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未来1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章通过对《纲要》中关于德育或学校德育工作表述的解读,就我国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新走向作出了基本研判,特别是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范式、新动力、新生态和新抓手给予概要阐述,以推动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的科学范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有"《书》标七观"一说,其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孔丛子》两书。两书载记稍有差异,但就此并不能认为"七观"说属于秦汉或魏晋时期儒者所臆造,恰更能证成其为战国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孔子论《书》的"传"文或传说。"七观"说不仅概述了《书》之核心要义,亦对汉魏时期不同《尚书》学派诠释《尚书》之向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印发不久,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就召开今天这样一个会议,请大家交流学习《纲要》的体会,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不仅对社科理论界的学习研究是个促进,对全市的学习贯彻也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都很好,我听后感到很受启发。最近,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讨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问题,并作出了总体部署,其中有三个大的举措:一是印发《纲要》;二是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三是召开“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氏之论区别“亡国”与“亡天下”,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国家观的超越。通过阅读顾炎武的《日知录》,以顾炎武的“天下观”为中心,对其相关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决议》是一篇贯通大历史观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决议》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途径。丰富的《决议》内涵与“纲要”课具有理论主题的同一性、教学内容的相融性、价值旨归的一致性。要充分利用《决议》精神的特性,在教学中提升“纲要”课教师的使命感,推进《决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有效融入,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决议》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让《决议》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通过自身对世界观的重新诠释形成新的因果观。后因果观对于世界的解释并不立足于事件,而是立足于对象、实体,因为在逻辑空间中事件是相互独立、毫无关系的;它否定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将其理解为规律的形式而不是规律本身,由此破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因果认识论,消解其原有的客观性、必然性、确定性;进而将其看做是对世界的认识形式之一,是主观的产物,因而并不具有确定性。维特根斯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多重可能世界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8.
论《马氏文通》的复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对“联读之句”和“舍读而独立之句”的分析 ,认为这就是马氏用“句”“读”两术语分析汉语中对应于“泰西文”之“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句式。“句”相当于“泰西文”之“主句” ,“读”相当于“泰西文”之“从句” ,这已肇后世复句句法研究之先河 ,因而《文通》一书是具有“复句观”的  相似文献   

9.
增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把握新疆大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尤其是“两课”课堂教育是新疆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我们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着力点;必须充分发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故事框架本于《夷坚志·舒民杀四虎》,但细节脱化自《金楼子》"孔子游舍于山"故事和《老子》"上士闻道"云云的名言。这表明古代通俗小说虽源于说话,流传至今的文本却是"雅"人做的,而"通俗"之本义之一即化"雅"为"俗"。因此,通俗小说不是俗文学,而是以"俗"传"雅"、"俗"中有"雅"、貌"俗"而神"雅"之文学,适用一种带有"治经"特点的"雅"观"通俗"的小说读法。这种读法有利于揭蔽古代"雅"、"俗"文化之间历史地存在着的内部联系,发现其中与矛盾对立并存的和谐统一的一面,更加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1.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时世平 《东南学术》2021,(2):205-213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论语》的“乐学论”,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所言“学”何谓、如何“学”、为何“学”这三个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这三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学”是“成己”,是乐在心,故谓之“独乐”;“时习之”是“成己”并“成物”,是乐主发散在外,故谓之“众乐”;为己学而“乐”,是“成己”而后“成物”之乐,故谓之“至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民办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为促进我国公、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就民办高校如何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时世平 《东南学术》2021,(2):205-213
《汉文学史纲要》是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任务时所撰的讲义,其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虽仅有2200多字,但内涵丰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作了提纲挈领的精辟阐述.通过《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鲁迅打破了文字的神圣论,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等问题,为科学地认识汉字、使用汉字以及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变革指点迷津,由此对于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也就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思路.而且,在言文一致的讨论基础上,鲁迅重申了文章的思想表达必须要通过文学修辞来间接地传达,以“美”熏刺人心.作为学者的鲁迅的缜密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言论,都是为了摆脱传统桎梏,实现个人、民族和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06,(5):111-113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伦理概念,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论及."中"、"和"这两种政治伦理品格的实现是与多种其他政治伦理品格的完善相辅相成的.<论语>"中"、"和"观是孔子之时社会形态的映照,是和孔子一生的理想分不开的.它既是实践孔子所倡导的社会政治生活制度的方式,又是孔子对理想的政治伦理状态追求的体认,也是孔子对前人"中"、"和"以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文化功能的继承与阐释."中"、"和"观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滕文忠  姜海琪 《学术探索》2013,(12):148-150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育人、改革创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以地图中用来标记确定具体方向的经纬度作喻,把经纬度作为把握《纲要》方针中教育问题的关键,探寻如何把握教育问题的方向,为教育教学及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现”.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相似文献   

19.
罗剑波 《云梦学刊》2007,28(5):49-53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