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是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师,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巨匠,更是“学行高,兼综中西,可以师多士”(马其昶《吴先生墓志铭》)的一代大儒。吴汝纶先生给予中国文化的贡献,正像吴北江所评价的那样:“近五十年间(从20世纪30年代前推),北方风化之转移,人文之兴,自先公知深、冀,守天津,启其端及莲池十载而极其大成,驯致有后来今日之盛,此天下所共见也!”(吴闿生《吴门弟子集序》)  相似文献   

2.
宋刻宋元递修本《补音》、《国语》都有阙笔为讳的现象。寻检之下发现,《补音》阙笔为讳而《国语》本文不阙笔者10条,《国语》本文阙笔为讳而《补音》不阙笔者14条,总共涉及“胤”、“敬”、“儆”等15个字。这15个字在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和其他《国语》各本的阙笔情况表明:递修本、金李本等公序本《国语》和黄刊明道本《国语》较多地保留宋讳,张一鲲本以后除了少数的几个字如“桓”字等尚保留阙笔为讳的习惯外,其他的就完全改回本字。  相似文献   

3.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为“桐城派”的开山祖师。关于方苞的科名出身,清代的有关文献多谓其为康熙年间“进士”。如清·钱仪吉《碑传集》卷二五雷《方望溪先生苞行状》云;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举乡试第一,丙戌(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榜未发,闻太夫人病疾,遽驰归。清苏停元《方苞年谱》(《方苞集》附)云:(康熙)四十五年,先生年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届殿试,朝论翁然,推为第一人,而先生闻母疾,进归。李文贞公(光地)驰便留之不得。…  相似文献   

4.
读邱达民先生《琼台诗话评注》洗心福,王翔海明代开创了海南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其中“颖悟绝伦,无书不读,……国朝大臣律己之严,理学之博,著述之富,无有出其右者”(《明名臣录》)的邱浚无疑就是这座高峰的屋脊人物。邱浚(1420—1495),字仲深,...  相似文献   

5.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6.
杜甫写诗近三千首,留传下来的也有一千四百余首,社会动态、田园花卉皆有吟咏,唯独没写海棠。苏轼说:“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这是为何?因为他母亲名海棠。《古今诗话》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相似文献   

7.
王刚 《山西老年》2020,(3):57-57
苏东坡17岁时奉父母之命,与进士王方芳龄15岁的女儿王弗结婚。婚后二人恩爱情深,从多年后王弗病逝,苏东坡作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就可以得知。苏东坡写道:"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相似文献   

8.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与程瑞君先生商榷鲁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95年第2期载程瑞君先生《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一文(下简称程文),指出李白《静夜思》诗中的“床”字应是一种坐具,而“肯定不是睡床”。古代汉语中的“床”字...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苏轼所谓“自是一家”小词并非《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转变词风是从离杭赴密时开始的,他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就是一个标志;苏轼的“自是一家”说是在其探索期、发展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是一家”不仅仅是“豪放”一家,“豪放”二字不足概括多种姿态的苏词。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散文,主要是议论文,“博辨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深微而后止”。(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自北宋嘉祐元年(1057)苏洵入京谒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由于欧阳修的赞赏和奖掖,和次年苏轼、苏辙二子以少年同列进士高等,遂使“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 (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进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经过元、明、清,逮至现代  相似文献   

11.
汪全泰及其著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全泰,字竹海,号子纯,又号铁孟居士,人称大竹先生。生年不详。关于江全泰的籍贯,有四种说法:其一,(周氏遗书)卷九“子纯问政”章注日:“子纯出婺州汪氏。”“婺州”原为浙江金华县治。其二,王季樵《铁孟居上诗钞·序》云:汪全泰“派传越国,著籍真州。”“真州”即江苏仪征。其三,《友声集》丛书本《铁孟居士存稿》署“仪征汪全泰大竹著”,《(续纂)扬州府志》卷九《汪全泰传》亦称之为仪征人,刘大绅所编《龙川先生诗钞》附录二《汪大竹先生诗一首》亦题日:“先生真州人”。其四,《龙川夫子年谱》载“婺源汪大竹,故积学…  相似文献   

12.
最近,整理校读唐碑的一些拓片,发现一通《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其中记载墓主孙义普生平时,有一首薛道衡的诗。墓志写道: 君讳义普,字智周,乐安人、……以明经擢第,释褐魏州昌乐县令。 子承景,至孝。……上元之岁,从宦河东,奉以之官。……粤以二年正月二日,终于官舍, 春秋九十有三。未终之前,若有神应,恒咏薛开府诗云:  相似文献   

13.
《圆明字轮四十二字诸经译文异同表》梵汉对音考订刘广和(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一罗常培先生在《梵文颚音五母的藏汉对音研究》文末附了两个表,他说:泰县缪子才先生(篆)在他的《字平等性语平等性集解》后面列过一个《悉昙字母表》,我就他所收的材料加以增...  相似文献   

14.
(一)辞书不宜言“本字”说 在《辞海》(未定稿)及以后的修订稿中,有“甲,‘乙’的本字”这样的说法。如语词分册第三分册修订稿最后一次校样中,有如下几条: (1) “生”的本字。《集韵:十二庚》:“生,古作‘ ’。” (2)冒“帽”的本字。《汉书· 不疑传》:“ 黄冒。” (3) “暴”的本字. (4)绔“ ”的本字。 (5)欧 “呕”的本字。 (6) “ ”的本字。参见“ ”。 (7) “ ”的本字。 (8) “ ”本字。《玉篇·口部》:“ ,犬吐。亦作 。” (9) “ ”的本字。 (10) “截”的本字。 (11) “ ”…  相似文献   

15.
传奇剧《连环记》的作者是谁,似乎是个非常明确的、无需讨论的问题。1954年古本戏曲丛刊编刊委员会所辑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第五十四种,“据长乐郑氏藏钞本影印”的《连环记传奇》,署“明乌程王济雨舟撰”。傅惜华先生《明代传奇全目》称:“王济,字伯雨,号雨舟,自称紫髯仙客,晚号白铁道人。浙江乌镇(湖州)人。……传奇作品,仅知一种,尚传于世。”接着著录《连环记》及其现存版本,包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①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也将《连环记》归之于王济,关于王济的字、号及生平简介与《明代传奇全目》大体相同,推指…  相似文献   

16.
在宋朝科举制度史上,苏轼的《议学校贡举状》以极力反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而著名。因此,《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选载了这篇奏疏。《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又予以节录。这篇《议学校贡举状》究竟于何年奏上?史料记载颇为歧异。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写道:“[熙宁]四年,介甫欲变更科举,上疑焉,使两制、三馆议之。公议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苏轼议,意释然矣。’”宋人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即承袭此说。《东坡奏议集》卷一  相似文献   

17.
“卧薪尝胆”是著名的成语。这四个字连用,大概最早见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苏轼自称)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它的渊源,现今通用的辞书大都作如下表述:典出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相互征讨不息。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夫差打败,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身心受尽凌辱折磨被赦归国。为复仇雪耻,夜晚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以此警策自己勿忘国耻,明志复兴。多年来,笔者一直尊崇此说,但前些时偶翻《史记·越王勾践世…  相似文献   

18.
苏轼曾在宜兴置有田产,周必大《益公题跋·书东坡宜兴事》记述甚明。然此田产何时买得呢?王宗稷编的《年谱》,付琛编的《纪年录》都没有说明。今人宗典认为,苏轼宜兴田是在熙宁七年买得。同时,宗典以此为据,兼对苏轼的三首诗词的编年提出“纠缪”。(《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宗典所说实误。为补苏轼行年记载之缺,避免以讹传讹,作此考辨。元八年.御史黄庆基上章弹劾苏轼,其中涉及他买田宜兴的问题,苏轼有辨谤札子,力辨其诬。文不甚长,具引如下:……庆基所言臣强买常州宜兴县姓曹人田地,八年州县方与断还。此事原系臣任…  相似文献   

19.
李衍柱先生的《诗与美:生命的圣火》(以下简称《诗与美》),是山东友谊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第七辑中的一部。该书萃选先生1978年以来的学术章著,共266千字,虽难现先生学术全貌,但也称得上是先生数十年拓荒与朝圣之旅的学术侧影。  相似文献   

20.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孟东野条称:“郊字东野……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旁,命酒挥琴,徘徊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解放前后的一些年谱、文学史,多用“辞官”之说。证诸史籍,这种说法是不确的。《唐才子传》中所说的“辞官家居”,不见于新、旧《唐书》的孟郊本传;亦不见于更早的《贞曜先生墓志铭》。韩愈写墓志铭,常因过分颂扬死者而遭后人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