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中山的国际法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力图改变中国的“半独立国家”的状况,维护国家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提出了“不平等条约”的法律概念,对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平等权,财产权和人身、人格权,并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人权法概念。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的国际法思想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到十月革命后外交政策演变的原因、经过和内容。文章指出,由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图换取国际援助,到以俄为师,反对帝国主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反映了孙中山逐步成就为一个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战士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而奋斗终生 ,他的废除西方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是他谋求祖国独立和强大斗争中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有关孙中山思想的研究领域 ,少有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对孙中山“废约”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过程作一简略叙述和分析 ,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并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达致不仅是全体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结果,也饱含了孙中山等国民党精英早期的政治智慧和宪政追求,如1924年前后的广州国民政府所作的外交抉择和创新三民主义的宪政努力。其中,战“关余”、平定商团叛乱、誓师北伐、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就是追求中华民族主权独立与民主宪政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晚年北上、病逝,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为此而举行的追悼活动,均为中国近代上史的重大事件。 北上及其目的 1924年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推翻了曹锟的北京贿选政府。于是,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谈建国大计。孙中山按照既定的对内召开国民会议,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用以消除军阀割据,争取民族独立,达到国内安定和平的政治目的方针,毅然决定北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否定了所谓孙中山1924年11月北上是应冯玉祥、段祺瑞邀请的说法,认为孙氏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主动北上的。第一,冯玉祥等发动的北京政变,给统一中国造成了有利时机,为此孙中山“践”北方同志之“约”而北上;第二,北上是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和平统一中国所作的最后努力;第三,北上主要是要宣传三民主义,使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更加深入人心;第四,北上是为了召开国民会议,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和民主;第五,北上也是发展国民党党务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与不平等条约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7-18世纪,不平等条约概念曾经为西方国际法的经典作家们所讨论,但是在19世纪被遗忘。20世纪以后不平等条约概念的复活,是从中国开始的。1906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在深刻理解主权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不平等条约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弘扬,带动了中国人使用不平等条约概念。不平等条约概念真正在中国广泛使用,是在国民革命兴起的过程中,而孙中山在其中发挥了致为关键的作用。不平等条约概念是孙中山留给20世纪中国的一笔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8.
1924年至1927年的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联是“当时唯一援助中国解放战争的国家”,这种援助(尤以军事援助为突出)直接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的进程。一、苏联对孙中山国民党早期的军事援助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苏维埃政府两次发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声明废除帝俄与中国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建议恢复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苏联政府与中国南北各大政治力量开始了全面的接触。1920年8月苏俄远东共和国的优林使团抵达北  相似文献   

9.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所进行的最主要的外交活动。它取消了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是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订新约运动有着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改订新约运动具有不彻底性。文章试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作一考察和分析,以求对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观念与近代中国法律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治者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的史实使国人尝到了对己“不平等”的苦头,于是,传统的以“刑”为轴线的法体制、法观念开始向近代转型。由此现之,虽然清末立法改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为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有意识地向西法靠近,并与西方的国际法接轨,无疑是中国近代法制转型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北洋政府修改不平等条约的政策和措施,不仅影响了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而且成为影响其内政的重要因素。巴黎和会上的对德和约成为各派相互攻击的重要理由,华盛顿会议上的山东问题引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而修约外交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削弱了北洋政府政治统治的威信。  相似文献   

12.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源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以及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其主要内容有: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的统一必须是完整的统一;和平统一是主要的统一手段,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以市场统一和交通统一来促进国家统一。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论述可以说都是围绕鸦片贸易展开的。马克思对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三者问的内在联系作了具体深刻阐述,他认为,鸦片贸易是相对于一般商品的"合法贸易"而言的,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全方位的痛苦和灾难,给英国创造了高额利润,最终导致鸦片战争;英国为了将鸦片贸易置于安全、稳固和永久的基础上,战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无疑鸦片贸易对中、英两国的影响都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现代化基础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历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之旅中由隐形线索到显性逻辑的发展。中国先进分子的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首先开启了关于中国梦的探索之旅。其立足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层面进而扩展到经济维度的西方现代化,最终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而遭受失败。“一体两翼”的中国梦切入民众实际社会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应有之义,蕴涵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现实图景,浓缩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人的美好愿景和前瞻性奋斗目标,是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探索,体现了对中国发展阶段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但是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以及把前苏联领导人的观点神圣化的影响,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被判断为“主观社会主义”。尽管如此,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和邓演达对落后中国的对外开放问题,包括其原因、原则和具体内容均作了可贵的探索,主张中国利用外国的资本、人才、先进技术和经营与管理方法来振兴中国实业;同时要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惠、结合中国实际、有利于中国财政与工人等原则。这不仅在当时中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日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的爱国巨匠,不仅有系统的革命思想,也有相当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提出了"平均地权"、"兴办实业"的民生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因其理想主义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传承与发展孙中山等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成功地化解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了民生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