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罪学和刑法学都称"犯罪"为其研究对象的核心或首要问题,那么二者是否涵义相同,或者说相对于刑法学为新学科的犯罪学是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此为10年来纠缠不清的学案。犯罪学语境中的"犯罪"一般是指犯罪现象,整体性、动态性和实证性为犯罪现象的本质属性,且犯罪现象概念的逻辑学属性为实体概念,通过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就属性、特征诸方面进行比较,能够较为全面地界定犯罪现象概念。基于犯罪现象概念在犯罪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它属于犯罪学的基石范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始发年龄提前的新特点,许多网络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主体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年龄规定显然不能防控此类犯罪,这使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呈现出极度不利的情况。因此,应从犯罪学、生理学和刑法学多角度出发,构建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重新界定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以及相关制度,包括刑法程序上的特殊设定和独立的少年司法组织体系等,以达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全面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前,无论是在刑法学还是在犯罪学领域,都存在着对犯罪概念的不同定义的争论,这些争论影响了犯罪理论本身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决定,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框架或"范式".从刑法学和犯罪学学科范式的不同方法论准则出发,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应予以形式化的界定,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应予以实质化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刑法有关立功概念的观点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急需进行完善。立功的概念是建立在对立功与立功制度的关系、立功本质等问题的正确认识上。学界对"立功的本质"的提法多样,有"立功的本质属性"、"立功制度的本质"、"立功的本质特征"等表述方式,只有"立功的本质"的提法才是可取的,立功的本质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能增进社会福利的行为。鉴此,作为量刑情节的立功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判决或裁定生效前作出的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并达到突出程度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辛亚萍 《理论界》2003,(2):61-62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据2001年审判案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是指儿童向成年期过渡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青少年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和经济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青少年包括25周岁以下的青年和少年。也就是说,青少年既包括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包括18岁至25岁的成年人。因此,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主要是指年龄从14岁(包括14岁)至25岁(包括25岁)的青少年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的行为。近几年来,新疆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巳成为刑事犯罪的主力。认真研究新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对于安定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规定14~16周岁的人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14周岁以下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此为刑事责任年龄的刚性规定.但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的背景之下,是否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以更好地运用刑罚手段规制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热议问题.但仅依赖刑法手段不能有效抑制此类犯罪现象,无异于"饮鸩止渴".刑罚正当化根据、社会责任以及刑法稳定性这三个角度表明当前我国不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在刑法规制手段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依赖社会治理手段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8.
严格地说传统犯罪学就是犯罪原因学,这种犯罪学忽略了犯罪的存在,只研究作为犯罪学对象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内容,严重阻碍了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为了犯罪学的科学性,为了犯罪学的发展,犯罪学必须完整、全面地研究自己的对象,必须从犯罪原因学走向"犯罪存在学",即真正的"整体的犯罪现象学"。  相似文献   

9.
犯罪概念是人类社会对犯罪这一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认识,在整个刑法学、犯罪学等刑事法学理论体系中,犯罪概念居于最基础的基石性地位,因此研究犯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划分二种类型的犯罪概念,即一种是实质的犯罪概念,另一种是规范的犯罪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我国的规范的犯罪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近代刑法中规范的犯罪概念,只是在资本主义法治建立后,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呼应,规范的犯罪概念才获得统治阶级的重视,从而逐渐取代实质的犯罪概念成为刑事法学中的主要的犯罪概念。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从社会学、法学视角探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观点不少,但以心理视角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却不多.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对促进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和防范,建构科学有效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