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兰农村社会学家扬·杜威·范德普勒格在2008年出版的《新小农阶级》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农业工业化进程以及新自由主义主导全球下的自由市场和资本流动,世界农业分化出了三种模式,即小农农业模式、企业农业模式和公司农业或食品帝国模式.作者认为,这三种农业模式之间的差异之本质并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社会与物质资料在三种农业模式中的不同组织方式,以及他们与外部社会的不同联系方式.在现代化发展方式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小农和小农农业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出现了再小农化的趋势.通过对这三种农业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认清当今世界农业、粮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种种危机,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危机,并更加珍惜农业和生活的价值.作者尤其希望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小农存在的世界要比没有小农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之所以能长久维持,在于国家、绅士和小农三方的互动呈均衡稳定状态。近代以来,在外来现代化因素的冲击下,国家政权不断向乡村下渗,小农贫困化普遍发展,尤其是作为中介和上下缓冲的绅士阶层发生剧烈分化与蜕变。传统乡村绅士的分化表现在:除了部分继续钻营仕途外,向工、商、军、学甚至下层社会分流。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原有上升渠道遭遇制度性解体,造成乡村绅士向城市大规模的单向迁移。绅士阶层的外流与分化引起了乡村政权的蜕化,国家、绅士和小农均衡互动的结构格局难以维持下去。国家政权不断扩张和向乡村的持续下渗,使传统国家的间接治理机制渐次失效。伴随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小农不断发生分化和贫困化,也对传统乡村的宗族组织机制和村落聚合力造成巨大冲击。小农的日趋贫困化,正形成解放前乡土中国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预示着乡村社会结构的改造和彻底重组。现代化过程还加剧了城乡文化疏离,使乡村社区丧失凝聚力,乡村固有的社会结构失衡,陷入总体性危机中,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的根基,绅士问题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内容,虽然建国后通过合作化道路,个体农民经济被改造成集体经济,然而这种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仍然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集合,并未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不仅把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置于新条件背景之下,同时也使我国小农生产方式改造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使我国特色的小农生产方式改造道路理论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社会中主要经济单位是企业,欧洲中世纪是领主庄园和农奴家庭,那么,个体小农家庭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和最基本的劳动组织形式。小农家庭经营既是个体的、孤立的小规模生产,又是集各种具体劳动和再生产过程于一体的综合型生产,它是由个体性综合型生产力决定的。这种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小农生产格局下中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短板的理论阐述,针对性梳理日本、韩国等典型小农国家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国际经验。研究表明,保障供给、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体系完善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但小农生产格局下,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品质和环保水平差等固有不足,使中国农业距离实现高质量发展尚存一定差距。提出中国可借鉴日韩两国推进结构改革、健全社会化服务、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融合、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推动绿色转型和夯实“软实力”的典型经验,以立足小农、服务小农、强化小农为政策主线,促进人、地、资金等关键要素的整合与流动,不断强化种业创新和装备创新,推动农户生产行为实现绿色转型,同时注重将增强“软实力”作为提升“硬实力”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就小农生产何去何从、中国农业将会走向何方等问题学界仍存有较大争议。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在当下中国农业转型问题的讨论中引入一个历史的维度。基于农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重点从农地制度的演变、农民群体的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等三个方面梳理中国农业转型的具体历程。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地制度一直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两个矛盾面向之间演变发展。“三权”分置政策的出台调和了上述矛盾,但其结果是农地出现被部分商品化的倾向,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小农生产所具有的保护作用不断被弱化。第二,日益深化的商品化进程,不断冲击农户的兼业模式,在边缘化大部分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的同时,推动着一个中农群体的产生;同时,又不断分化农民群体,使得大农与小农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第三,在农业产业化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兴起,但他们并没有带动和组织小农生产发展,反而是全方位地排挤和吸附小农户。上述三方面的变化正推动着中国农业生产从小农农业经营体系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对小农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小农分析范式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国农村研究本土化和主体性缺失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农村社会变革的回应。然而由于社会化小农在伦理关怀、政治关怀以及小农形态解释上存在的缺陷,使得这一分析范式在农村治理研究中存在争议。同时,社会化小农对于农村市场化进程中消费膨胀压力的过于掩饰,导致其与农村市场化逻辑的不断脱离。而对于私人生活变迁的过多关注也导致其研究的公共性的严重不足。相对而言,消费小农发展了社会化小农分析范式的优势,并能够还原农民的真实形态,同农村市场化进程本身相契合。伴随着农民由个体消费向公共消费的延伸,消费小农也不断从私人的生活领域走向公共的治理领域,消费小农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原西北军在抗日战争中分化状况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分化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民族性方面的两重性,即民族自强精神化为强大的民族反抗力,表现为以冯玉祥为代表的一批西北军将领坚持抗日的爱国主义;而“保存实力第一”的小农封建意识,则是使西北军的一些将领由抗战转向投敌的主导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台湾、南朝鲜经济转型时期的小农制度,重点探讨当代小农制的几个基本特点: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地主,取得了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在小农制的框架内,发展导向的威权主义政权与农民结成一定程度的同盟,同盟的实质是政府对农村的控制。小农制下地权的平均化和政权对农民与农村社会控制的强化,是现代化的东亚模式与拉丁美洲的官僚成权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区别。将近30年间台、韩农业部有比较突出的增长。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耕小农不计薪酬的家内劳动力投入,一是政权从投资、信贷、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诸方面对小农的扶持。小农以其产品、资金和劳动力对高速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贡献的主要渠道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通过实物税、随赋征购、压低农产品价格等政策与措施直接从农民“榨取”资本。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凝聚与离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 ,是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是亲情文化。这种亲情文化又源于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 2 0年来 ,形成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条件有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平衡 ,文化层次的分化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背景都导致了文化上的某种离心力。必须从强调中华文化的整体性 ,填补文化空缺 ,主流文化应给予个体更多的人文关怀 ,注意分析社会上的文化现象等多方面着手克服这种不稳定因素 ,以保持社会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小农”思潮回顾及其当代论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内和国际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小农研究历来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活跃的学术思潮。文章从小农的概念、行为特征、未来命运、全球化视野下的小农以及中国小农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对以往的小农思潮和当代的主要学术论辩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并对当代中国小农研究的拓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无法遵循西方经典理论预设的发展模式,小农农作将成为中国多元农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因此,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小农并加强小农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始于15世纪末的前工业化大潮使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有着上千年根基的小农也逐渐分化;少数人日渐富裕,大多数人则逐渐贫困、衰败、沦为浪人、雇工。到19世纪中期,作为一个阶级的小农已从英国历史上消失。在前工业化大潮中挣扎了近300年的英国小农仍然没有逃脱灭顶之灾,其间有何底奥,它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本文希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以毛纺工业为浪头的前工业化大潮孕育于中古城市之中,当15世纪末期的社会、经济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日趋成熟的时候,蓄积于市区内的资本、技术冲决了城墙,…  相似文献   

13.
政治社会化对于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受制于其内容和形式、政治环境、社会教化、个体学习等诸种因素。晚清时期,社会剧变,被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中国,面临着阵痛与抉择,然而当朝政府消极应变,极力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政治文化,导致了政治社会化的危机,并同时造成了政治上的衰败,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垃圾问题的凸现是与小农社会化过程结伴而行的。随着小农社会化的加深,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成为农村垃圾问题产生和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必须注重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必须及时解决小农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防陷入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因信息传播技术的不均衡应用而产生的城乡信息分化,从早期的信息接入分化逐渐演变为接入分化、利用分化、素养分化三种分化形态相互叠加的层累式结构。城乡信息分化的产生,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累积差距密切相关,也与城乡个体的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应用情境有较多关联。数字化时代,在媒介逻辑与技术逻辑的主导下,城乡信息分化呈现智能化演变态势。分化的持续扩张将破坏城乡之间的信息公平,加速信息阶层分化,阻滞城乡融合发展。治理策略在于通过数字包容政策对城乡信息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确保城乡个体机会均等地共享数字社会发展成果。建设“可沟通城乡”,培育和谐的城乡信息关系,推动城乡实现信息互惠和信息互哺。  相似文献   

16.
规则可用于分析国家权力制度变迁和乡土社会秩序流变。社会规则生产的终极目的和无意后果在某种程度上权威性地投射出个体与社会关系重构图景。规则作用于社会秩序的调节与其在制度建构中的演化和生存独立性相关。以庭院空间生产中小农的行动逻辑来解析规则的生产是从微观视角对农村社会秩序的生发与规则形成进行解读。小农作为农村最重要的劳动力主体和社会组织,透过其在庭院空间生产中的行动逻辑,可分析农村社会秩序变迁与规则生产过程。农村社区庭院空间生产过程是规则运作下小农行动策略的连续调整,从复杂多变的乡村社会变迁场域中抽离出庭院空间这一小农行动空间,探析"规则—行动"框架下小农行动逻辑是了解小农行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竞争推动分工不断深化,生产走向社会化,个体化小生产必然要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淘汰,小农变成无产者。 当今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高度社会化,小农家庭经营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消失,但小农户已经被整合进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从属和依附于大资本,处在半无产化状态。 个体小农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通过农民组织化重构食物生产与流通体系,成为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中国农政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一类既非小农、也非资本家的新型农业生产者,本文将之称为“小资本生产者”。基于农民分化视角,本文认为小资本生产者是小农在农民分化过程中,走上“资产化”道路的表征。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小资本生产产生的六个主要条件。本文认为,就当前中国状况而言,在国家和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小资本生产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维持,并在中国农政变迁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此而言,小资本生产者群体的兴起是当前中国农政变迁一个阶段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造以百万计的个体小农.建国初期的几年,布尔什维克党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不仅决定当时年轻的苏维埃国家能否生存和巩固,而且也影响到苏联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一时期改造小农的措施、方针及广大农村的实际状况.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几年,苏联农村历史改造问题愈来愈为各国文学界关注,并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著,提出了各种见解.深人地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一、苏俄初期的土地制度低国…  相似文献   

20.
“去小农化”的思想和主张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这是对小农存在价值否定的体现。然而,小农的存在从社会稳定、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社区秩序、景观创造、乡村复兴和文化保护等方面依然发挥着积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是小农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不顾现实发展环境,一味推进小农改造项目不仅对小农发展无益,还会损害社会原有的发展基础。尤其是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小农存在的价值更需要被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