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88-195
政府作为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赔偿权利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私权利与公权力行使的交织,使得其行政管理身份与民事求偿身份混同的问题逐渐凸显。将赔偿权利人分别界定为民事主体或行政主体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私权理论或政府管理职权理论,难以阐明政府在生态损害赔偿中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为解决行政管理身份与民事求偿身份混同的困境,需要具体分析"赔偿权利"的性质,以宪法框架为统领、以双阶理论诠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政府作为赔偿权利人的双重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
事实身份关系的客观存在,是人权存在形态中人应有的权利,因其不损害第三人利益,不与法律相违背,是自由权、平等权在缔结身份关系中的表现,将其上升为法定权利,是人权在婚姻家庭法中应有的内涵.能达到自然人缔结身份关系的真正自由,减少或消除消极自由带来的负面因素,反对特权与歧视,实现主体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异性同居事实身份关系应有条件地赋予婚姻法律身份.同性同居事实身份关系赋予其法律身份,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且目前称为民事关系伴侣为宜.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从机关附属物的身份中脱离出来,成为自主办学的主体,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也由以前的准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平等民事主体关系。但是,由于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具有不可推卸的、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社会公益性,又决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干预的必要性。所以,当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介于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之间的特殊的服务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邓佑文 《学术界》2012,(2):38-47,282,283
参与式行政是当代公共行政兴起的新的行政模式,赋予行政相对人行政参与权是参与式行政的根本标志。行政参与权改变了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地位,重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转变了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目的,变化了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存在方式,形成了新型行政法律关系,亦即参与式行政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对等的模式不同,现代行政法律关系呈现出平权型发展趋势.平权型行政法律关系强调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平等地拥有相当的权利,进行相对应的交往,进一步突显出入的主体价值与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平权型行政法律关系,可通过强化相对人权利、弱化行政主体权力予以实现.行政法律关系平权型发展趋势对传统公私法的二元划分提出了挑战,但其并非绝对的,存在范围及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处分学生中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海燕  胡刚 《理论界》2007,(7):121-122
本文以分析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认为是否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是否享有公权力。高校处分权的行使体现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有社会行政权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必须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其中正当程序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必须得到贯彻。按照正当程序原则,高校对学生行使处分权时,要从处分学生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着手,保障学生的参与和平等的权利,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7.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可分成潜在的产生与实际的产生两种形态。两者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 :前者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情况 ,就自然应适用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模式 ;后者是指在前一种情况的基础上 ,主体还要有积极的主张 ,并督促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实际运行。作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后积极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去主张应有权利 ,否则就不能及时有效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它强调了当事人的行为对实际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以及对明确、固定各自权利义务并催促实现权利义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还可以促进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董立山 《湖南社会科学》2006,5(5):191-197,2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处分权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先从分析高校学生身份处分权的法律性质入手,认为身份处分权是高校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对受处分学生具有明显的行政侵益性,是一种准行政处罚行为,类似于行政处罚中的资格罚。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资格罚的设定只能是法律和行政法规,所以,学生身份处分权的设定主体亦只限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其它主体均无权设定学生身份处分权。对受身份处分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救济是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救济机制主要有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和高教改革的深入,高校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并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对管理行为的法律关系加以界定,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减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纷争,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邓佑文 《东岳论丛》2012,33(4):172-179
实证上,相对人行政参与权既在我国制度形态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有所体现,也存在于实践形态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并已产生一定效用,这说明行政参与权已是行政法律关系新的权利要素.应然上,相对人行政参与权的享有,一方面会与相对人其他权利重组,构成新的权利结构,形成对行政侵权的制约和对行政授益的合作,从而保护和实现相对人实体权利;另一方面,也会引起行政权的变化,形成新的行政权结构与运行模式,且会增设行政主体的义务,从而促进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正当性和效率.因此,行政参与权改变了传统行政法律关系,形成参与式行政法律关系新的权利义务模式,是对传统行政法律关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非法人团体民事主体地位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人团体广泛参与着民事活动,它有着不同于自然人和法人的特征,而且它的法律特征和现状完全符合确立民事主体的相关要件和标准,我国民法应该打破传统的民事主体二元结构,赋予其民事权利能力,使其成为我国第三类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2.
判例和判例法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却又紧密联系。在民法法系国家,判例并没有约束力,但在实践中,它具有说服力。我国应当在考察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法法系国家日益重视判例制度的借鉴,加强判例的作用。当然适用判例法制度的种种条件尚不完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法律意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心理、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等各种要素整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意识中不可或缺的渗透性因素,它对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体系均起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欲实现法律意识现代化首先就必须转变法律思维方式并努力培植公民对法律信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论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意取得制度为现代民法确定的一项财产所有权取得的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本文重点论述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关于法律效果 ,着重分析了物权变动和善意取得所涉及的债权关系。希望即将出台的物权法典能对善意取得制度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使其真正发挥保护交易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客体是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是我国民法学界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权利客体形式说"的民法通说存在对权利客体一古脑儿的"平面化"扭曲。按照德国学者拉伦茨的理论,权利客体是一种双重构造体系,我国在承袭拉氏学说的基础上应对客体构造体系进行整合并加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医疗损害是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疗行为对患者产生的不利益的事实。医疗事故是行政法上的概念,与医疗损害存在本质区别。我国目前关于医疗损害的相关立法在医疗损害的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冲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仅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法规,不能成为解决医疗损害民事赔偿的法律依据。完善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的立法方向应该是在理顺相关法律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其冲突。  相似文献   

17.
张旭  宋伟卫 《河北学刊》2012,32(3):166-171
刑民冲突是刑法与民法在同时调整相同的法律关系时,在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它一般表现为两类形态,对于因同一法律事实涉及的法律关系的冲突,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以及司法观念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不容易解决。由于市民社会社会契约、人权保障、自由的理念决定刑法应该从偏重社会保护转向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且在市民社会中,刑法发动的滞后性以及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惩罚性赔偿也具备惩罚与预防的功能,因此,在解决刑民冲突时应遵循"民事优先"的一般原则。在处理刑民冲突的具体案件时,还应当考虑被害人的意愿、社会公众的情感、社会形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法律传统自近代以来逐渐受到西方法律思想及其制度的影响,尤其受到民法传统的法律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以废除旧法为基础的。但是,废除旧法也并非完全割断了与旧法的联系,中华法律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谓否定旧法,只是对那些法律政策以及法律中所反映的某些政治思想的否定。而对于那些根植于一般社会生活规律和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以及具体的道德规范,无论古今中外,都须予以接受。作为婚姻家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扶养制度,同样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一环。对扶养制度的法律文化解读,可以从一个相对崭新的视角探究我国婚姻法关于扶养制度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民法中法律人格制度的构造是由德国历史法学派的研究方法决定的。法律人格以伦理人格作为其哲学基础,学说对法律人格的解释和发展难以避开伦理人格相关理论,但是仅拘泥于伦理人格,造成了法人制度构建解释上的困难。在法律实证主义的研究思潮中,伦理哲学对于法学的影响逐渐衰退,宪法中关于人的伦理条款担当了传统伦理人格对于法律人格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法律风险呈现上升态势,依据承担责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和行政法律风险三类。刑事法律风险的特点是犯罪主体来源广泛、犯罪类型较为集中、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犯罪行为具有偶发性;民事法律风险的特点是失信违约风险、侵权风险;行政法律风险的特点是相对方固定为学生所在的高校、纠纷或争议的范围不断扩大。防范大学生法律风险的发生应从家庭教育因素、高校管理因素和社会治理因素等方面进行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