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ESDA的吉林省生态效益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评估及生态补偿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笔者利用ESDA和GIS技术,揭示了吉林省市县生态效益分布规律,同时结合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聚类分析,描述了吉林省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关的生态补偿建议。研究表明:吉林省市县生态效益价值是可观的;吉林省市县生态效益Moran’s I为0.05,Z值为2.9,说明其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具有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LISA分析和Moran散点图等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都说明了生态效益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并且显著性很强;吉林省市县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集聚分析结果,揭示出生态补偿区划类型,同时为出台相关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46-556
基于PSR模型构建吉林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求取综合指标权重。其次采用TOPSIS法计算森林生态安全指数并使用区位系数进行修正,评估吉林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最后通过Moran’s I统计检验吉林省县域生态安全指数的全局自相关与局域自相关。结果表明:吉林省县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好,县域分布不平衡,东部森林生态安全性高于西北部高于中部;2004年至2014年,1/2的县域森林生态安全指数有较小幅度的下降;吉林省森林生态安全指数存在空间相关的正效应和集聚性,且高—高(H-H)集群的县区大多集中于吉林省东部地区,低—低(L-L)集群的县区大多集中于西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人口安全发展态势及其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基于GPCA模型和ESDA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人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GPCA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从省域层面出发对全国31个省(市)区2005—2008年的人口安全水平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就其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分析,探究其集群效应的空间分布及其核心区域。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区域人口安全水平之间的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但各省(市)区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各省域均未脱离其期初原有的集群范畴,时空跃迁类型呈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且较为稳定,时空演化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基于31个省区1985-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中国1985--2008年31个省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农业经济活动存在显著的非随机性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小幅收敛趋势;东中部地区主要为高一高类型集聚区域,西部地区主要为低一低类型集聚区域,非典型省区较少;高一高集聚类型的集聚区域的空间联系带动力增强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6.
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评价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基于GPCA模型和ESDA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GPCA模型和ESDA方法,从省域层面出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006-2009年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全面、动态的评价,并就其分布格局是否存在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识别和探讨。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各省域间仍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其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时空跃迁检验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时空演化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丁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5-9
在我国省域人口总量预测领域,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PDL模型目前尚未得到充分使用。文章以甘肃省为例,运用混合有限PDL模型,通过其与分要素预测法之间的预测效果对比,对其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形成产业集聚是投资兴建工业园区的主要目的,空间集聚效益的测评是开发区投资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应用空间统计技术,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区,通过计算江西30个重点开发区的总体空间集聚度,可以看出,由空间集聚结果显示出所研究区域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对于吸引成片的外来投资起到了积极影响,而良性工业产业集聚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和扶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提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分别建立了用以衡量人口发展水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CPA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对全国各省(市)区2006—2007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就其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区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显著差异,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且较为稳定,时空演化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Moran's I检验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空间相关性,采用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对安徽省1991-2008年的人均GDP建立了收敛空间误差模型。通过将18年数据按每9年为一个时段,划分为滚动的10个时段,考察安徽省经济收敛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安徽地区17个地级市在8个时段上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在整个时间段和前两个时段上是收敛的,之后各地级市发展不平衡,呈现发散的态势,但近期的三个时段上β值又在减少,有趋于零的趋势,说明经济存在收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维护文化主权与保障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基于产业安全理论,利用DEA模型评价2005—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态势,结果发现:我国文化产业普遍处于安全状态,但稳定性不够,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政策创新具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较弱。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2.
王公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128-136
本文基于2007-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研究了创新驱动导向下加大R&D经费投入对人口集聚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驱动显著且稳健地抑制了人口集聚。第二,创新驱动抑制人口集聚的机制在于,创新提升了本地房价,高房价对人口集聚产生挤出作用。第三,户籍制度对周边地区人口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四,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应关注对人口规模、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关注人口所面临的高房价问题并推出相关优惠政策,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周边地区的人口集聚和户籍制度现状,从而助力于本地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应当是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统一,当前的实践和研究多偏重人口结构而忽视空间结构,与建立在单一户籍测度指标上的人口城镇化不同,空间城镇化要求从农村属性的管理空间向城市属性转变。通过分析2002-2017年我国各个省份空间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我国总体空间城镇化速度滞后于人口城镇化,较低的空间城镇化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空间与人口城镇化的匹配程度,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区域类型分为失调型、匹配型和异常型,区域的空间城镇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产业多样性、市场潜能、财政收入对于提高空间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作用,而人口城镇化速度、区域土地价格以及内部经济差距则具有负面效应。未来应坚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协调推动,探索新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为空间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发挥我国人口对创新体系构建的协助作用和增强人才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厘清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8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集聚抑制本地技术创新,且不具有空间外溢效应,人才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该结果具有稳健性;(2)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而融资环境、财政分权程度和教育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3)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人才集聚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倒U型"影响,其最优的影响范围为75~200千米.最后,本文从建设教育强国、改善融资环境、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丁刚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5):39-43
在人口预测领域,以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间相关关系为建模依据的时间序列经济模型已逐渐得到了应用。然而因其现实应用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模型识别及参数估计与模型诊断过程才能实现,故而往往面临极大困难,这就为基于数据驱动式的“黑箱”建模思想而发展起来的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必要。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在这一领域进行的尝试性分析表明,其预测效果颇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2015—2019年31个省市人口出生率的时空数据,重点在于研究社会保障、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对于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从而对提高人口总和生育率,实现代际更替提供科学支撑。首先,针对时空数据,运用GAIN法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减少偏误。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构建出经济社会、儿童抚养、医保覆盖、老年抚养、卫生医疗及人力资源等影响特征。最后,将省级人口出生率的空间交互效应纳入回归模型,融合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因子空间回归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口抚养比和人力资源对生育率有显著影响。据此建议:我国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应同步实施“津贴”政策,减轻育人成本,提高人口出生率。 相似文献
18.
曹玉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58-69
通过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比较静态分析,阐释了集聚影响增长的理论机制,构建了空间经济增长的群峰型周期结构框架,从理论上统一了"倒U形""U形"曲线关系等不一致的研究结论。随后,在利用空间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和空间集中度指数(CR2)定量测度中国25省1990-2013年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借助能同时处理个体效应和内生性问题的面板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空间集聚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关系;而当创新水平提高和其他控制因素改善时,这一"倒U形"曲线则会向右上位移,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在上限,形成一种周期性群峰结构;而实际的经济集聚程度则影响区域增长在上限范围内的具体位置,且达致最高增长水平的最优经济集聚程度与创新水平呈正比,过高或过低的集聚程度都不利于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社会养老保险普及均会对作为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之一的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基于差分GMM模型,利用中国31个省市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养老保险、宏观经济变量三方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社会养老保险对通货膨胀既有推动的一面,也有抑制的一面。因此,通过对上述因素的控制,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控制物价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480-489
基于林业生态和产业共生理论来进行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研究,更能体现出生态安全是由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生态共同组成复合系统的安全。在前期研究建立的林业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和算法基础上对2013年31个省区的林业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进行测度研究,通过核算、评价、监测、判定等手段对各个省区的林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为林业生态安全起到预警和调控作用。首先计算出共生模型中的产业水平指数I、生态水平指数E、环境容量指数C等三类基本指数和各省区的两个共生受力指数SI(k)和SE(k),以及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间的共生度指数S(k);然后通过共生受力指数SI(k)、SE(k)的正负号,以及共生度指数S(k)的大小来对中国31个省区的林业生态安全情况判断,计算结果中包括1个红色预警区域、1个橙色预警区域、1个黄色预警区域、5个蓝色预警区域、1个转折型蓝色预警区域,其余22个区域为绿色健康安全区域;最后对9个预警区域进行生态和产业共生模式的类别和原因分析,包括生态受益而产业受损的单利模式、生态受损而产业受益的单利模式、生态和产业互相抑制的竞争模式、生态和产业互利共生模式等四类模式。结果验证了林业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具有将指标体系法与特征指数方法集成的优势,既具有明确的生态经济意义,又具有可以追溯原因的优势;采用的双特征动态判断矩阵可以起到前因性预警和后果性预测作用,对林业生态安全的监测与控制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