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预设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设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认为,预设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中的广告语言特征有诸多共同点,且预设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广告。文章从预设与广告语言、预设与广告信息、预设与广告策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弗雷格的预设理论、罗素的预设观点和斯特劳森的预设思想,追溯了预设理论的哲学渊源,分析了语言学研究预设的视角,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预设触发语和预设的投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翻译是文化意义的传递。文化预设作为潜在的观念选择,影响着译者对于翻译文本的解读。文化预设的不可避免性、复杂性和历时性,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误译。把握文化预设的三种特性的关键在于应用跨文化的观点,在原文本与译本之间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互换。  相似文献   

4.
文化预设指"渗透在个人的世界观和行为中的那些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和系统性的观点和看法".它是语用推理的条件,文化预设是使话语具有社会合适性的条件,是说话人对语境意义做出的设想.文化预设可在合理编排信息和优化语篇效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简化语篇表达,突出语篇信息,产生幽默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方名学关于制度设计不同理论预设的分析,认为西方学的观点虽然是根植于西方社会,迎合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口味,夸大了人的“劣根性”,但是强调社会生活严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观点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借鉴西方学制度设计理论预设的思想,进一步搞好反腐斗争,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预设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意义和形式两方面对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用学现象──预设语句作了初步的研究:从意义上分出两类预设句:存在预设句和事态预设句;在形式上归纳出现代汉语预设句的结构模式;并以“否定测试法”为中心,提出了“否定调辖域”的观点,由此初步得出现代汉语句式中预设关系产生及消除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暗含的语义关系,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显示出非语言性、历时性、虚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犹如语言背后的一面多棱镜,能折射出语言表层看不见的东西;语用学对预设的认识及观点长期存在分歧,研究预设的深层特征有助于认识这些分歧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关于句子结构与世界的关系,它与句子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的预设可以是完全预设,也可以是几个句子共一个预设,也可以是一个预设由若干项组成,所有这些项合起来才成为句子的完全预设。语用预设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相似文献   

9.
观点一:课前的预设备课——前奏曲 1.看重教材 ①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 ②教材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依据。 ③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相似文献   

10.
文化预设是广告存在的前提,广告语篇的文化预设分为文化内预设和跨文化预设。对于文化内预设采用主述位逻辑推进函式分析,文化内预设具有传递性和包容性;从文化语用学和逻辑语义学角度分析广告语篇的跨文化预设,跨文化预设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相适应的结果,跨文化预设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  相似文献   

11.
前提内蕴在人们的思维之中。前提的理解和翻译可以通过三个层次实现,即语义前提、语用前提和文化前提。语用前提和文化前提均寓于文本之中,其理解又都超出文本自身,是对语义前提的有益补充,对翻译也有着更为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语用学中的预设理论,举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语义预设、语用预设、焦点、共有知识、预设与语境、预设触发语。还就预设的特点,可取消性和投射问题加以论述。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预设概念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扩大,对预设的研究也从表层结构的语言形式,开始向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前提是句子语义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语句意义的一种,包涵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两类。语义前提多为隐含在语句之中通过推论可以解读的意义,而语用前提则多为言外之意多通过语境和推论读取。本文认为,前提的认知和理解既受到投射的影响也与激活密不可分.而激活更是我们从复数个前提中读取其中之一并将解读导向理解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语用预设根据言语和语境可分为规约性预设和非规约性预设。小说交际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和描述性语言实现。在小说中,规约性预设主要由人物语言触发,而非规约性语言主要由叙述性语言触发。本文从语用预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揭示了欧.亨利娴熟的预设使用技巧对其作品"欧.亨利式结尾"的贡献及其对读者成功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关系,认为对话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预设作为社会交际语言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对话关系。预设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对话互动的认知交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分属于不同的交际主体。语义预设的领有主体为说话人;语用预设的领有主体为交际双方。语义预设基于说话人与自身认知域中形成的知识范畴(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进行的主体内部对话互动;语用预设基于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体间性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16.
在特定语境中 ,话语的含义只有一个 ,却可能有多个前提 ,一个前提也可能有多重意义。那么 ,在会话过程中 ,说话者是如何设定话语前提的 ,听话者又是如何对话语前提进行选择和理解的 ?本文从分析前提感知的失误入手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考察听话者对预设前提的感知 ,分析选择前提特定意义的原则、策略和过程 ,进而提出前提空间定位的心理模式。笔者认为前提的选择有逻辑 -语义分析、语用推理和整合等三种不同等级的策略 ;话语前提的选择是感知 -推理 -理解 -选择的探索性过程。由此得出结论 :认知环境是话语前提的决定性因素 ,话语前提的正确选择可再现话语的语境表征 ,为话语内涵的理解提供信息表征和推理依据———基于真值条件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7.
句子中的隐前提即语义预设,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在否定命题下,大多数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但也有少数预设的否定命题不能够保持为一个常值。  相似文献   

18.
周礼全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预设规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预设定义,然后运用他的预设定义分析了直陈话语、疑问话语、命令话语的预设。他的预设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语言逻辑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