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栋梁 《云梦学刊》2012,33(5):135-137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情声交融,声情并茂是歌唱者追求的理想目标。但也有不少歌者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声音的炫技或表演的花哨,以至于所唱之曲难有动人心扉之妙。从情与声的关系展开分析,就如何才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歌唱者树立良好歌唱理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歌唱艺术就是声与情结合的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移情"说与"人为世界立法"说一样,基于世界无情人有情的西方思想传统。在此传统中,情被理解为主体自身自足的内在力量,世界万物则需要人为之"移-情",需要自外而内地索要"情"。"抽象"说则相应地将抽象理解为移情的反向运动,理解为人情的撤离。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情"被理解为万物与人固有的存在方式,但个体不是情的泉源,人与万物相"感"而人情、物情俱起。人情产生的前提是对他者的应会,乃至"师法"。物情不是人移过去的,不是征服之后的施舍,不是纯粹的给与,物本身就有情。人因感物而生情,物因感人而生情,物我相感而情亦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张亚冰 《理论界》2009,(2):138-139
近年来,叶燮的<原诗>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学者对其诗歌的发展论、本质论、创作论、以及批评论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对"理事情"的研究也不乏很多精辟之处,对三者的客观性似已成为定论,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主要问题在于对"情"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争论上.本人试从原文中寻找作者的本意,给"情"以正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78-81
"三言"与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冯梦龙把情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并力图以情为基础对封建礼教进行重新阐释。他以情为出发点,又以礼为归宿。这种思想在"三言"中那些表现男女婚姻爱情的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思想同时也给"三言"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杨明刚  甘璐 《理论界》2008,(5):177-178
诗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大学说.关于情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相关描述.本文尝试从最早传世文献中关于情的记录开始分析,到迄于大成的<文心雕龙>,以图梳理一下"情"的内涵发展、"情"范畴的确立过程,并对"情本论"由先秦至六朝的文论生成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8.
李杰 《兰州学刊》2004,(6):277-278
"情"是心理学中一个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它常常与理、志和欲纠缠在一起.本文在简要回顾传统深闺中的"情",即"情"从情到理的一面的基础上,又具体探讨了晚明下嫁的"情",即"情"从情到欲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郭店儒家简的人性论既非孟子以道德心立论的性善论,也非春秋典籍中"生之谓性"意义上的自然人性论,而是以情感和血气为内涵的情气人性论.郭店儒家简通过肯定人类"情气"之相同性而肯定人类具有共同人性,通过分析人人所具之真诚情感而肯定人类具有善良之情感"美情",而因有此"美情"之存在,遂使道德教育与人性之完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郭店儒简人性论实为春秋自然人性论到孟子性善论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也是理解孔子到孟子情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妇女离异律例偶笺》最能反映沈家本有关"情法"关系的原理。法律规定(规范)被他区分为"法"与"情"两部分,"情"包含在广义的"法"(法律规范)中。狭义的"法"是原则性,"情"是灵活性;"情"分为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情";主观之"情"的表述一般是"愿"与"不愿"(离异),客观之"情"为案件外在情节,一般指案内之"情",有时也指案外之"情";"理"有时被表述出来,有时可由分析而得,大多是妇女"从一而终"之类;沈家本更强调"情"的满足,对一味执法而不顾情的做法和倾向是反对的。  相似文献   

11.
薛英杰 《文史哲》2023,(1):143-154+168
目前学界有关明清小说中尚情观念的研究,大都以思想史与文论史为框架,较少注意到社会阶层的视角。作为中国古代“情”文化的重要支流,清初通俗小说将“情”建构为文人阶层所专属的范畴,明显区别于晚明小说中“情”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包容。在小说套语的演变中,“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被赋予了正面的道德意义,成为深情文人自我标榜的用语。以才与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基础,清初通俗小说否定了晚明小说中情种的市民出身,以才子身份作为塑造情种形象的必要条件。基于女性在“情”之话语中的工具性地位,占有上层女性是多情文人彰示优势地位的重要策略;与下层女性的婚姻关系则是权贵群体在“情”之领域中丧失话语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论史上,"意"与"志"、"情"一样,是文学之为文学最基本的构成因子,但"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两种最为基本的诗学本体论,遮蔽了与其所同出的"意"之存在,甚至剥夺了"意"在诗学本体论上的立足之地."以意为主",是宋代诗学对中国传统诗学本体论的贡献,是对"诗言志"、"诗缘情"所遮蔽的"写意"诗学本体论的显明,对于今天构建蕴含"言志"、"缘情"与"写意"在内的中国古典诗学本体论,具有不可忽略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与“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演唱作为艺术种类之一,在人类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声乐演唱中“情”与“技”的两种不同概念,阐述了“技”为“情”而存在,“情”因“技”而升华,“技”是手段,“情”是目的,“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以“空山”物象入诗的唐诗作品中,艺术地运用空山回声、猿啼声、钟声、雷声、子规声、鹤声、泉水声、马嘶声等音响诸元素,以有声衬静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营造出“空山”之境的“幽、静”等境界,达到静动相谐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儒家对性的界定入手,以朱熹为重点考察儒家性失语与情独语的思想脉络,探究儒家性失语与情独语的学理根源,并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人情社会、私情泛滥对现代性伦理构建的阻滞为理论归旨。  相似文献   

16.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打破了启蒙理性的牢笼,但终究是否定性、破坏性的;提出以中国传统为依据的"情本体",就是要在它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情本体"外推即政治哲学,提出了"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的区分。社会性公德类似于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但强调它的现代经济基础,以解构传统礼教的政治、伦理、宗教"三合一"。宗教性私德有范导和适当构建社会性道德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两德关系都是今日中国关键问题之一。"情本体"内推即"以审美代宗教"的宗教哲学,它要解决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本己"的异化,也要解决现代人"闲愁最苦"的无聊,即如何活、为什么活、活着怎样(指心境)。人生唯一的真实就是积淀下来的"情",只有对日常生活的珍惜之"情"才可能消化海德格尔的"畏"和"烦"。  相似文献   

17.
杨慎在哲学上主张“合性情”,反对将“性”“情”割裂来谈,同时又强调“以性统情”,使情欲在性的指引下得到合理发展与满足。杨慎“约情合性”“缘情绮靡”“含蓄蕴藉”的诗学主张便是这种“性情”观的体现。他还以自己的创作部分地实践了这种诗学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穰丽婉至”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相似文献   

19.
荀子性情思想的基本特征为即情显性、性情一体,即“性”通过“情欲”和“情感”发显出来.荀子从“情欲”的自然必然性出发阐释了对待“情欲”的两种态度:“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并认为“情欲”的多寡不关乎道德,而如何求得“情欲”的满足才是道德之根本.荀子进而提出“礼以养情”,以“礼”对自然情欲进行规约,又使“向善之情”成为践行“礼”的精神动力,由此成就了“礼”的情理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情经辞纬”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揭示了人的自然感情经过两度转换而变为作品的文学创作机制的过程:“蓄愤”、“郁陶”──情感的一度转换,强调人的自然感情要经过蓄积、回旋和沉淀才能转变为诗情;“联辞结采”──情感的二度转换,论说情理的形式化,就是以优美的形式实现对情感的外化或物化。“情者文之经”,情采篇是强调诗“缘情”的审美化的成熟,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