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等与民主是对专制与特权的否定,但它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民主的专制"。托克维尔以其敏锐的思维,看到了民主时代人们偏爱平等的政治文化,有可能使人们为了平等而放弃自由,从而使政府将大权集中,产生所谓的"新专制主义",最终造成自由的失落。托克维尔认为,在民主社会里,要通过培育市民社会、实行宪政以及培养新型的政治文化等措施来防止新专制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政体制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归纳为主权学说和分权学说.人民主权说明了宪政产生的原因和目的,而分权学说则是保障和实现人民主权之目的的基本手段.从美国宪政的逻辑起点来看,人民主权思想是合众国宪政设计的基石.从专制到宪政,关键在于国家主权的归属不同.分权制衡原则包含着防止政权向独裁专制蜕变的意义,其设计者首要的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制约"民选的专制".基于主权学说和分权学说的美国宪政体制,其价值与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宪法规范并得以长期实施,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3.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探索民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成果,也是梁启超研究宪政中国化的标志性文本。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前三章,分别对“制”、“专制”、“开明专制”予以了概念界定,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梁启超整个“开明专制论”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在概念上的细致入微,更反映出梁启超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智慧。所以说,开明专制的概念分析不仅鲜明地展现出梁启超的渐进改良的哲学基础,也折射出“开明专制论”作为宪政中国化理论,其理论本质就是中国现代化的过渡理论。  相似文献   

4.
宪政概念的多重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是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状态的综合体,其涵义的综合性,构成了宪政"语义场"的多重性,同时导致了基本构成要素的多维性,宪法、法治、民主、人权与自由构成了宪政的基本要素;宪政有赖于存在的条件,这些条件关联着宪政的产生、发展,成为决定宪政存在的根本与基础,"人"与"市民社会"构成了宪政的双向根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民主宪政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积极倡导宪政,反对独裁专制,认为宪政在中国是可行的,只有民主宪政才能建设强有力的政权。他主张通过民主法治团结人民,约束政府,以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论人民主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宪法学角度对人民主权的实现进行研讨。认为 ,在近代市民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中孕育并生长起来的人民主权 ,是以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为逻辑假定而推演出来的民主宪政理念。人民主权的实现不仅内在地赋予了宪法的生命 ,也是宪法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 ,代议制和自治制是人民主权实现的两大制度模式 ,二者在宪政实践中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认为,“宪政”的核心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他的宪政思想是对近代以来宪政探索的超越,“理性主义”是胡适宪政思想的重要特征.但这一特征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在那个喧闹的、动荡的时期,以宪政与一个专制的政权对话,只能是一场徒劳.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面而深远的影响.与中国历史上其它的改朝换代不同,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自秦汉以降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辛亥革命在破除旧制的同时,开启了民主共和宪政的新篇章,使共和时代取代了皇权时代.辛亥首义堪称中国人追寻共和宪政的第一个高潮,并最终促成民主宪政观念普被后...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否有一种"主义",目前在国内尚存争议,但从思想史或概念史的角度去审视"宪政"的英文对应词"constitutionalism",在"制度"和"思想史"两种维度上将"constitutionalism"分别译为"宪政"和"宪政主义"既科学合理,也符合学界的一贯用法。并且,理解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宪政主义也能辨识作为制度实践的"宪政"在我国政治或法律进程中的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0.
在宪政"中国化"问题上,与张君劢等那种意在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统摄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省超越式进路不同,作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大师胡适代表着另一种文化演绎取向:以"充分西化"为表征的外化适应式进路,致力于寻找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在中国历史文化空间里的安身立命之所。从"造因"方案到"幼稚园"宪政,大致体现了胡适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理性思考以及执着探索精神,也在方法论意义上向世人表达了中国政治转型中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张力关系,从而抒写其卓越的宪政情怀。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独夫体制与贪婪自私使法国专制君主既不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趋势,又没有政治智慧与能力协调社会各阶层矛盾、领导社会平稳过渡。是专制君主自身的一连串行为选择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专制君主如果能够认清历史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有政治责任担当精神,克制贪婪,主动放弃专制集权,适时寻求社会妥协与和解,建立宪政秩序,法国也许会以另一种样式实现大革命所要实现的推翻封建专制的目标,社会也许会避免革命恐怖与清算。  相似文献   

12.
民国宪政的产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结果,但它最终却陷入了专制独裁政治的泥沼。从民国宪政发展的历史出发,探求其发展路径,挖掘其内在的社会历史根源,总结宪政历史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格尊严"是基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而形成的概念,它表明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基本尊重。人格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和基本权利的核心规范,立宪主义在理念上必然是为人格尊严这一绝对价值所拘束的"自由民主的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4.
宪政是关于设防的学说与政治,它是限制权力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理念,同时亦是一种手段,宪政浸透了历史传统和入文精神。自由作为西方宪政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石,体现了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障,并以此来揭示宪政的基本精神。自由在宪政的基本含义中反映了宪政国家的目的及价值诉求,构架了西方的宪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民国宪政的产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结果,但它最终却陷入了专制独裁政治的泥沼.从民国宪政发展的历史出发,探求其发展路径,挖掘其内在的社会历史根源,总结宪政历史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清末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后,通过编辑出版宪政书籍、创办公会机关报、与当时上海较大的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相呼应、筹办法政讲习所和国会研究所等多种传播手段,积极传播宪政知识,努力进行宪政启蒙,使民众摆脱对专制社会的精神依赖,从而为开展政治运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17.
时下,宪政民主再次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民主从本意上讲就是人民的统治,宪政的本质是对权力进行限制,两者并非天然地结合在一起。英国通过对中世纪传承下来的宪政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使之与人民主权论相结合,实现了宪政和民主的联结,也构建了有秩序的现代政治文明;而中国近世,在理性主义的引导下,移植西方政治制度时无视英美宪政民主,推崇法国模式和纯粹的民主政治,结果将社会转型引向歧途。因此,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要警惕理性主义,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是英国"自发演进"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在无"文化亲缘性"的国度进行制度移植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从中发展出与宪政民主功能相同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现代实行宪政的典型性国家,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制度,则是在长期的法治运作中不断演绎、不断发展而来的。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赖以生成的思想基础;对英国宪政传统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历史基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美国宪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宪政"包含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和法治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伊朗在1905-1911年进行了著名的宪政运动,然而伊朗传统专制统治的顽固性使其存在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这场危机不仅是宪政运动的起源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宪政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着通过宪政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来探析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并对其受制约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1905-1911年的宪政运动是伊朗近代史上对于民主诉求的一次突破,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局对其"宪政"倍加宜扬,似乎台湾已成了"现代化民主法治国家",其实不然。本文通过对台湾"宪政"由来的分析,揭示了其"宪政"的特点和弊端,又通过其"宪政改革"的情况和问题,简析了台湾"宪政"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