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宏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通过语义分析认为,法治有三层内涵:一是它的表观含义,即依照法律来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二是它的实质含义,即建立权力对权力的制约机制;三是它的最终意义,即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确保人民的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所谓的权利对权力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本文把建立对权力的制约机制视作法治所应确定的目标,并就人治与法治、法的工具论与信仰论、以及法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最后,本文从有机式论和机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前提出发,通过分析认为,法治的实现途径应当是一种有机式的演化,应当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出发,从微观试验开始,实行上下结合的方式,使法治建设稳步、有序、健康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王金堂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所谓“法治”,并不等同于“法制”,也不只是“依法管理”,或是什么“管民”、“治官”的问题 ,而是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严格的条件要求 ,其中包括民主制度、法律至上、良法之治、公民权力保障与公共权力制约等必备内容。从理论上正本清源 ,澄清观念上的盲区与误区 ,是当前顺利推进依法治国 ,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认识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3.
汤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49-52
本文通过对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土壤剖析,指出了中国实现法治国理想的有利因素和必须突破的某些观念上和制度上的障碍,阐述了中国实现法治国理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郝亚飞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
法治文化的研究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学界关于法治文化概念和特征的主流观点,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重视法治文化内涵与特征研究的法治视角,对法治文化基本内涵和特征作出科学界定,进一步从哲学视角来探讨法治文化基础理论的深层次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沈德理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评述了海南特区投资软环境的现状,提出了海南特区投资软环境的法治目标:1.建立和完善海南特区市场经济法制化的系统工程;2.正确有效地运用海南特区的“授权立法”;3.海南特区政府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略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是培养国家合格建设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必须从"两课"教学、日常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学生自我教育等多方面实施全方位的德育工程,才能确保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实现研究生的德育目标和规格已经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在本单位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和规格的途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依据、特点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它科学的依据和鲜明的特点,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精神的法治内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文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62-65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它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要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新时代城市精神的法治内涵包含法治化生存,它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社会的进步使得都市人的情感与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个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强化;人格尊严得到弘扬;社会的发展使得都市人具有了宽广的胸怀,表现为中国法律拥有了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10.
王金堂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0-32
所谓“法治”,并不等同于“法制”,也不只是“依法管理”,或是什么“管民”、“治官”的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严格的条件要求,其中包括民主制度、法律至上、良法之治、公民权力保障与公共权力制约等几备内容。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澄清观念上的盲区与误区,是当前顺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认识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1.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法治建设都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不断借鉴和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法律移植是通往法治文明之路。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同样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不断加强国际间法律的交流与合作,移植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法律成果。 相似文献
12.
法律在双重意义上与道德发生关系。法律的外在道德是指法律的实体目标,法律的内在道德则是指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方式问题,即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问题。而法律的内在道德(或称法本身的价值)如强制性、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则必须一致等主要原则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法律的这一特征启示我们在治国实践中,应明确法治相对于德治的前提地位。 相似文献
13.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中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法治的角度看 ,由于调解不仅依据法定的授权进行 ,而且按照法律的规定 袁翔珠 开展工作 ,因而它完全符合法治的精神 ;从德治的角度看 ,调解充分体现了道德的感召作用 调 解 的 法 治 与 德 治和劝导作用 ,所以调解是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正确适用调解、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就要找准“法”与“德”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执法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其背后所依赖的强制权力的特性也越来越凸显。滥用权力、暴力执法现象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为法学界所关注。然而,目前关于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的研究,更多地是从行政执法制度本身的完善和责任追究方面来探讨,忽略了行政的目的及其在法治框架中的地位和角色。通过分析我国法治框架的依据及其目的,探讨了行政机关在法治框架中的使命,提出建立在公共利益考量基础之上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期为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命题,由此催生了法治建设的热潮。 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种特殊形态,法治中国的概念具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面向。 对法治中国概念的剖析应当以中国法治建设为观照,并予以适当地超越与创新。 与此同时,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注意法治社会的构建以及避免可能发生的法治大跃进思想、法治话语泛化以及法治建设主导力量与法治内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范海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131-134
礼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以此为核心建立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治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的水平和程度。中国是个崇尚礼治的国家,深入人心的是礼教。因此,如何在礼治传统深厚的国度里实现法治的转换,如何将中国悠久的礼治传统的负面性转化为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是中国实现法治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正昌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40-4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含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建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4):3-6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作为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的法治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0.
何云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5-18
人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人治是指以人格化权威为国家的支点,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人格化权威的圣明与贤能上。人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神化;法律权威弱化;约束机制软化;权力竞争恶化。法治是指主要依靠良好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把国家的长治久安维系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上,认为法律和制度比领导人的素质更靠得住。法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俗化;法律权威强化;约束机制硬化;权力竞争优化。从人治与法治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法治是更为进步、更为合理的一种治国方式。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正确抉择,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