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时期民歌三个发展时期。陕北传统民歌的传唱使人们对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1949年陕北民歌得到发展,革命民歌改造与融洽了传统民歌,新民歌运动拓展与发扬了陕北民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空前传播。  相似文献   

2.
2009年9月"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启动,同年10月首届陕北民歌译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南京大学教授王宏印的《西北回响》一书出版了,该书首次对105首陕北民歌进行了英译。在翻译这些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在处理方言土语、保留特殊句式以及对民歌歌词的"译释并举"中,王宏印先生既大胆又灵活地运用了劳伦...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民间文学、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审视陕北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创作环境、思想内容、类型特点及艺术风格,进而论述了陕北民歌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陕北民歌,其创作的口头性和流传的异变性决定了陕北民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一歌多词现象。文章从陕北民歌由简单到复杂的成熟过程、由复杂到简单的精炼过程、由庸俗到健康的提炼过程、由传统民歌到革命民歌的演变过程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陕北民歌的这种一歌多词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三声音调是陕北民歌特征性的"音乐语言"。包含着陕北语言腔调、地理环境及人文状态。是具有陕北地域风采的特色性音调。同时阐述了三声音调的旋律形态,旋律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红军和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威望。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而朴实的语言,形象、逼真地记录和描述了刘志丹为创建、发展、巩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这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为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口述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电影对陕北民歌的两次演绎和传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中,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集中的对于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的演绎和传播现象,先后在银幕上出现了"红色陕北民歌"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及其全社会流行热潮;与此对应,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又对中国电影的审美特征、文化指向具有反向渗透和影响作用.两者互动融合生发,最终塑造和建构了特定时代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当代性、大众性,并在当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全球化视觉文化语境下,这种大众电影与民族艺术文化互动传播的现象与模式,值得我们继续关注、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于陕北民歌大多是通过歌曲演唱了解的,忽视了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旋法是音乐旋律的结构法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其旋法也迥然不同,研究陕北民歌的旋法,可为歌曲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对音乐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陕北民歌的搜集工作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陕北民间艺人的地位提高,对于推广陕北民歌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利用“陕北民歌”的传统文艺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文艺创作活动;《讲话》发表以后,陕北民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文艺工作者对于陕北民歌的采集、整理、乃至改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优美的民间文艺形式,使之成为革命的鼓动者与宣传者。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方法与陕北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推进陕北民歌研究。从方言地理学角度考察,陕北方言分区与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基本对应;语言考释能揭示出陕北民歌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陕北方言的特征分析是深层把握陕北民歌艺术特质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可笼统地概括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异化是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陕北民俗与西方民俗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异化不能达意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地辅以归化或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12.
陕北民歌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何志刚出于对诗歌的偏爱,我对陕北民歌也颇为喜好。虽然五音不全,偶尔也还哼唱几句。因此,在上中学和读大学时,以至后来在师范执教之余,读了不少陕北民歌的本子。最早的、且有影响的本子要数何其芳与公木合编的《陕北民歌选》和严辰编选的《信天游选》。遗憾的是研究陕北民歌的专著未曾见到,虽然在报刊上零散的读了一些研究陕北民歌的文章,但东鳞西爪,失之浅陋。2001年11月,我去延安采风,结识了王克文先生,回榆后细读了他赠我的《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收获不小。他在该书中以七章的篇…  相似文献   

13.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歌者的锐减、听众的大面积流失、作品缺乏超越与创新以及老一代歌唱家的相继逝去,既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的陕北民歌正面临着逐渐走向消亡的艰难处境。结合陕北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以及陕北民歌自身的特点,对陕北民歌的抢救与保护应按照搜集与整理、理论与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与利用四个步骤逐步来完成,让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的时期为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民歌是陕北民俗活动和陕北民俗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生活真实写照。陕北曾以丰富的陕北民歌闻名全国,以激昂的陕北民歌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新篇章。如今时代在发展,陕北民歌却一直在传统边缘停滞不前,并逐步丧失其功能性。所以要弘扬陕北民俗文化,发展陕北地方特色就必须重振陕北民歌。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路遥长久以来都亲身感受着陕北民歌深厚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历练了路遥的心志、陶冶了他的性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路遥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陕北民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写照人物生存境遇、映显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非曲直。由于陕北民歌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相似文献   

17.
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相似文献   

18.
缘起于音乐学研究的声音景观,由于关注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声音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代中国重要的声音景观———陕北民歌的传播历程进行梳理,作者发现,陕北民歌由一个与陕北地方关系密切的声音景观,在演变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其地域分布迅速扩展到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陕北民歌表面上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但实质上,藉由唤起人们对中国革命圣地这一地方意象的记忆,陕北地方在陕北民歌地域扩展过程一直存在着或隐或现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的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歌宝库中的精金美玉。这部分具有崭新革命内容的民歌大都是歌手、诗人、作曲家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运用填词、改编的方法演变、发展的。这种填词,改编可以说是对旧民歌从内容到形式的继承和革新,是我国革命歌曲创作上足以自豪的优良传统.但我们继承传统,不是歌手、诗人、作曲家当时运用的手法、技巧,而是他们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银笙是陕北新时期以来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基本创作元素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独具美感的陕北风景。他的散文老而善变,明显增强了思维空间与文化包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