宫廷乐舞的建立,与忽必烈推行汉法有密切关系,是汉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一部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大成之作,其中的每篇诗章都是一幅完美的乐舞画面,表现为诗、歌之韵律,乐、舞之节奏合为一体。广义上的乐舞为六代乐舞之名;狭义上的乐舞则专指具体的舞名。在乐舞的形式上,又可将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通过人体肢体的动作而表达寓意;武舞则通过持兵器之舞而传达威武之意。《诗经》中乐舞的作用,主要为统治者祭祀、祭祖而歌功颂德,也通过乐舞教化民众以移风易俗。乐舞文化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尚舞的社会之风。  相似文献   

4.
先秦文献在传承过程中因为用字习惯的改变,出现过一个以“雅”代“夏”的过程,所谓“雅”“夏”二字的同音假借关系,并不是“雅”字替代“夏”字成为《诗经》类名的原因,而是对“雅”代“夏”这一结果的解释。战国末年、秦汉之际的“书同文字”与文本转写,正是与诗乐相关联的“夏”字被“雅”字替代的关键时期。就《诗经》而言,“雅”何以为“雅”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夏”何以为“夏”的问题。作为中原正统音乐的“夏(雅)乐”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政教功能,在“雅(夏)”与“政”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雅歌与雅诗相继出现并与王政深度结合,充分发挥“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过程中,在周代礼乐制度中居于核心正统地位的雅乐传统才逐渐确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在后世影响深远的“雅正”思想。  相似文献   

5.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腹地,襟江带淮,西承中原,东附沿海。安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溯五十万年,人类的祖先“和县猿人”已生活在江淮丘陵,在原始社会之初,淮河流域已进入农业开发阶段了。自秦汉以降,安徽的经济开发,由此向南推进,经济重心亦逐渐南移。安徽地势扼要,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自秦汉以来,是历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政治统治的腹地。安徽的地理位置,安徽的历史发展,制约着安徽古代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秦汉赋税立法之比较张洪林,李东方(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重庆市涉外律师事务所)马克思指出:“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的存在”,它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生活的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源泉”。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把赋税看作国...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持续达四百余年之久的封建的统一王朝,其所建立的制度影响及于此后的二千余年,对世界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亚洲;其所表现出的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在以后的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一再重复出现。因此,秦汉时代可以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明发展,概括地说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代盛行的歌舞很多,最著名的有《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三大名舞。 《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阵舞》,是唐代宫廷乐舞。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破灭刘武周,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之曲流传。”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后,曾命吕才协音律,魏征等制歌辞。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又亲制《破阵舞图》,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舞有三变,每变四阵,共52遍,有来往疾徐击刺等形象,并有萧管鼓合奏、歌者合唱。该音乐在汉族清商乐基础上吸收了龟兹乐成分,是唐最著名的歌舞之一。  相似文献   

9.
汉文帝与历史上的"德治仁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斯风 《河北学刊》2002,22(3):146-149
“德治仁政”是古代中国人所希冀的理想目标。按照儒家的观念,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惟仁者宜在高位”,主张以统治者个人的高尚品行来影响和治理天下。综观周秦至清的历代王朝,能够与所谓“德治仁政”相联系的,惟有西汉王朝的文帝时期。而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又有着其复杂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浅析“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影响深刻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从历史上看,最■“贱商”的是孟子,孟子把商人叫做“贱丈夫”(《孟子·公孙丑下篇》).“重农抑商”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基本形成的,到秦王朝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在一些具体方法措施基本  相似文献   

11.
<正> 秦汉以后,中国有四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即:十六国北朝,唐末五代,金、元阶段,满清时期。在此期间,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格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盛行的戏谑风气促进了俳谐文学的发展。中国很早就进入了阶级社会,从商周到秦汉,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严肃。“君臣无戏言”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准则,君主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就是“不好戏弄”(《国语·晋语》8)。历代汉族王朝固然不乏滑稽诙谐之士,但少  相似文献   

12.
历代雅乐不相沿袭,北宋宫廷雅乐频繁改作,前后经历"六变",主要体现是乐律的改革和形器之变。除太祖年间乐制改革重树了唐末以后废坏的乐制体系外,其他五次改革,均是在否定前制基础上的创新。雅乐多变及其试图标新立异与当时的思想变革相联系,包含着宋儒对理想制度的追求。宋代的乐制改革,实则是现实政治力量频繁变动的结果,既符合这一时期"法令议论"的主题,亦显示出乐制在北宋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史学界由于对确定我国历史上疆域的标准认识不一,因而对今日领土上的古代民族哪些是中国民族,哪些是外族,也随之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宇内的古代民族,都是国内民族,不同意把汉族或中原王朝版图外的其他兄弟民族视为外族。另一种意见强调,中国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的中国民族应以我国历代中原王朝的版图为限,或说只有“当时已经与汉族融合或归入汉族王朝版图的”,才是国内民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实践活动源远流长,也就是前人常说的“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但是,时至今日,很多学者仍然在研究中把古代行政管理制度完全等同于官制,即各项官职的简单相加,不承认历代王朝尤其是汉代以后行政管理的系统性。本文拟以巩固的大帝国——汉代为例,说明我国行政管理中重要一环——编制管理在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5.
近来,学术界多把民国初年南军自裁与被裁,看成是黄兴的失误。揆诸史实,我认为,实讹传误断。一、南军自裁是孙中山的决策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一例外的是,较大的战争或动乱之后,新王朝的统治者即面临兵额超员急需整顿裁汰的问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的“解甲归田”、“实边”,以及采用“军屯”等消纳过多兵员的措施,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制定和实施法律看作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在《旧唐书·刑法志》中,就将法律视为“安民立政,莫此为先”的大事。因此,每当统治阶级建国以后,无不迅速制定本朝律令,抓紧恢复法律秩序。 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就曾制定过一些法律。据说周穆王时就制定了五刑三千条。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地主阶级刚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后,也都纷纷制定和颁布法律。魏相李悝还曾“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唐律疏议·进律疏表》)。商鞅变法,又把《法经》搬到秦国施行并加以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  相似文献   

17.
篆字是书体的一种,在隶、楷各体中使用的历史最早也最长。 在秦汉文字发生“隶化”以后,汉字的发展主流是简化。而官印系统的篆文却在印章中霸据二千余年,并且逐渐趋于复杂化。解决这个问题,对认识古代官印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所潜在的审美价值,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一) 庄周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部书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郭沫若同志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鲁迅与庄子》)秦汉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又何尝不是如此?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儒、道、法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家。庄子正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二千多年来,它的哲学思想吸引着历代的思想家,今天,《庄子》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9.
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秦汉开始,中原中央王朝就对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经营与开发。但是,历代统治者治理西南边疆的思想观念并非平面化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甚至反复的长期历史过程。明清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前后相承的两个政权,继承了汉唐以降的治边思想,逐渐形成系统并日渐走向成熟。由于统治者的民族身份及其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时代问题不尽一致,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治边思想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20.
《广西壮族文学》(1961年版)将壮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一、远古文学(秦汉以前),二、古代文学(秦汉至1840年鸦片战争);三、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四、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至今),这种划分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古代部分是直得商榷的。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