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构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内生驱动机制,既是新时代定位学科基础作用和顺应教育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展现地方特色优势、助推社会发展、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本文系统研究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现状,阐述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的一些成就、存在的一些问题、问题的成因分析,并努力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系统构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内生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策略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若干有利因素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机遇,提出了调整学科结构,适应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以重点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带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积极营造学科文化,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等若干战略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科建设是培育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西藏高校在藏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立足于学科基础和特色资源,利用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不断推进学科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总结回顾了西藏三所本科院校藏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势态与成就,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藏高校藏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色高校的学科评估结果分析而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学科是体现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直探索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该论文基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某一学科的各参评学校信息和多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数据,多维度分类统计,重点对评估结果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论,提出了学科建设应坚持系统思维、瞄准内涵寻找突破、加强质量意识、建立宽松氛围、开放合作共享的观点,最终形成特色优势,提升竞争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文章以地方"211工程"高校太原理工大学为例,在对其学科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基础上,提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体系建设的相应对策,即要做到科学定位、理顺体制机制,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创新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流既是一种水平,也是一种追求,"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地方高校的积极有效参与.地方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寻求以"本"为本、"应用"为先、"地域"特色的学科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学科建设梯队层次,突出重点、优势鲜明,变以往求"全"求"综"为求"专"求"精",进而构建自主创新的学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地方骨干高校是区别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一种高校类型。这类高校在办学历史、学科基础、行业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发展优势,但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学术创新、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这类高校要坚持地方化特色化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构建优势学科集群,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突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创新引才育才方式,探索多方共建机制,以走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8.
民族法学作为中国化的一个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民族法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民族法学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影响了民族法学学科建设。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如能和民族法学学科紧密衔接,将加快民族法学学科的建设步伐,增强民族高校法学的专业特色优势,实现其办学宗旨与功能。因此,加强民族法学学科建设及民族法学教育是民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从战略高度谋划高校学科建设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科建设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把教师与学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今世界,学科已经成为高校水平、地位的代表和象征,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大战略.从全面分析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出发,概括了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模式,并从实践操作层面上,提出了加快高校学科建设的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派的境遇以至学派意识的缺失,非常突出地暴露了我们鄙俚之极的学术现实。然而,"学派"共同体机制对于理论和学术创新,对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甚至决定性意义。学派发展的严重滞后是我国整个学术界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地方高校学科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学派"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成效,具有其他"学术共同体"模式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培育和发展学派是地方高校在学术影响和学科建设上有所作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自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以来,教师教育本土化趋势日益增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教育形式纷纷涌现,教师教育改革呈现区域突破的特质:幼儿教师培养"自成体系";地方院校免费师范生教育"相继崛起";农村地区教师发展"深受重视"。为推进整体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高水平院校应承担幼师培训重任、在更多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生制度、试行教师定向培养机制、实行教育实验区。  相似文献   

12.
卓越教师的实施是基础教育与高师院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卓越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历经四个时期:初级阶段、有效能阶段、高效能阶段与形成阶段,四个阶段的卓越教师培养具备不同的标准与要求。高师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培养需要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设计等。高师院校在培养卓越教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方法:河北工程大学立足邯郸市地区发展特点,培养适应实际需求,为政府决策,为企业创新,为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价值所在。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区发展特点培养人才,才能建立其独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的市场竞争力。结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发展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值得进行推广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科学制定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通过文本挖掘与分析,系统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从早期萌芽到创新发展等阶段的内容特征、总结演变经验,以期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回顾建党百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立足于国家发展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发展实际的道路.在未来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制定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增强问题意识,确保政策价值的应对性与引领性;丰富政策主题,促进政策内容的精准性与全域性;借助载体,增强政策环境的保障性与共生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照科学发展观理论,针对我国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讨论了高校实现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高校图书馆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分析了图书馆与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之间的联动关系,并指出了高校图书馆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服务手段,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的规划建设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强统战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统战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得到扎实推进的关键环节.在分析地方高校统战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地方高校统战文化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地方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思路、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准确定位为起点,立足市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归宿,构建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为线索,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腐败问题也如影随形,漫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清除腐败,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将廉政文化引入大学校园,和大学里的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将培养清正廉洁的健康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可以使高校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还可以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廉尚洁的文化意识,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认同感和约束力,以实现消除腐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校目前的廉政形势分析入手,找寻一条廉政文化进高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要确立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